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章 他的目的

“僅拔除雜草並防蟲害。”

始皇帝不解地看向秦銘,疑惑他的目的。

秦銘續道:“單憑土地本身肥沃還不夠產生豐盈。

如同僱工需要吃飽後才有力量幹活一樣,土地同樣需要滋養。”

“土壤就像勉強溫飽的人,一年只能提供三四石糧食。

但我們須讓它吃得充實,方能提供更多的資源。”

秦銘透過淺顯比喻解釋他的想法。

這讓始皇和倉監令都一臉困惑:難道真的要給土地餵食?

畢竟,人們就是為了從土地得到糧食,自已填飽肚子。

為何還要將已有的作物返回給土地呢?

秦銘見皇上不解,進一步解釋:“我所說的讓土地吃得足夠,並非給予實物。

而是在給與肥料,促進作物生長而不僅僅是依靠土地自身肥力。”

“事實是,施給的不只是土壤,而是農作物的幼苗,給予足夠的‘養分’使其茁壯成長為健壯的作物!”

秦銘強調。

“於是,關鍵是要外施肥料,以此增產稻糧。”

最終總結出方法,秦銘耐心解說。

\"倉儲令好像領悟到了秦銘的意思,急忙問道:博士,所謂‘外肥’是什麼?又該如何獲取呢?\"

\"記好這個。

\"

秦銘命令道,然後開始詳述。

外肥,實際上指的是化肥,是由化學合成而來的一種肥料,主要包含三種元素——氮、磷、鉀。

它們就像人體需要鈣和鐵元素一樣,主導植物在各階段的成長。

這些都是普遍的化學原理,儘管古時沒有化肥,而在當前這個時代想要人工合成也是不可想的。

但自然界總會有些富含這些元素的事物可資利用。

鉀肥可以用草木灰,磷肥採用鳥糞石,而氮肥可以從糞便中提取。

然而,直接施用會導致大量的養分流失,所以有更好的方法—堆肥法!堆肥是一種富有機質且包含多種營養元素的天然肥料,肥效長久而全面。

既可以作為底肥使用,也可以用於追肥改良土壤。

堆肥的製作簡單,只需把莊稼殘渣、青肥或野草混入河邊、塘底的淤泥及人的排洩物一起置入匯聚池,經過微生物分解形成肥料。

既能堆放在空地上做堆積肥,

也可封存起來製成沼肥發酵,注意要通風排除沼氣,否則後果不祥可能會引發 ** 。

而且,發酵產生的沼氣還可作為清潔能源,供日常生活使用。

聽秦銘講述這肥料的製造,秦始皇的神情越來越複雜。

這般不登大雅之堂的細節從秦銘口吐出來,有種異樣的感覺。

然而,秦銘講述得非常嚴肅認真,彷彿是在傳授學問,毫不避諱談這樣的事情。

秦始皇看著他認真的模樣不禁有些歉意。

同樣感覺奇異,但由於君主身旁未有異議,倉令不敢多語,只有埋頭抄錄每一句話。

聽完一畝地的使用量和施肥時間安排後,秦始皇打趣地說:“秦銘啊,你剛才說的如果都是實話,那些原本被人嫌惡的東西日後恐怕就要變為百姓爭購之寶。”

秦銘則正色回應:“陛下,這是正事,民以食為天,關乎民生,絕對不是兒戲。

我們需要認真對待。”

看到秦銘的嚴肅態度,秦始皇也鄭重地回應,並向倉令吩咐:“按照秦銘的指示去辦理!此刻正值春季,我們要告知天下人民,施肥滋養糧苗以備豐收。”

\"是!\"

倉令領命。

秦銘又補充一句:“還要說明一件事。

雖然堆肥過程中會產生令人不適的氣體,這叫沼氣,如能巧妙利用,足以替換柴火作燃料。

但是沼氣量有限,需酌情使用。

否則應當妥善排出以防火災事端發生。”

遞給兩人絲綢卷軸,“這是我繪製的圖示,如果有需要利用沼氣的話,便可按這種方式搭建引線管道。”

接過圖紙後,倉令又疑惑:\"另外那份畫的是什麼呢,秦銘博士?\"

\"那是犁田工具的設計圖,曲轅犁。

\"

唐末時一種強大的農業革新利器問世。

它改變直轅為短曲轅,乍看似微調構造,實則是農業生產效率的巨 ** 。

與直轅犁相比,曲轅犁縮短了犁柄並增添了犁評、犁壁,這使得耕地原先需要兩頭牛的力量如今只需一頭,且實現深層耕作。

這樣的設計讓百姓更容易開墾荒地,個人能耕種的土地大幅增加。

但在秦朝,即使是最短的曲轅犁也很少被廣泛使用,大多數農民依舊沿用老舊農具。

秦銘提出的設計,在當時無疑具有劃時代意義,如同打擊低階技術水平!

穀倉令眼神一閃,立即領會了其潛在的優勢。

“透過家庭牛隻,耕作會變得更為輕便且人手更節省。”

“若與先前我們提及的施肥方法相結合,土地可以容納更大的種植密度。”

“結合應用,甚至可能使糧食產量激增七八倍!”

聞言,秦始皇立刻坐不住了:“產量增七八倍!那豈非每畝可達二十幾石甚至更多!秦銘,這是真的麼?!”

“的確,如果有順風順水的條件,產量或許翻倍不止,三四十石也並非難事!”

按現代社會的標準來說,現代肥料還能在此基礎上額外增長一二倍產量。

但在那個時代,一畝田能產三四十石就非常可觀了。

三四十石!

秦始皇不由得倒抽一口氣。

僅僅關中的土地,原本畝產三四石,就已經使得秦朝富饒,並最終統一天下。

若再增產一倍,三四十石,他實在無法想象那將是怎樣的盛世景象!

“如果真有這樣的糧食供給作為依託,即便是北方狄族,南方百越,我大秦鐵騎皆足以征討!我們的領土邊界也將進一步延伸!”

“甚至……我大秦國策還有擴充套件的可能!”

此時此刻,贏政胸中滿是對未來的豪情。

秦銘將一份絲帛遞給贏政,補充道:“除此之外,我還有一項筒車設計圖紙。

木匠師傅製作完畢後,可以用筒車灌溉農田。”

筒車其實是一種水車,誕生於隋代繁盛於唐代,主要作為灌溉工具。

此前,早在東漢時期的翻車已有先例。

相較於翻車需人力操作提水到高位灌溉,筒車則是利用流水自然驅動,無疑更高效便利。

而此時的秦朝連這種翻車尚未出現!

贏政有些困惑。

“這樣東西,有何作用?”

他注意到秦銘曾繪圖演示,不過未細問是何物。

“遠比人力灌溉便捷省力。

僅需在水源近旁,灌溉便無需人工勞作。

流動的水推動筒車運轉,從而帶動灌溉。”

“即便不用於農田灌溉,作為一種觀賞物件也頗為不錯。”

“陛下,你可以讓人著手製造,就在皇宮內河水域試驗一番。”

贏政毫不猶豫:“那麼,我就拭目以待你的新發現。”

秦銘接著說:“還有一點建議記下來,具體實施取決於以後的發展方向。

這就是二作制度:以稻米為主,混植或是連耕其他農作物,透過合理輪作利用土壤養分,增加收成。”

“除此之外,皇上,我想再獻上一個想法。”

“但說無妨。”

“建立一個專業的部門,致力於穀類作物的研究。”

“嗯?具體是什麼研究?”

“主要是研究水稻的雜交技術。”

“水稻雜交?”

“挑選不同型別稻株的花進行交叉繁殖。”

雖然未必能立竿見影地達成預設目標,但試錯過程定然會帶來良性反饋。

即使一代稻米未能如願,就選二代,二代不理想,那就試試三代。

逐代進化和繁育,直至找到理想的稻米品種,隨後即可在全國推廣開來。”

\"到了那時候,所有稻米都將使用這種改良後的稻穀作為主導。”

趙政沉思片刻,才理解了秦銘的意思,開懷大笑道:“妙哉,實在是妙!秦銘啊,你簡直是天賦異稟。”

緊接著,想到秦銘的身份,他調整笑意道:“你是朕的天降福星!大秦有你在,是我朝最大的榮幸!百姓因你,能有穩定的糧食供應,人人都能溫飽;邊境因你的智慧,免於外族入侵。

你對朕來說,實為恩賜!”

\"這類混種提純技術不僅僅適合於稻米,同樣適用於多種果樹。

不過重要的是,需保證源頭一致。

未來的效果將會是,甜者更甜、酸者更酸,香味更加醇厚,口感更為爽口。”

看見趙政雙眼閃爍著期盼,秦銘笑道:\"陛下,這只是初步設想的一部分。

\"

\"還有更多麼?!\"趙政驚喜不已,因為從秦銘處不斷湧現的驚喜讓他感到驚奇,難道秦銘還有更厲害的事情沒說?

種田所需要的就肥料、工具那麼簡單了嗎?秦銘難道還能操控天氣嗎?!

秦銘含笑說道:“雖不能掌控天候,卻有可能掌控另一個東西。”

\"何物?\"

\"莊稼糧食。”

秦國的土地,主食主要是小麥與稻米這兩種作物。

而玉米、紅薯等作物,因其生長適應性廣且高產,對人口的迅速增殖起到極大助力。

這些作物固然優秀,不過它們原產自美洲,由哥倫布探險帶回。

目前還限於設想階段。

但並非沒有相近的選擇。

南越地區有種名為“占城稻”

的稻米,現今東亞大部分地區的稻米品種,皆是源於占城稻並改良種植,原因就在於它的高產優勢。

秦銘解釋說:“南越西南的地帶就有種叫占城稻的稻米,其單產量幾乎是我國秦稻的兩倍。”

“正是憑藉占城稻的豐富儲備,南越即便地處偏遠,也能與龐大強大的秦國相抗衡。

因為他們有足夠的糧食供應,足以抗衡鐵騎精兵。”

此言落下,趙政眼前一亮。

糧草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是趙政曾經強調,只要糧食豐收,就能北拒狄虜南戰南越的理由。

而今知曉南越還有豐產稻米,如何能放過這樣的增強戰鬥力的機會!

\"看來,我大秦要加快戰線轉換,首要便是討伐南越!\"他已經做出決定了。

\"渡過這場東海水災,等到糧食物資充足,我大軍便可直取南越,以王翦將軍為首,統帥五十餘萬將士,必然蕩平南疆。

再獲取占城稻種,進一步增益大秦糧食產量。

\"

趙政的想法越來越熱切,先前的諸多憂慮瞬間煙消雲散。

望著秦銘,他的眼中充滿滿意,不由大笑出聲。

聽了秦銘的一番闡述,嬴政整個人煥然一新,充滿了活力。

遣走了太倉令,只剩下章邯、蓋聶以及秦銘四人在秦銘的聽風院內。

對秦銘正忙碌的工作好奇地審視一番,他看到了滿屋的堆積如山的竹簡,以及角落裡那些擺放的各種讓他感到奇特不明的物品。

\"這些都是你在短時間內閱讀完的?!\"

嬴政對此充滿質疑。

秦銘回答,“陛下,這是確鑿無疑的。

雖然臣也無法相信,但他確實博覽群書,閱讀速度超乎想象。”

嬴政認同章邯的話,毫不猶豫地翻開那些竹卷,其手法熟練猶如在老友家中自在無比,毫不客氣,全然不顧他人之觀感。

面對這一切,秦銘只微微搖頭,繼續投入到提純精鹽的實操中。

從《詩經》《尚書》到優雅風度,秦銘涉及的領域極為廣泛。

僅隨意瀏覽了一部分,嬴政就發現竟分出了十幾個門類。

其間包含了眾多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

墨家、法家、儒家、道家……

看到書單,嬴政心裡只有個問題:秦銘的腦袋是怎麼工作的,竟能消化如此眾多知識。

\"取百家長處,塑造自我思想。

兼聽則明智,偏聽必昏庸,才不會有彷徨迷茫。

\"

蓋上銀罐的蓋,秦銘安靜地期待最後一步提純結晶。

\"兼聽則明智…\"

嬴政低語,彷彿被觸動般:“確實深具啟示。”

他樂呵地說:“秦銘,你的言論總是富有深意。

為何不創立自家學說,獨自樹一幟呢?”

\"別開玩笑了,我平時所說大多是各家精華,要我開創一門,只怕變成雜家大燴了,面目模糊。”

\"並且,我這麼說,並非因為我是他們的同路人,而是我的見解有獨特之處。

諸子百家的思想是對時代精髓的總結,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高度。

但我做不到那種極致,一生獻給一種信念並深入理解和實踐。

你們覺得我說的精彩是因為,我在觀念上和你們並不完全相同。

\"

\"我的思想源於我的時代,而放在今天來看,有些超前、激進甚至難以置信,可以稱之為……華而不實,大而無當!\"

這並非秦銘有意規避問題,而是他思考的維度確實不適應當下的時代。

自由戀愛,真可能存在嗎?

性別平等,恐怕難以實現。

生態保護,現在確實是個關鍵議題。

至於將時間耗費於傳教說教,秦銘更傾向於將精力用於實際行動。

\"你們的那個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呢?\" 嬴政的好奇無盡,無法抵擋。

\"它可以攀登星辰、探尋大海,

一日千里的奔走、萬米傳遞聲音的神奇,

日常飽食肉類,豐儉由心,

雖不能衣食無憂,卻是不需憂慮的基本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