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們看到這裡,也是樂不可支:
“亮實不知啊,哈哈哈......你老實說你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
“曹賊百萬大軍下江東,肯定是為了二喬!君不見曹昂、典韋之事乎?”
“諸葛村夫,你怎麼不把你老婆獻給曹賊?”
“曹操好人妻,這是真的嗎?”
“吾道不孤啊!”
“曹老闆是拱壩老哥實錘了。”
“曹操:我就說兩點,第一,這完全是諸葛村夫捏造的,第二已發律師函!”
“周瑜和小喬感情真好啊!”
......
到這裡,諸葛亮的這一番操作,就算基本完成了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
孫權的問題從來都不是降還是打,而是怎麼讓下邊人支援他去打,以及如何打贏的問題。
現在代表江東士族地主階級的文官集團都要投降,所以他要等周瑜回來給他看到一些打贏的信心。
諸葛亮也看的明白,所以他對文官集團基本不抱希望,一上來就給懟了個稀巴爛。
孫權在等周瑜,諸葛亮也在等周瑜。
周瑜不是不知道必須抗曹,他是堅信靠吳國自已的力量就能打退曹操。
他的意思應該是:你諸葛亮既然是來求救的,你就姿態低一些。這樣好讓吳國在合作關係中佔據主動,最好逼劉備臣服於吳國。
赤壁之戰後,直到周瑜死前,對蜀漢集團一直都是咄咄逼人,那是一點好處都不給。
諸葛亮深知自已這邊雖然確實是力量薄弱,但再弱也是聯孫抗曹,絕對不能變成向孫吳稱臣。
所以他一開始就誇大曹操的實力,讓孫吳意識到必須兩家合作才能打得過曹操。
但又不能把孫吳嚇得直接投降,所以他先是誇大曹軍的數量,又推出來一堆必須抗曹的理由。
同時,他還要保證合作過程中,不能讓劉備集團這邊的姿態太低。
否則日後的勝利果實分不到太多的好處。
完不成自已隆中對策裡,先取荊州為家的戰略,劉備集團還是不能崛起。
他千方百計的先讓孫吳提出來合作的這個事情,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孫吳先求劉備結盟一起抗曹。
所以他一上來就舌戰群儒,先亮一下肌肉,畢竟自已是劉備集團在孫吳這邊唯一的排面。
展示了一下自已這邊的實力後,也是爭取到了一些主動。
然後誇大曹操的實力,以此來激起孫權心中的英雄氣,使孫權下定決心結盟。
孫權也不傻,問劉備新敗,何以抗曹。這是結盟之前先檢查盟友實力,你要是五個綠豆糕,我孫十萬要你這個盟友幹啥?
最後的周瑜,也不是個善茬子,一定要在合作中占主導地位,諸葛亮巧妙的改動了《銅雀臺賦》中“二喬”的原意。
這站在大氣層的一波操作,成功激怒周瑜,使周瑜開口求自已幫忙抗曹,又讓劉備集團佔據了一些主動。
諸葛亮用自已非凡的才智,給劉備集團爭來了場面,也爭來了合作中的地位,後來也賺來了荊州。
丞相牛逼!!!(破音)
另外促成這次合作的一個重要人物—魯肅,他的作用也至關重要!
乍一看,這裡是諸葛亮和周瑜的博弈,但仔細品味一下對話就能發現,這其實是三個聰明人的對戲。
諸葛亮和周瑜口才和心理素質的博弈自不必說,精彩看得到,但魯肅在這裡的表現也值得細品一下。
魯肅是主戰派,他主張聯劉抗曹。劉備集團當時的狀況,諸葛亮隻身過江的目的很明確。
周瑜也是主戰派,但是他的主張是吞劉,所以,諸葛亮此行的目的不止是求援,還得自保,畢竟這個盟友也不是好相與的。
因此周瑜和諸葛亮一見面,就開始互相試探,他們當然不會蠢到一上來就說“我們要保命求你們幫忙”或者“我們要抗曹需要你們合作”。
一開始就說這樣的話肯定會把自已放在一個被動的地方。
所以才會有周瑜一上來就說準備投降,諸葛亮也附和著說“甚為合理”的這種情況,其實兩人要合作的想法是一樣的。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魯肅居中調停一下,找一個平衡點,在大家都能接受的情況下把聯盟的事情定下來。
魯肅該問的時候就問“難道先生要我主屈膝受辱於國賊嗎?”。
該引導的時候就引導“先生為何反笑於我?”。
該推的時候就推“江東已歷三世,豈可獻於他人。”。
該閉嘴的時候絕不多說一句,比如諸葛亮說周瑜降曹甚為合理後,魯肅只說一個輕飄飄的“哦?”。
而不是直接問諸葛亮“為何出爾反爾?”。
周瑜在場的情況下,這樣直接問會把諸葛亮架到一個尷尬的位置上。
兩個強勢的人針鋒相對,肯定需要一個居中調停的人,而魯肅就做為這個捧哏見機引導,完美的發揮了該有的作用。
最終,把這件事情定了下來。
......
評委席上,劉何平老師忍不住點評道:
“李想選手這裡的改編真的絕了!不過就是曹植可能會罵罵咧咧的。”
“諸葛亮誦讀的這段《銅雀臺賦》確實是曹植所寫,但原文是【連二喬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
“我國古代有很多通假字,而喬通橋。”
“所以這裡二喬的意思並不是指大喬和小喬,而是說銅雀臺上的東西兩座橋,連起來就像空中的彩虹一樣。”
“諸葛亮在廊下見周瑜夫婦伉儷情深,巧妙的改動了一下,讓周瑜勃然大怒,說出了抗曹的堅定意圖。”
“畢竟周瑜不可能真的去找曹操或者曹植當面對質去問這個事情,所以基本等同於死無對證。
“而且照曹操以往的行事作風來看,這樣說也沒什麼毛病。
“屬於是隨便編排一下,可信度就很高了。”
“諸葛亮雖然是在誹謗,但基本是已經坐實了,曹操老惦記別人老婆這個標籤怕是摘不掉了!哈哈哈......”
“另外要說的是,其實銅雀臺的建成和曹植寫《銅雀臺賦》大概是在公元210年,而赤壁之戰是在公元208年。”
“所以這段劇情肯定是李想選手虛構的,但不得不說依靠已有的東西改編的真的很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