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到名老師鼓掌說:“劉老師講的太精彩了,我說點別的吧。”
“董卓伏誅的劇情按說能讓人輕鬆一些,可我的心情卻更凝重了。”
“董卓死後大快人心,甚至被百姓點了天燈!”
“但篝火晚會上,眾人癲狂的舞蹈中卻帶著詭異的氛圍,這不像慶祝,更像是最後的狂歡!”
“這是不是預示著事情沒那麼容易結束,開始時,十常侍作亂,剛滅了十常侍,董卓又成了大漢的心頭之患!平了董卓,誰又是下一個呢?”
“寫的真是太精彩了,而我們所知道的歷史中,也是近百年時間之後才勉強安定下來。”
“看來這位選手後邊的故事還很長啊!”
李想這邊繼續寫到:
董卓死後,手下將軍李傕、郭汜逃亡路上遇到賈詡。
賈詡說:“你們若拋下軍隊,自已獨自逃跑,則只需要一亭長就能抓住你們!”
“不如收集殘軍,殺回長安,為董太師報仇,如果不勝,再走也不遲!”
李傕、郭汜從之,聚兵十餘萬殺進長安。殺了王允一家,二人掌了大權。
西涼太守馬騰、幷州刺史韓遂引兵十餘萬向長安殺來,聲稱討賊。李傕、郭汜派李蒙、王方領兵迎敵。
卻被馬騰之子馬超陣斬王方,活捉李蒙。
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此人生的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槍,坐騎駿馬,端的是英勇無敵。
李傕、郭汜二人敗了一陣後,聽從賈詡先前的計策,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不到兩個月,西涼軍果然糧草用盡,只得退兵!
西涼軍剛退,青州黃巾又起,太僕朱雋向李傕保舉曹操平滅。
曹操從東郡起兵,一路勢如破竹。不過百日,招安降兵三十餘萬,擇其精銳成軍,是為“青州兵”。
又在兗州招賢納士,收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呂虔、滿寵、毛玠、于禁、典韋一眾在野人才為已用。
毛玠還為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的戰略發展規劃。
政治、經濟、軍事全面發展,為後來曹操統一北方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堪稱曹魏版的“隆中對”!
曹操文臣武將如雲,自此威震山東。他派手下去琅琊接父親,歸途路過徐州,徐州太守陶謙為交好曹操,款待其父曹嵩後,又派部將張闓領兵護送。
沒想到張闓走到半路殺了曹嵩一家,搶了財貨之後逃跑了。
曹操知道後悲天愴地,發誓報仇,遂起兵攻打徐州。
大軍所過之處,屠戮百姓,發掘墳墓,徐州危如累卵。
徐州鉅富糜竺獻計,並親往北海孔融處求救。
時值黃巾餘黨管亥圍城,孔融自顧不暇,請太史慈求救於劉備。
劉關張三人解了北海之圍,又向公孫瓚借了兵馬,往徐州去。
到了徐州,劉備先禮後兵,寫信欲勸退曹操。
此時,呂布趁機偷襲山東,曹操便賣了個順水人情給劉備,回師救援大本營。
徐州之圍既解,陶謙病重臨死之前三讓徐州於劉備,百姓士人再三相勸,劉備才權領徐州。
曹操聽聞後怒不可遏,準備再次攻打徐州,謀士荀彧諫曰:不如東略陳地,取汝南、穎川以養三軍,曹操聽從。
果然一路凱歌,還收服了大將許褚。
然後,又大敗呂布於定陶,奪回山東全境。
無處容身的呂布聽聞劉備權領徐州,就去投奔,劉備安排呂布在小沛駐軍。
......
“賈詡這傢伙,你說他是好人吧,本來準備跑路的李傕、郭汜被他幾句話忽悠殺回了長安,搞得雞犬不寧,說他是壞人吧,他後邊又用自已對李傕、郭汜二人的影響辦了一些好事,實在是令人費解!”
“呂布竟然落到如此地步,真是讓人唏噓啊!”
“馬超牛B啊,看來又是一員不遜色於關張趙的猛將啊!”
“曹操在兗州氪金了,文臣武將收了一大批!”
“說張闓是真兇,曹操不該遷怒於陶謙的,我是不同意的。這就好比,米國炸了我們的大使館,然後說是底下人失誤標錯了地圖,這說出來誰信?即使是真的,人家曹操也沒請你護送,你陶謙派出這麼個心懷叵測的人來護送人家家小,釀成慘劇,即便本意是好的,但用人不察的罪名是鐵定逃不脫,甚至懷疑你是故意借刀殺人也無可厚非。只是曹操千不該萬不該遷怒於百姓啊!殺了那麼多人,這個迴旋鏢要是回來看曹操接得住不。”
“曹操,我上早八,屠城種事情都幹得出來!底層老百姓刨你家祖墳了嘛,要遭此大難。”
“張闓這個駭人鯨,是吃錯藥了嘛?”
“呂布去投奔劉備怎麼不拜義父了,噢,原來是年齡比劉備還大,只好改口拜了個義弟啊!”
“說劉備不接受徐州是因為徐州地理位置不好的,可真是些大聰明,都窮的叮噹響了,還擔心中了雙色球后會不會理財。也是目光長遠,思慮精深!”
“劉備不要徐州,有人說是假惺惺,他要是真直接接受了,估計又有人要說他不安好心了!”
“十八路諸侯結盟時,公孫瓚幫劉備力爭地位,磐河大戰時,劉備又力助公孫瓚挽回敗局,這次劉備去找公孫瓚借兵借將,公孫瓚也是慷慨解囊,真是一對互幫互助的好兄弟!”
“劉備和陳宮看起來挺合得來的,怎麼不跟隨劉備去?”
“劉備:君有二子,何不傳之。
陶謙:兩個兒子都不成器,吾子不行啊!”
“樓上這都能開到烏茲!這是跨越千年的開團嗎?”
“劉備三讓徐州合情合理吧,怎麼有人說他假惺惺呢?劉備出來混靠的是口碑!他渴求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建功立業。他確實需要地盤,但不會以這種方式拿到。帶兵過來幫助陶謙抗擊曹操成功後,自已佔了城池,就像幫鄰居滅火後直接佔了人家房子,他也直言不諱,拿了徐州是怕影響自已的名聲。後來陶謙臨終前話都說到那個份上了,況且又有當地士族的支援,才收下徐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