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十九章 商場

至少許遠是這麼認為的,總感覺商場也是他需要關注的重心。

購物中心是由一大群建築組合成的商業區域。

由於其明快輕鬆的購物環境、豐富的業態配比和多樣化的貼心服務,目前正逐漸成為最受消費者青睞的消費或休閒場所。

就功能而言,購物中心已遠遠超過傳統百貨商場,且有逐漸取代之勢。

因此,傳統百貨要想在競爭中生存下來,購物中心化已經勢在必行。

換言之,未來的百貨業將越來越多地注入購物中心元素,並最終形成以購物中心為特色的綜合百貨業態。

這種特色主要表現在“一次購足、遊樂整天、吃喝玩樂”和“滿足全家全日服務、全方面享受”,即集購物、休閒娛樂、文教和餐飲於一體。

當前,百貨店加速購物中心化的苗頭正逐漸顯露出來。

未來,百貨店將朝以下三個方向發展,形成購物中心。

一是提升為多業態綜合發展的購物中心;二是“瘦身”為購物中心內的百貨店,成為購物中心的主力店和業態組合之一;三是先於購物中心社群化潮流而社群化。

以獲取在一、二線城市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等新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是一場不可逆轉的變革,已經越來越深刻地影響消費群體的生活方式。

實體零售商尤其是傳統百貨,均受到了意料之中的強烈衝擊,但同時,也使得越來越多的百貨企業開始關注並試水網上平臺建設。

同時,實現會員系統的無縫對接,讓會員無需持會員卡即可享受會員優惠,並獲取積分和消費資訊。

此外,透過智慧客服,實現與顧客一對一的互動、活動預約報名等功能。

百貨業適應電商競爭的有效法則就是自身的電商化:一方面,將可完全電商化的部分業務搬至網上進行;另一方面,加強功能,並與線上推廣、銷售結合起來。

在新一輪的“觸網”大潮中,線上、線下並非替代關係,而是相互促進,實現加速融合聯動。

其中,線上以購物方便為優勢,線下則以購物體驗為核心。

在自身店鋪網路和品牌優勢的基礎上,百貨企業透過自建電商平臺或聯合網際網路企業,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網上瀏覽、線上下單的“一攬子”購買行為。

將呈現智慧、互聯和自主等特點的消費者引入一個環環相扣的銷售閉環內,還可以幫助傳統百貨企業抵禦勁敵,實現彎道超車。

在百貨業中,自營能力定位於“特色+補充”,既是構建商品差異化、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百貨區別於購物中心的核心商業能力。

最近很多研究報告顯示,雖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聯營是主流經營模式,但現在已經無法讓百貨店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

相反,國外知名百貨的經驗表明,獨家經營和自有品牌組成的自營業務,能夠創造豐厚的經營利潤,形成差異化。

百貨連鎖化經營的核心在於生產要素的集約和標準化配置,主要包括品牌商品資源的渠道管理。

門店作業的標準化管理和選址定位標準,以及立地條件的品牌化管理,一般體現在業態擴充套件、空間擴充套件和組織機構擴充套件三方面。

這種經營形式改變了過去百貨商店單一、獨立的店鋪組織形式,既保持了大量銷售的優勢,又適應了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差異化經營是百貨企業根據消費者需求,對選址、商場佈局、人事管理、競爭策略、產品和服務等各個方面實行不同於競爭對手的策略,以形成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

它是百貨企業爭取最終消費者,建立品牌認知的重要手段(商業定位、商品選擇、個性化服務)。

商業圈內,大商場(包括百貨商場)並排相連的現象隨處可見,他們提供給顧客的是同類品牌、相似商品、相同服務,如透過中低端打折和促銷的手段出售商品,缺乏高階品牌、創效商品和創新服務。

按照差異化經營理念,百貨店發展等級可分為三類。

一是奢華型百貨店,以高階品牌為主體,人流量不需要很大。

二是生活類百貨店,能滿足一個家庭各個成員的購物需要。

三是時尚類百貨,滿足年輕人群追求潮流的消費。

由於優質網點資源競爭、房地產價格飆升等原因,房租大幅度上漲,有限的利潤被租金進一步壓縮或吞食。

控制逐年高漲的租金成本,不少百貨企業紛紛透過開發或專案收購等形式,加大自有物業比重。

優質的商業物業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

高比例的優質自有物業,不但可以鎖定經營成本、保障百貨門店經營的穩定性和最佳化設計佈局。

而且從長期來看,有利於抵制租金大幅上漲,並享受物業升值帶來的資產重估價值提升。

此外,百貨企業提高自有物業比例,還能規避租約到期無法續約的風險。

各個百貨門店,尤其是地段較好的門店在租賃期滿後能夠續租,對百貨企業的正常經營非常重要。

如果不能續租,百貨企業將不得不尋找相近的位置,並承受由遷移、裝修、暫時停業、新業主租金較高等帶來的額外成本。

再進一步,若既不能續租又不能選取相近位置,則會面臨關店停業的風險,甚至對百貨企業經營目標和未來發展戰略產生不利影響。

即等於商品出售價格與購買價格的差額,或者說等於商品實際生產價格與生產價格的差額。

在商業資本的運動中,商業資本家的貨幣資本不過是把最後消費者的支付提前而已。

如果不是由商業資本家獨立地經營商品的買賣,而是由產業資本家直接把商品售賣給消費者,也不會影響商品資本的價值量。

但是必須注意,這個結論只是在商業資本家不支出任何流通費用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