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十八章 基站

第5代行動通訊(5g)的核心技術,這一技術預計將於2020年開始推向商業化。

該技術可在28ghz超高頻段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傳送資料,且最長傳送距離可達2公里。

相比之下,當前的第四代長期演進(4glte)服務的傳輸速率僅為75ps。

而此前這一傳輸瓶頸被業界普遍認為是一個技術難題,而三星電子則利用64個天線單元的自適應陣列傳輸技術破解了這一難題。

2014年5月8日,某國電信營運商nttdoco式宣佈將與ericsson、nokia、saung等六家廠商共同合作。

開始測試凌駕現有4g網路1000倍網路承載能力的高速5g網路,傳輸速度可望提升至10gbps。

預計在2015年展開戶外測試,並期望於2020年開始運作。

從發展態勢看,5g還處於技術標準的研究階段,後來幾年4g還將保持主導地位、實現持續高速發展。

但5g有望2020年正式商用。

5g無線通訊中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主要就是在資料資訊的傳送端應用非正交傳送,這樣能夠主動將干擾資訊引入。

之後在資料資訊的接收端透過序列干擾刪除接收機實現正確接調。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的子通道傳輸運用的是正交分頻多工技術,所以說子通道之間是正交的各個通道相互獨立不存在干擾情況。

但是一個子通道上會分配給很多個使用者,而同一個子通道上面的多個使用者之間採用的是非正交分頻多工技術。

也就是說各個使用者之間會產生相互干擾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就需要在資料資訊的接收端透過序列干擾刪技術開展多使用者檢測。

5g網路覆蓋範圍較為密集,在300米的間隔需要建立一個基站,發射的頻段高,衰減快。

因此在基站建設方面,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而且當前可用裝置的製造尚未跟的上需求。

其次,5g網路做到了資料分流,即將基站中處理的業務資料傳輸給使用者的業務伺服器,將需要提交到公網(全球資訊網)的資料提交全球資訊網。

簡單說,同時具有外網和內網,使用者的業務資料不在公網上共享。

進入5g時代,以往以消費者業務為主的行動網路將向產業網際網路轉變,5g賦能千行百業。

傳統產業借力5g、雲端計算、ai、大資料、物聯網等新興數字技術實現數字化轉型。

為了更好地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處理各式各樣的狀況,製造業需要對生產流程進行更精細的控制,近年出現了柔性製造的概念。

智慧製造融合了5g、雲端計算和ai等技術,透過更加靈活高效的生產系統,能夠滿足柔性製造的需求,讓企業快速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

今年2月,新冠疫情形勢嚴峻,浪潮位於濟南的伺服器智慧工廠因為廣泛採用雲、大資料、物聯網、智慧終端等新一代it技術。

僅用一晚時間準備,就順利復工,恢復80%的巔峰產能。

如果是傳統的製造工廠,要在一天之內復工生產,幾乎不可能。

在人員很難到位的情況下,大量使用智慧化、自動化技術裝置替代人力,將用工數量減少了50%以上,生產效率至少提高倍,對這次浪潮的復產復工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聯想位於合肥的全球最大的膝上型電腦製造廠透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了生產關鍵環節的數字採集,依託智慧排產系統和原材料管理系統。

2000多種零部件能夠在小時內配齊,全面支撐了80%產品的高效個性化定製生產。

憑藉大資料分析和人工智慧技術,攝像頭、感測器和現場生產系統協同作業,能夠進行產品的全表面檢測。

把產品的出貨終檢不良率控制在業界領先的萬分之八以內,顯著提升了質量。

透過各個環節的智慧化變革,不到一秒鐘就有一臺膝上型電腦從這個工廠下線,按時交付達成率比業界快15%,大大實現了增效。

工業網際網路的本質和核心是透過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把裝置、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線融合起來。

可以幫助製造業拉長產業鏈,形成跨裝置、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互聯互通,從而提高效率,推動整個製造服務體系智慧化。

以中國電信聯合中建科工集團打造的鋼構行業產線升級專案為例,該專案基於中國電信5g+翼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透過對裝置資料採集以及與多個業務系統整合,打通設計、生產、安裝等各環節資料,實現對鋼結構全生命週期的資訊化管控。

完成了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行業應用開發與大資料的分析應用,滿足鋼結構行業成本分析、工藝最佳化等多個業務場景的需求。

智慧製造和工業網際網路等都屬於工廠自動化的延申,現在已經有很多廠商自建5g專網來構建自己的自動化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運營商建設5g宏基站,只有很少部分是全新建設,大部分都是在現有234g站址下。

新增5g主裝置。

可能涉及到的費用,就是主裝置成本、機房改造、電源擴容,還有就是新增5g裝置所需要交的租金等。

這個費用遠遠低於新建一個基站的費用。

聽到墨葉明介紹完這些,許遠心裡有了一個大概的數字。

“需要多少錢?”

“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