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賦是各國財政的重要支柱,關乎著王朝的興衰和百姓的生計,見證了古代社會的興衰榮辱。而地方官員,作為稅賦政策的執行者,肩負著重大的責任與使命。稅賦執行之路充滿了曲折和艱辛,在權力、利益、道德和責任之間掙扎,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到無數人的命運。有的官員因收稅有方,名垂青史;有的則因貪汙腐敗,遺臭萬年。
沈風深知收稅之事關係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上任伊始,他便開始深入瞭解青林縣的人民情與經濟狀況。在海嘯和蟲災過程中更是一直關注州郡對於百姓稅負的減免。
青林縣百姓大多依靠耕種土地。所以青林縣每年的稅收主要來源於田賦,這是他們肩上最為沉重的負擔。
從田賦來講,現在青林縣普通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雖然前幾年靠著青林縣的地理優勢,稻穀年年豐收,各家各戶都存下了不少存糧。
但是今年青林縣一直都並不太平,海嘯使沿海將近兩個鄉鎮的土地上快要成熟的糧食全部付之東流。
蟲災雖然最後沒有造成嚴重影響可是還是造成了約兩成的減產,加上百姓自已也購置了很多驅蟲物品等,即使州郡已經免除了不少稅賦,可是還是讓許多百姓交不起賦稅,即使交的起稅賦的百姓家中也需要緊衣縮食。
沈風看著那些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的百姓,心中十分不忍。可是州郡下達的稅賦也有必須完成的定額。
“大人,我們實在是沒有糧食交稅了,求求您開開恩吧,明年年底,不,明年只要稻穀一成熟,我們就立馬將欠的稅交掉。”一位老者跪在沈風面前,哭訴著。
沈風扶起老者,說道:“老人家,我知道你們的難處,但稅收乃國家之需,不可不交。不過,本官會繼續向州郡請示,看看能否再減免一部分賦稅,讓大家度過難關。”
老者聽沈風竟然說也只能無奈的離去,心如死灰。沈風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可是沈風知道此刻他不能有一絲的衝動,沈風只能一面嚴格執法,一面又體恤民情。將他所看到的、聽到的一切記錄下來,然後去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他深知,稅收的目的是為了國家的繁榮和百姓的福祉,如果一味地強徵,只會導致民不聊生。
“孟縣令,現在很多百姓手中確實拿不出田賦了,對於部分繳納不起田賦的百姓,我尋思了一下我們採用以勞代稅的方式,讓這些百姓參與海嘯侵蝕地區的水利設施等的重建工作、還有部分百姓可以安排去清理河中淤泥等工作。但是我粗略估算了一下這隻能解決一半左右欠稅百姓的問題。”沈風憂心忡忡的道。
然後長嘆一聲繼續說下去:“對於剩下部分的百姓如果我們沒有其他方法,強壓下去只會讓百姓賣地、賣田。這樣等於斷去了他們的活路啊!”
“沈風,我又何嘗不知啊,現在稅賦任務也是一刻也不敢耽誤,我看只能試試這個辦法了!”孟縣令咬了咬牙,彷彿下定了什麼決定。
“我們不是還尚未將兩千兩賑災銀髮放下去嗎,原本這部分賑災銀我們當時是打算直接發放給沿海百姓,讓他們重建房屋和購買糧食用。我想我們現在可以將原本重建房屋的費用拿出來,現在稻穀的收割已經完畢。”
然後頓了頓接著說道:“百姓進入了農閒的時候,我們可以將那些繳納不起田賦的百姓集合起來以勞抵稅,將重建的任務交給他們。只是這部分人的管理又會是一個大問題。”
沈風立即說道:“孟縣令你這個方法好,用這個方法可以讓剩下那部分百姓的田賦問題得到解決。
第二天縣衙告示張貼了出來,將無法繳納田賦的百姓分成兩批,然後分別前往分配區域以勞抵稅。
沈風對於守信納稅的百姓用盡手段幫助他們,可是對於偷奸耍滑的鄉紳地主卻絕不姑息。在雷霆手段下從田畝的清查開始,他帶著杜主簿和別駕衙門的差役,走遍了縣裡的每一寸土地,仔細丈量,記錄在案。然後將所丈量的尺寸和鄉紳地主上報的田賦數量進行認真比對。
經過沈風的比對,發現有不少鄉紳地主,憑藉著自已的權勢和財富,想盡各種辦法,試圖隱瞞田畝數量,少交賦稅。沈風深知其中的貓膩,他毫不畏懼,堅決與這些勢力展開鬥爭,勢要將田賦落實到位。
“張老爺,據本官清查,您家的田畝數量與上報的不符,還望您如實交代。”沈風在張府,義正言辭地說道。
那張老爺卻擺出一副傲慢的姿態:“沈大人,您可別冤枉好人,我張家世代忠良,怎會做出這等違法之事?”
沈風不為所動,冷聲道:“本官有確鑿證據,若您執意隱瞞,休怪本官依法辦事。”
“我倒是要看看你到底有什麼證據!”張老爺絲毫不肯退讓。
“來張老爺,那我告訴你你上報的土地是三百五畝,可是根據我們測量卻是有六百畝!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沈風冷笑著看著張老爺。
最終,在沈風的強硬態度下,張老爺不得不補交賦稅。這樣的場景基本上經常在青林縣發生。但這也讓沈風得罪了不少青林縣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