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有個故事講的是甲見到乙的妻子後,被她的美麗吸引,便向朋友丙吐露心聲。丙說:“她的丈夫(甲)粗魯暴躁,刻意策劃奪取。如果你不吝嗇花錢,我能為你辦成這件事。”
於是,丙選擇了一個放蕩不羈的邑子,用金錢引誘他,並對他說:“你白天潛伏在乙家裡,有意讓乙發現,等他捉到你時,就承認是想來偷東西。
白天不是盜賊作案的時間,你的衣著打扮也不像盜賊,必定會懷疑你與他的妻子有什麼隱情,但你不要承認。官府再審訊幾次後再承認。你的罪不過是枷杖之刑,我們會想辦法讓案件不了了之,你不會受苦。”
邑子按指示行事,白天潛伏在乙家,故意製造動靜讓乙發現。乙果然捉住他,並將他送到官府。
邑子在官府的第一次審訊中只承認自已是想偷東西,官府覺得奇怪,白天怎麼會有賊人作案,而且邑子的穿著和行為也不像是盜賊,便懷疑他與乙的妻子有姦情。
邑子在第二次審訊時慢慢承認與乙妻有私情。官府對他的審訊不了了之,邑子也只是受了一些輕微的刑罰。乙最終憤怒地休了妻子。
丙擔心乙會後悔,便教唆妻子的家人起訴乙,同時暗中賄賂證人和佐證者使乙敗訴。乙和妻子自此反目,再也沒有破鏡重圓的可能了。於是,甲花重金買下她為妾,這時候丙又教唆邑子反咬甲,揭露甲的陰謀,並教甲花錢消災。前後耗費了上千金。
就這樣,丙接連坑了乙和甲,自已透過這種不正當的手段賺了不少錢。
適逢家廟舉辦廟會,丙花大力氣修繕供具祈福。前一天晚上,廟主夢見神明說:“這些金錢從何而來,怎麼用這樣的盛儀來供奉我?明天他來時,務必不要讓他進廟。非禮之祭祀,鬼神尚且不接受,何況是不義之祭祀呢?”
第二天,丙來到廟裡,廟主以神明之言拒絕他。丙不信,怒氣衝衝地走上臺階,抬供具的人突然跌倒,供具全部毀壞,丙驚恐地返回。
一年多後,甲去世。邑子因同謀之故,經常到丙家來往,一來二去和丙的女兒熟悉起來了,他誘拐丙的女兒私奔。丙氣結而死,妻子也帶著財產改嫁。丙的女兒到了德州,被人發現有不檢點的事情,押送回籍,杖責後被官府賣為奴。
此時丙的奸計已完全暴露,人盡皆知,乙非常憎恨丙,因為這一切皆因丙是始作俑者,於是他賣掉家產贖回丙的女兒,又打又罵後轉賣給他人。
有傳言說,丙死時,乙尚未再娶,丙的妻子因而改嫁給乙。這說法純屬快心之談,並無此事。
邑子後來淪為乞丐,丙的女兒也流落為娼妓,這倒是真的。
這個故事在村中傳開後,人們紛紛議論,認為這正是善惡有報的真實寫照。透過這段經歷,村民們更加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知道善行終會有善報,惡行必遭惡報。
這一教訓深深刻在每個人的心中,成為了後世警醒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