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002早習以為常

兩天之後。

在唐朝稱為貝州的地界,一條河流在武城一帶形成了人員熙熙攘攘的景象。

這條河流很有名,尤其是隋朝,人們對它的開鑿既愛又恨。

愛的原因,自然是在鑿通之後,這條河流給武城一帶的百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至於恨的原因,終究還是因為對它的開鑿和修整,耗費的精力極大,以至於很多百姓的家庭曾為了它勒緊褲腰帶,甚至為它犧牲了家族成員。

當然了,到了唐朝,人們已漸漸淡忘了那些讓人不愉快的過往,而更享受來自它的便利。

這條河,現在人們稱它京杭大運河。

在唐朝的時候,往北京的方向還沒有徹底貫通,但已從南一直貫通到了洛陽,還延伸到了涿郡。

義淨的高祖在隋朝的時候,正好在齊郡一帶為官。

京杭大運河開鑿的時候,張氏一家敏銳地意識到武城一帶作為運河的交通樞紐地帶,將會逐漸成為繁華富庶的區域,於是,他們家族便以武城為主要的定居點,購置了家族棲息繁衍的土地。

官員最終選擇在自己的為官之地寓居,在古代是比較常見的。

義淨的高祖在齊郡為官之後,趕上朝廷的更迭,義淨的祖父和父親並沒有忙不迭地繼續為官,而是選擇了比較輕鬆的方式,在武城一帶不急不忙地經營者。

張氏家族的選擇,從他們的祖先——漢代謀臣張良的時候,已初步確定。

張良是姬姓,在春秋戰國時,他的家族曾經五代相韓,風光無兩。

但是在張良還很年輕的時候,韓國決定投降秦國。

從此,張良開始了他的俠義行動,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試圖將秦始皇一錘斃命。

可惜,這一計劃失敗了。

在逃過圍剿之後,姬公子改名張良,得到了黃石公贈予的《三略》,經過用心研讀,最終選擇跟隨劉邦,幫助劉邦一路謀劃,最終幫助劉邦推翻了暴秦的統治。

劉邦曾經感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而張良在漢朝底定天下之後,做出了他“運籌帷幄之中”的最大謀略,他不要求高官厚祿,也不要良田美妾,選擇了一塊貧瘠的土地,保全了張氏家族的發展。

而《三略》更跟隨他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長達千年,到宋朝才被宰相張商英找到,並重新傳播。

儘管張良遵照黃石公的要求,沒有將《三略》留給他的後人,但張氏家族遵循張良留下的家訓,天下有道則顯,天下無道則隱,在世事的浮沉中,他們家族總是保持著平穩的發展態勢,不卑不亢地向前邁進。

定居於武城的張氏後人,在隋唐更迭中,他們主動減少了對政治風雲的參與,在武城一帶過著相對平靜的日子。

直到義淨出生之後,唐朝也進入了太宗貞觀年間,社會又漸漸安定了,他們才又開始了更多的社會交往。

機緣總是這麼巧合,義淨竟然和他的妹妹都被佛門看重,得以成為佛門弟子。

看著河流上爭流的舟舸,義淨感慨人生的無常,三十年前的他,大約是無法想象,他竟然會出家為僧吧?“師父,您到了.”

正在義淨感慨之際,舟子恭敬地對義淨說道。

“謝謝您.”

義淨付了船費,雙掌合十向舟子表達感激。

“師父,您是大善人啊,願佛祖保佑.”

舟子接過錢,感謝了一句。

義淨沒有多說什麼,他和他的師父善遇法師、慧智禪師以及他的師兄弟們都已習慣了。

他們所在的土窟寺所常常賙濟貧苦,這些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剛剛走出渡頭,義淨迎頭遇見了一位前幾天剛剛遇到的居士。

當時,義淨剛剛從西安回來,前去土窟寺拜見師父慧智禪師。

僧人四處掛單學習是常事,但也不是所有的僧人都有能力到處行走。

義淨也是在慧智禪師的指導下,精研了當時他所能瞭解到的各種佛教戒律知識五年,能將佛教戒律的知識有條理地講述並分析之後,慧智禪師才允許他逐漸增加了外出遊歷的時間。

這一次回到土窟寺,義淨就向慧智禪師詳細彙報了他前往西安遇到處一法師等人,大家都很想去印度求法的事情。

義淨的眼裡充滿了對西行求法的渴望,但他也深知,師父慧智禪師的身體雖然硬朗,卻也已經到了五六十歲的高齡,如果不能在身邊奉養,等他回國的時候,可能已不能再見到師父。

更何況,前往印度一路上的兇險很多,能不能再次回到國內,還是一個問題。

為此,義淨慎重向師父提出了自己的各種考慮,希望聽從師父的意見。

慧智禪師給了他一些建議,讓義淨自己考慮。

由於這一次義淨離開土窟寺的時間較長,靈巖寺等寺廟都希望義淨在回到土窟寺之後,能夠前去靈巖寺等地,將行走各地所學進行分享。

所以,義淨剛從長安回來,就匆匆去了靈巖寺。

“師父,前幾天您才從西京長安回來,這次去靈巖寺等古剎怎麼沒有多待一些日子呀?”

“嗯,這一次有不少事情,做完事情就立即回來了,找師父有要事.”

“師父大恩!看來,這一次您去長安收穫很大呢.”

“是的,收穫很大。

確切來說,這次去靈巖寺,我的收穫也許更大.”

義淨微笑合十。

如果說前幾天他還在猶豫是不是要奉養師父,等師父圓寂之後再像法顯那樣在年長的時候再出發,在靈巖寺摩頂翠柏的時候,他的心終於不再拘束於這件事了。

他恨不得馬上去告訴師父,他已經定下了心意,他不再等了。

“真羨慕您,義淨師.”

那位居士看著神采飛揚的義淨,由衷讚歎道。

“看來您很忙,就不叨擾了。

再空幾天,我約幾位居士一起,前去土窟寺聆聽師父們的教導.”

義淨也不多說,雙手合十回禮,匆忙向一個寺廟趕去。

寺廟並不算大,但很莊嚴。

儘管已是初冬,土窟寺裡香火依舊嫋嫋,與靈巖寺不相上下。

倒不是土窟寺和靈巖寺一樣有名望,正是因為土窟寺佔著一個特別好的地理優勢,土窟寺處於富庶的鄉野地帶,人員稠密,普通百姓沒有那麼多時間花一兩天時間去靈巖寺之類的名剎進香,遇到尋常事情,便會就近在土窟寺裡進香許願。

善遇法師和慧智禪師因為自己的親人主要生活在德州和貝州,在神通寺學成之後,就選擇在土窟寺里長期住了下來。

義淨進土窟寺當小沙彌的時候,便跟在善遇法師的身邊,得到善遇法師的親自教導。

現在,善遇法師雖然已經圓寂二十餘年,但他依舊跟著慧智禪師學習,一步一步成長著,對慧智禪師有著和善遇法師一樣的敬重。

“師父,您回來了?!”

“師父,您回來了?!”

剛進土窟寺,無論是善男信女還是修行居士,都主動向義淨打著招呼。

土窟寺裡的僧人並不多,有名望的僧人也不多,很多人甚至對義淨是不是在寺廟內都很清楚。

無論他們是以為義淨剛剛從長安回來,還是真的知道義淨剛剛從靈巖寺回來,他們都在問訊時不止一聲“師父”,而加上“您回來了?!”

以表達親切。

對他們來說,他們又將有精神上的盛宴了。

以前,每次義淨遊方歸來,都能給他們帶來很多精彩的故事,更有滌盪靈魂的思想,這一次,他們中顯然又有人開始期待了。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