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淨師,您在做什麼?”
一位小沙彌站在山東泰山山脈靈巖寺大雄寶殿旁,看著一位三四十歲的僧人將手放在翠柏上不斷地摸著,忍不住跑過來開口問道。
“哦.”
義淨看著小沙彌,“我在許願.”
“許願?您為什麼不去大雄寶殿內對佛祖許願,而在這裡對著翠柏許願?”
另一個跟隨而來的小沙彌很不解地問。
儘管他們還小,在靈巖寺的時間還不長,但他們都很清楚,這座位於泰山北麓靈巖峪方山陽面的靈巖寺可有名了。
據說,早在東晉的時候,佛圖澄的弟子僧朗曾選擇在這附近建立寺廟。
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間,法定禪師來到這裡,看到這裡的泉石頗為喜人,於是在這裡建起了寺院。
由於受到帝王的不斷眷顧,靈巖寺的香火日漸興旺,遠近聞名。
而且,根據很多人的說法,靈巖寺的菩薩特別有名,有求必應。
這不,幾年前,皇帝帶著被人們盛讚為二聖的武皇后封禪泰山,還曾經專門到這個寺廟裡待過一段時間。
小沙彌沒有見到當時的情形,但他們都很羨慕和佩服義淨師。
因為,義淨師有一位特別有名的師父,人們都尊稱他為慧智禪師。
慧智禪師寫得一手很好的毛筆字。
這還不算厲害拉,最厲害的是,慧智禪師研讀《法華經》達到了特別精妙的程度。
據說慧智禪師每天都會讀一遍《法華經》,更曾在專心致志寫《法華經》的時候,突然有舍利出現在了紙上。
這件事當時轟動了齊州一帶的僧界,於是,這一卷《法華經》在寫完的時候,得到了大家的細心收藏。
要知道,這可是感動了上天才可能出現的奇蹟啊。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在大家做好漂亮的盒子,將這一函《法華經》收起來之後不久,皇帝就帶著武皇后來封禪泰山了。
武皇后好不威風,破例成為了亞獻。
由於武皇后特別尊崇佛教,因此,好事之人將慧智禪師寫《法華經》感得舍利的事情告訴了武皇后。
這一下可不得了,皇帝和武皇后高度重視,很想看看這一函《法華經》。
幾經周折,大家不僅將《法華經》帶到了靈巖寺,還將此函的完成人慧智禪師請了過來。
由於義淨是慧智禪師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因此,他也作為侍者陪同慧智禪師一同前來。
與皇帝、皇后見面聊天並不長,《法華經》被皇帝留下,帶入內廷供養。
這可是莫大的殊榮。
據說,皇帝為了答謝,給慧智禪師賞賜了禮物,還按照慧智禪師的意願,封賞了義淨,讓義淨當了靈巖寺的寺主。
義淨是不是靈巖寺的寺主,小沙彌們沒有仔細打聽,但他們都知道一件事:從此之後,義淨師經常來靈巖寺,不僅與靈巖寺的師父們一起參禪打坐,還常常根據靈巖寺的師父們的要求,給寺裡的眾人講解佛教的律法。
聽說,義淨師從二十歲的時候開始就專心致志研究佛教的律法,在佛教律法領域很有發言權,小沙彌們對義淨師很敬重,但也覺得義淨師很親切,因此,對他並不害怕。
“許願,最重要的是將自己的心願清晰表達出來.”
義淨慈祥地看著小沙彌們,一如他七歲入寺廟時,他的師父善遇法師和慧智禪師他們對他那樣。
“只要我們心誠,在任何地方許願,佛祖都是能夠看到、聽到的.”
“真的嗎?那您許了什麼願?”
小沙彌問道。
“我在你們這麼大的時候,就聽說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回來了。
那時候開始,我就想去印度。
沒有想到,二十多年過去了,我還沒有出發,總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羈絆著,感覺到了歲月蹉跎。
我想,我該下定決心前去印度了.”
義淨彷彿在回答小沙彌,更像是在自言自語。
“那就去唄,摸這翠柏幹嘛?”
小沙彌不解。
“這一去,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回來,更不知道還能不能回來。
所以,我剛才摸著這翠柏許願,願它能和我一起來見證一個願望的圓滿.”
“翠柏無心,怎麼見證?”
另一個小沙彌笑著說。
“是啊,也不知道翠柏能不能幫我見證.”
義淨摸著比他還矮的翠柏,笑著對兩個小沙彌說,“這樣吧,你們一起來看著它的成長。
我這麼許願,看看這棵翠柏能不能聽到,能不能替我見證.”
“怎麼許願?”
小沙彌好奇地說。
“都說心誠則靈,我向佛祖許願,從現在開始,我將心志堅定地一路向西,直到找到我困惑的佛教律典中各種相互矛盾解釋的源頭,找到解決方案再回來。
如果我還在西行的路上,翠柏就請一直朝西生長吧。
如果我哪天學成回來,翠柏你就調頭朝東生長吧.”
義淨摸著翠柏,許完願,雙手合十靜靜站立,“你們願意為我見證嗎?”
“弟子願意.”
“弟子也願意.”
“感恩有你們一起見證.”
義淨溫和地笑著,暗下決心:我該去好好向師父他老人家稟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