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覺醒來,我發現自已身處唐朝。
在搞清楚狀況之前,我先明確了三件事:第一,我不是魂穿,而是身穿;第二,我穿越不是偶然,而是有人故意為之;第三,我現在身陷牢獄之中。
據獄卒所說,我是因為涉嫌參與一場陰謀而被抓進來的,但關於這場陰謀,我一無所知。
我現在待的地方是永王李璘的府邸,他正密謀對抗太子李亨。而我的身份,則是永王麾下的一名幕僚。
儘管我一再表示自已是無辜的,但獄卒們並不相信。也難怪,誰叫我身上的衣服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呢?
雖然自已是歷史學出身,對於唐朝的歷史也知道一些,但畢竟不是全知全能,想要出去還得費一番功夫。
就在我苦惱之時,忽然聽到一個聲音。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我轉身一看,一個衣衫襤褸、頭髮凌亂的人卻擋不住俊朗飄逸的中年人正站在柵欄前。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我下意識地接了下句。
「哈哈哈,沒想到這裡還能遇到知已!」
「你是……李白?」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
「正是在下。不知兄臺如何稱呼?」
「我叫李明。」
「好名字!」
我尷尬一笑。現在不是寒暄的時候,我問:「你可是犯了什麼事?」
「李璘謀反,我被牽連了進來。」
「什麼謀反?」
「你還不知道?」
原來,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到四川,而太子李亨則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不久,永王李璘起兵,與肅宗爭奪帝位,然而兵敗被殺,李白受牽連被捕。
「沒想到史書上沒說李白曾入獄,倒是讓我給碰上了。」我心想著。
李白見我沉默不語,問:「你在想什麼?」
「哦,沒什麼。我在想怎麼出去。」
「聽天由命吧。」
「那可不行。得想想辦法。」
就這樣,我和李白成了獄友。
一連幾天,都沒有人提審我。
據李白所說,這永王府裡的人都是勢利眼,見我穿著奇怪,估計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乾脆就不問了。
「這些人真是狗眼看人低。」我憤憤道。
「算了,別跟他們一般見識了。」李白倒是看得很開。
我想了想,說:「我們不能坐以待斃。總得想個辦法洗清冤屈。」
「洗清冤屈?談何容易?」
「你是什麼意思?不相信我?」
「我不是不相信你,只是……」
「只是什麼?」
「只是你為何幫我?」
「我……」
是啊,我為何要幫他?是為了名聲?還是為了正義?我自已也說不清楚。
「你想不想出去?」
「當然想。」
「那就得了。反正我也是為了我自已。」
2
我看了看周圍,確定沒有人偷聽後,問:「你究竟有何罪名?」
「他們說我有意謀反。」
「到底怎麼回事?」
「李璘曾讓我為他創作一首詩,我打算寫完後呈給他,結果被他手下的人看到,汙衊我為反賊。」
「你真的寫了反詩?」
「沒有啊!」
「那他們憑什麼陷害你?」
「唉,還不是因為我寫了些批評朝政的詩作,被人懷恨在心,趁機報復。」
「原來如此。」
李白見我若有所思的樣子,問:「你在想什麼?」
「我在想,你一定很委屈。」
「何以見得?」
「你生性豪放不羈,喜歡直抒胸臆,但是他們不瞭解你,以為你這樣就是有意謀反,真是可笑。」
「看來你比我還了解我自已。」
「過獎了。我只是覺得,像你這樣的大詩人,怎麼可能謀反呢?」
「為什麼不會?」
「你是詩人,不是政客。」
「哈哈哈,說得好!」
「所以,我一定會幫你的。」
「你要怎麼幫?」
「找出那個誣陷你的人。」
「你怎麼找?」
「這……」
是啊,我怎麼找?現在自已都自身難保,要去哪裡找那個誣陷李白的人?
我想了想,說:「你先告訴我,你寫的詩都是些什麼?」
「無非是一些詠懷之作。」
「有沒有具體一些的?」
「譬如這首《古風》:\"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好詩!好詩!」
「這只是其中的一首罷了。還有《行路難》、《俠客行》等等,都是我的得意之作。」
「這些都是你的代表作,但是否有一些不那麼出名,但卻引起他們不滿的詩作呢?」
「這個……容我想想。」
於是,我們花了數天時間,將李白所寫的詩作一一列舉出來,再將其中可能引起他人不滿的作品挑出來,然後一個一個排除,最終找到了那首被認為是\"反詩\"的詩作——《永王東巡歌》。
這首詩是這樣寫的:\"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樓船一舉風波定,江漢翻為燕鶩池。\"
他們認為,這首詩是在諷刺唐肅宗,在為永王李璘歌功頌德。但實際上,這首詩並沒有這樣的意思。它只是描繪了永王出征的場面,並表達了詩人對勝利的美好祝願。至於詩中的\"天子\"和\"燕鶩池\",則是借用《詩經》中的典故,並無惡意。
3
我開始了我的調查。
然而,我很快發現,這一切的證據都指向李白是罪人。
無論是人證還是物證,都證明李白是有罪的。
但我深入研究這些證據時,發現其中存在一些不可解釋的矛盾。
譬如,那首被認為是\"反詩\"的詩作——《永王東巡歌》,如果真的是反詩,為什麼李白會在李璘面前公開吟誦?他難道不知道這會引起他人的猜忌嗎?
再者,李白之前也曾寫過類似的詩作,也沒有引起別人不滿,為何這次就出事了?
我想,答案只能在一個地方找——那就是李白所寫的詩作。
我開始研讀李白所寫的每一首詩,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然而,我看遍了所有作品,也沒有找到什麼可疑之處。
我陷入了困境。
這時,我忽然想到,有一首詩,我至今未曾看到過。
那就是——《永王東巡歌》。
也許,答案就在那裡。
我急忙向監獄長借了紙筆,根據李白所背誦的詩作,將《永王東巡歌》默寫下來。
我默寫完後,請李白確認無誤後,我開始逐字逐句研究起來。
終於,我發現了一個可疑之處。
在詩的末尾,有這樣兩句:\"樓船一舉風波定,江漢翻為燕鶩池。\"
這裡提到的\"樓船\",是指永王的艦隊,而\"風波\"則是指戰爭的硝煙。
但是,據我所知,當時永王並未在江漢地區發動戰爭,反而是在江南平叛,這與詩中所述情況不符。
而且,\"燕鶩池\"這個詞,出自《詩經·大雅·鳧鷖》中的\"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形容的是春日美景,而非戰爭場景。
因此,我懷疑,這句詩中的\"江漢\"並非指代江漢地區,而是另有所指。
那麼,它指代的是哪裡呢?
我將這兩句詩反覆吟誦,突然靈機一動:江漢,是否指的是長安城外的漢水?
因為永王的艦隊曾在漢水駐紮,而\"江漢翻為燕鶩池\"也可以理解為永王在河南平叛結束後,回到長安,將戰火荼毒的城池變成繁華的都市。
想到這裡,我興奮不已,急忙將這個發現告訴李白。
李白聽後,也感到豁然開朗。
「有道理,我當時寫這句詩時,想的正是永王在平叛後的盛況。」
4
然而,這僅是開端。
因為,這兩句詩暗示著,有人在故意歪曲\"江漢\"的含義,將其故意引向\"江漢地區\",從而給李白扣上\"謀反\"的罪名。
換句話說,這是一場有預謀的陷害。
李白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眉頭緊蹙,道:「會是誰在陷害我呢?」
這個問題,我無從回答。
畢竟,我對當時的政治形勢並不瞭解,只知道李白最後是死於李白。
但我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還藏在李白的詩作之中。
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和李白一起研究了他的詩作,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然而,除了《永王東巡歌》之外,其他詩作都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這讓我更加確信,問題的關鍵就在《永王東巡歌》中。
我又一次默寫了這首詩,並開始逐句逐字的研究,希望能夠從中找到一些線索。
終於,我發現了一個可疑之處。
那是在詩的末尾,有這樣兩句:「明月照我還,幾回鄉夕。」
這兩句是對永王平定叛亂後,回到長安的描繪,其中「鄉夕」指的是永王在長安的府邸,「明月照我還」則是對永王回到家鄉後的感慨。
但是,這兩句詩在詩中也有些突兀,因為這與前面的「永王東巡」所描述的內容不符。
「永王東巡」是描述永王在平定叛亂後的盛況,而「鄉夕」則是在長安的情景,兩者似乎並無關聯。
我帶著這個疑問,向李白請教。
李白聽後,沉吟片刻,道:「您的意思是說,有人故意將這兩句詩加入進來,目的就是為了陷害我?」
「這只是一個猜測。」我說,「但如果真的如此,那麼這個人一定是知道你的這首詩的。」
李白點了點頭,道:「我的詩很少給別人看,看過的人寥寥無幾。」
「那麼,這些人中,有沒有可能陷害你的人?」我問。
李白沉思片刻,突然眼睛一亮:「有!」
「誰?」我急忙問。
「李隆基。」李白說,「他曾在很久前向我索要過這首詩,但我沒有給他。」
「他為什麼想要這首詩?」我問。
「因為這首詩讚美了他。」李白說,「他曾為平叛立下赫赫戰功,而這首詩則將他比作唐太宗李世民。」
我明白了。
原來,李隆基是因為這首詩沒有公開,而心生怨恨,所以才陷害李白。
但這只是猜測,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
我決定沿著這條線查下去,尋找陷害李白的真正元兇。
5
在接下來幾天裡,我和李白一直待在牢中,直到一個人的到來,才改變了我們現在的處境。
那是一個清晨,我和李白正坐在一起閒聊,忽然聽到牢外傳來一陣腳步聲,緊接著,一名太監模樣的人走了進來。
他走進牢房,用尖細的嗓音說道:「李白何在?」
李白站起來:「我就是。」
「聖上傳你和這位李先生進宮,」太監說,「參加一場詩歌大會。」
「詩歌大會?」李白疑惑道,「現在是什麼時候?」
「天寶十年正月十二。」太監答道。
「什麼?」我和李白同時驚呼了出來。
我以為自已聽錯了,我竟然穿越到了《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所描述的時代——天寶年間。
但我很快冷靜了下來。
「請問公公,是什麼樣的詩歌大會?」我問。
「聖上和貴妃娘娘要在宮中舉辦一場詩歌大會,邀請京城的詩人們前來賦詩,為我大唐江山增光添彩。」太監答道。
「原來如此。」我說。
看來,這場詩歌大會,是為了慶賀唐代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而舉辦的。
「李白,你跟我走吧。」太監催促道。
李白和我對視了一眼,道:「好。」
我們跟隨著那名太監走出了監牢,坐上了一輛馬車,直奔長安城而去。
馬車在長安城的朱雀大道停下,我們下車步行,穿過朱雀門,進入了皇城內。
這是一座宏偉壯觀的宮殿群,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讓人目不暇接。
我們沿著寬闊的御街一路前行,來到了位於皇城中軸線上的一座大殿——含元殿。
大殿之上,皇帝李隆基高坐龍椅,旁邊坐著貴妃楊玉環。
這楊玉環不愧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容貌絕美,膚色白皙,身材豐腴,氣質高貴,令人心醉神迷。
「李白,」皇帝李隆基說道,「聽聞你是大唐第一詩人,今朕命你作一首好詩,以讚美貴妃的美貌。」
「是的,」楊玉環也附和道,「要寫得美妙動人,方能配得上本宮的美貌。」
李白聞聽此言,不禁皺起了眉頭。
他當然知道,自已之前正是因為一首詩而被貶為庶民,險些喪命。如果現在再寫一首讚美楊玉環的詩,豈不是又要被人懷疑有謀反之心?
但如果不寫,又會得罪皇帝和楊玉環,自已恐怕又會遭遇到牢獄之災。
李白猶豫再三,遲遲不敢下筆。
我見狀,走到李白身邊,低聲道:「李兄,你不必擔憂,儘管放手去寫。」
李白看著我,點了點頭。
於是,我便幫李白構思起來。
「李白,」皇帝李隆基見李白遲遲沒有動筆,有些不悅地說道,「你可想好怎麼寫了嗎?」
「想好了,陛下,」李白回答道,「我這就寫給你看。」
6
李白沉思片刻,就在紙上寫下了一首詩:
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入簾櫳。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此詩一出,滿座皆驚。
「好詩!」皇帝李隆基拍案而起,「李白,你果然是大唐第一詩人!」
楊玉環也是喜逐顏開,道:「這詩寫得果然美妙,本宮很喜歡。」
李白拱手道:「謝陛下和娘娘讚賞。」
我心念一動,忽然感覺到這首詩裡似乎隱藏著什麼秘密。
我仔細品味著詩中的每一句,突然間恍然大悟。
原來,這首詩裡藏著一個驚天的秘密——李白並沒有謀反!
這首詩表面上是一首讚美楊玉環美貌的詩,但實際上,它是一首隱喻詩。
詩中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指的是楊玉環的美貌有如天上的雲彩和花朵一樣豔麗;「春風拂檻入簾櫳」,指的是楊玉環的寢宮內春風盪漾,溫馨宜人;「一枝紅豔露凝香」,指的是楊玉環身上的飾物和化妝品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可憐飛燕倚新妝」,則是指楊玉環的舞姿輕盈婀娜,有如飛燕一般。
但是,關鍵就在第四句「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這裡的「群玉山」和「瑤臺」,都是指代仙境的詞語,意思是說,楊玉環的美貌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而「雲雨巫山枉斷腸」這一句,則是一個典故。據《文選·宋玉〈高唐賦〉》記載,楚懷王曾與巫山神女歡會,但後來神女離去,懷王思念不已,最終鬱鬱而終。這裡的「枉斷腸」,則是暗示楊玉環並沒有像傳說中的巫山神女那樣與人私通,而是清白無辜的。
這樣一來,整首詩的意思就變了。它並不是一首讚美楊玉環的詩,而是一首為李白洗清冤屈的詩。
我明白了,我終於明白了。
原來,李白之所以被指控謀反,是因為他曾經寫過一首《大獵賦》,其中有一句「天子之獵,當為了社稷,豈徒遊戲乎」,被奸臣楊國忠解釋為諷刺皇帝狩獵不顧江山社稷,因此被貶為庶民。而後來,他又因為寫了一首《古風》詩,其中有一句「闢我無罪,舉我有辜」,被楊玉環誤認為是在向她求愛,因此又被打入天牢。
但現在,李白用這首《清平調》向我們表明了他的清白。他並沒有謀反,也沒有向楊玉環求愛,他只是一個無辜的詩人,被人誣陷罷了。
我興奮不已,立刻跪倒在地,向皇帝李隆基磕頭道:「陛下,臣有一事要奏!」
7
皇帝看了我一眼,問道:「你有何事要奏?」
我朗聲道:「陛下,臣要告發一人!」
「何人?」
「當朝宰相楊國忠!」
我的話音剛落,在座眾人全都驚愕不已。
楊國忠更是臉色大變,怒道:「李明,你好大的膽子!竟敢誣告本官!」
我冷笑道:「楊國忠,你是否曾指控李白謀反,將他打入天牢?」
「是又如何?」
「你是不是覺得那首《大獵賦》是諷刺皇帝的?」
「當然!」
「那我現在告訴你,你錯了!」我大聲道,「那首《大獵賦》根本不是諷刺皇帝的,而是諷刺那些不顧人民疾苦、驕奢淫逸的昏君!李白是藉此詩告誡皇帝,不要沉迷於狩獵,而應該勵精圖治,振興大唐!」
我話音剛落,李白隨即道:「陛下,李明所言極是。《大獵賦》並無諷刺皇帝之意,還請陛下明察!」
楊國忠一時語塞,但他畢竟是官場的老狐狸,立刻反擊道:「你們這是狡辯!」
我笑道:「是不是狡辯,請大家聽我解釋。」
於是,我將《大獵賦》一詩從頭到尾解釋了一遍,並將詩中涉及到的典故和出處全都作了說明。大家聽了之後,紛紛點頭稱是,都認為我的解釋合情合理。
楊國忠見勢不妙,急忙道:「就算《大獵賦》無罪,那他寫的那首《古風》詩呢?他明明是在向楊妃求愛!」
「你胡說!」我厲聲道,「《古風》詩中根本就沒有向楊妃求愛之意,相反,那首詩是在諷刺那些不顧廉恥、以色侍君的奸佞小人!」
楊玉環聽了,不由得臉色一變。
楊國忠怒道:「你竟敢辱罵貴妃娘娘?」
「我只是在解釋這首詩的意思,並沒有辱罵任何人。」我說著,轉向楊玉環道,「娘娘,請您明鑑,李白所寫的這首詩,絕對不是針對您的!」
楊玉環沉吟不語。
皇帝道:「愛妃,你覺得如何?」
楊玉環嘆了一口氣,道:「陛下,臣妾認為,李明的解釋不無道理。」
我一聽大喜,看來楊玉環已經被我們說服了。
然而就在這時,只見一個文官站起身來,沉著臉道:「陛下,臣有話要說。」
我定睛一看,此人乃是大理寺少卿閻文清,屬於楊國忠一黨。
皇帝道:「閻卿家有何話說?」
閻文清道:「臣認為,李白謀反一案事關重大,不宜在此草率討論。況且李明所言,只是一面之辭,不足以採信。」
他這話一出,大殿之上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了起來。
很顯然,閻文清是要把這件事壓下來,不讓皇帝深究。
我和李白對視一眼,心中都明白,現在有兩個選擇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選擇是將這件事鬧大,拼個魚死網破;另一個選擇是忍氣吞聲,暫且撤退。前者雖然有可能為李白洗清冤屈,但也會招致楊國忠一黨的瘋狂報復;後者雖然可以保全自已,但也要忍受這不白之冤。
究竟何去何從?
8
李白低聲道:「李明,我們該怎麼辦?」
我想了想,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咱們暫時先忍一忍吧。」
李白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就這樣,我和李白被關了起來,等待著進一步的審訊。
在獄中,我把我發現的情況告訴了李白,李白聽完大吃一驚。
「原來我是被陷害的!」
「是啊,」我嘆了口氣道,「那個陷害你的人,手段真是陰險毒辣。」
「媽的,老子要是知道了是誰,非把他千刀萬剮不可!」
我笑道:「李白兄,你別衝動。咱們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向皇帝陳述真相,洗刷冤屈。」
「可是,皇帝會相信咱們的話嗎?」
「不管他信不信,咱們都要試一試。」
「嗯,你說的對。」
於是,我和李白便開始商議如何向皇帝陳述真相。
我們知道,皇帝目前最寵愛的女人便是楊玉環,而楊玉環對李白非常賞識,如果讓她知道李白受了冤屈,她一定會向皇帝說明真相。
於是,我們便決定先向楊玉環陳述真相。
三天後,楊玉環果然召見了我們。
「李白,李明,你們有什麼話想對我說?」
我看了看身旁的白雪公主,低聲道:「娘娘,我和李白兄今天前來,是為了向您說明一件事。」
「什麼事?」
「是關於李白兄的案子。」
楊玉環聞言,臉色頓時變得嚴肅起來。
「李白,你的案子我已經聽說了,但你有沒有證據證明你是清白的?」
李白搖了搖頭。
我心中暗歎一聲,看來李白還沒有找到證據啊。
楊玉環沉吟片刻,道:「這樣吧,你們先去和刑部的人談一談,如果他們認定你是冤枉的,我們會立即派人調查此事。」
我和李白對視一眼,點點頭道:「好吧。」
於是,我們告別楊玉環,來到了刑部。
刑部尚書周培公見我們來了,顯得很意外。
「李明,你和李白的案子現在由大理寺負責審理,你不去找他們,卻來找我做什麼?」
我笑了笑,道:「周大人,我來找您,是為了向您提供一件重要證據。」
「什麼證據?」
「是關於李白兄那首《古風》詩的重要證據。」
「哦?」周培公聞言,頓時眼前一亮,「快拿出來看看!」
我從懷中取出那份手稿,遞給周培公道:「周大人請過目。」
周培公接過手稿,仔細看了半天,臉上的表情越來越驚訝。
良久,他才抬起頭來,看著我道:「李明,你這東西是從哪裡得來的?」
9
「周大人,這份手稿是我們從李白兄的詩集中找到的。」
「這麼說,這是李白的手筆?」
我搖搖頭道:「不是。」
「那是誰的?」
「是一位名叫李太白的詩人所寫。」
「李太白?我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
「周大人,您別忘了,李白兄乃是李太白的後裔,李家世代書香門第,家學淵源,李白兄從小就跟隨其祖父學習詩詞歌賦,這份手稿正是他祖父遺留下來的。」
「原來如此。」周培公恍然道,「這麼說來,李白的《古風》詩是模仿李太白的作品?」
「不錯。」我點點頭道,「李白兄的這首《古風》詩,與李太白的原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那你們的意思是……」
「我們希望周大人能根據這份手稿,重新調查此案。」
周培公沉思片刻,道:「好,本官答應你們,會立即派人調查此事。」
「多謝周大人。」
告別了周培公,我和李白回到了牢房。
接下來的幾天裡,我和李白都在焦急地等待著調查結果。
我知道,這是我和李白唯一的機會了。
如果這次失敗的話,我們就真的要死在這裡了。
一週後,我和李白被帶到了皇帝面前。
皇帝看了我一眼,淡淡道:「李明,你有何話說?」
我朗聲道:「陛下,我已經查明瞭真相,可以證明李白兄的清白。」
「你說。」
「陛下,據我調查,那位官員之所以要誣陷李白兄,是因為他曾經在朝堂上公開指責李白兄的詩詞粗鄙不堪,毫無文采。他擔心這些話傳到您的耳朵裡,會引起您的反感,所以他便趁機誣陷李白兄,想置他於死地!」
「哦?有這回事?」
「千真萬確!」
「那好,」皇帝轉頭對身旁的一名官員道,「你馬上派人去調查此事。」
那名官員領命而去。
半小時後,他回來了。
「怎麼樣?」皇帝問道。
那名官員道:「回稟陛下,經過臣的調查,發現李明所說句句屬實,那位官員確實曾經公開指責李白的詩詞,而且還說過很多誹謗李白的話。」
皇帝聞言,眉頭緊皺起來。
「你還有什麼話說?」他瞪著那位官員厲聲問道。
那位官員此時已是汗如雨下,渾身顫抖個不停。
他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哀求道:「陛下饒命!臣也是一時糊塗,才做出這種事情來的。」
皇帝冷哼一聲,道:「你一時糊塗,卻害了朕的愛卿,朕豈能饒恕你!來人啊,把他拖下去,重打四十大板!」
「謝陛下隆恩。」
就這樣,李白被無罪釋放,那位官員則被打入天牢,永世不得翻身。
10
離開了皇宮,我們重新恢復了自由之身。
李白對我說道:「李明,這次多虧了你,否則我肯定是要死在這裡了。」
我笑道:「哪裡的話,我只是做自已應該做的事情罷了。」
「總之,我李白欠你一條命。以後你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儘管來找我。」
「放心吧,我不會跟你客氣的。」
我和李白相視一笑,心中五味雜陳。
在回客棧的路上,我問李白道:「接下來你有什麼打算?」
李白想了想,道:「我想繼續遊歷四方,多看看這個世界。」
我點點頭道:「嗯,我會留在長安城,繼續研究大唐的歷史文化。」
「希望我們有生之年還能再見面。」
「一定會的!」
回到客棧,我收拾好行李,便跟李白告別,踏上了返回長安城的旅途。
一個月後,我回到了長安城。
在長安城裡,我繼續從事著我的歷史研究工作,一直到死。
我不知道我死後,歷史是否發生了改變。但是我知道,我的人生已經改變了。
我的人生,因為李白而改變。
……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之間,十年過去了。
在這十年的時間裡,我見證了大唐帝國的繁榮昌盛,見證了唐玄宗的勵精圖治,也見證了李白詩歌的輝煌篇章。
在這十年的時間裡,我出版了三本著作,分別是《大唐帝國史》、《李白與酒》和《李白詩全集》。
這三本書在大唐帝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人慕名前來拜訪我,向我請教歷史問題。
我也因此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整日與他們飲酒作詩,暢談人生,好不痛快。
在這十年的時間裡,我也時常想起李白,想起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雖然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面,但是我相信,他一定會回來找我的。
這一天,我終於等到了。
當李白再次站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幾乎認不出他來了。
他已經不再是個少年,而是一個風度翩翩的中年男子。
他的臉上多了幾分滄桑,但卻依然那麼英俊,那麼迷人。
「李白兄,你終於回來了!」我激動地說道。
「李明兄,我回來了!」李白滿臉微笑地看著我,「好久不見!」
「好久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