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個普通農家,祖父是1915年生人,年幼喪母,青年時代在北京讀書期間,因抗日戰爭爆發,從北京回到秦地,參與並組織過當時的愛國學生運動,後從小學教員開始謀生,一路從政做了民國時期的縣教育廳長,縣參議員。因從小沒有母親的庇護,祖父與其父親感情甚厚。兒子讀書、做事上進,對唯一的胞弟、同父異母的妹妹都盡到作為長兄的教育和愛護之責,看起來一家人平靜安好。哪曾想,老實巴交的太爺卻沒能扛得住當時流行的社會風氣,抽上了鴉片,而且這老實人一旦迷上一件事情還格外地鍾情,眼看癮還一天天大了起來。
終於,青年祖父,這個在當時已日漸有些名聲的大孝子,下定決心要親自給自已的老父親戒毒了。太爺被祖父關在一間專門準備的房間裡,吃喝睡覺都有妥善安排,就是門被反鎖起來,鑰匙只有祖父一個人掌握,任何人不得因同情給他鴉片抽。任老實又執拗的太爺惱羞成怒,大發脾氣,從跳腳大罵兒子不孝,到毒癮發作痛苦得滿地打滾,涕泗橫流……
這場父子之間的較量,最後以太爺戒掉鴉片毒癮告終,而祖父這“土法戒毒”(當時有錢人家吸食鴉片是件尋常事,也沒有什麼正規的戒毒)的故事,我從小也無數次從家人口中聽到。
從小在大家庭長大,小姑是陪伴我童年最多的人。後來,小姑出嫁了,小姑的公公年輕時候是軍人出身,脾氣非常暴躁,加之,上世紀70年代窮困交加,生計艱難,家庭成份又不好,心理壓抑,日子一久矛盾就產生了。小姑的公公前腳上門來告兒媳的狀,後腳小姑就哭得淚人一樣來訴委屈了,年幼的我直替小姑難過。可是,架不住祖父對小姑的一番責備“孝敬父母天經地義,沒有任何可以辯解的!”小姑什麼也沒說就回去跟公婆道歉了。而我,對這“孝順”二字,也有了一絲絲認識。
1983年,一直在大家庭主內的奶奶突發腦血拴,儘管治療及時,也失去了語言能力,右半身癱瘓了。為了讓奶奶能恢復行走能力,父親在後院的樹木間固定了結實的繩索,繁重的農作之餘,總是攙著奶奶鍛鍊、康復,堅持了兩年,眼看有點成效了,一次,奶奶在康復中不小心摔跤之後,害怕到再也不肯離開人的攙扶獨立行走了。從此以後,衣、食、住、行,奶奶處處需要人的照顧,而且,要強、乾淨了幾十年的奶奶始終不肯在床上大小便,這給照顧她的家人也增加了更大的勞動強度。那個年月,生計艱難(根本沒有現在的請“護工”的社會現象,當然也不可能有這個經濟能力),我們孫輩們還在讀書,我的父母正是人在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每日繁重的勞作之間照顧奶奶的飲食起居是絕對考驗人耐心的一件事情。但是,我眼中的父母總是毫無怨言地給奶奶端飯送水翻身上藥,而我們孫輩們,也自然而然地經常攙著奶奶去上廁所……1996年,癱瘓在床十三年的奶奶乾淨體面地走完了她79歲的人生,而她生前,西安電視臺還以“照料啞癱婆婆十三載的好兒媳”為題對我的母親進行過報導。
祖父為太爺戒毒,大膽的“孝而不順”;祖父對兒女的要求,“既孝且順”;父輩們服侍病患的奶奶,十三年如一日!這些年,漸入中年的我對這些平凡家事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思考。1992年,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記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年份,改革開放走向深入,一時興起“全民下海”的熱潮,全國人民的日子都逐漸好了起來。這一年,父親翻蓋家裡的老房子,還在門額上寫下了“耕讀人家”四個字,我們兄弟都有點覺得父親老傳統,跟不上新的經濟形勢,寫個“勤勞致富”之類的門額多應景。不料,父親卻嚴肅地說“一個家,只是勤勞致富就有失膚淺了,耕讀人家,雖是老話,耕就是勞動,當然要勤勞;讀書,不僅是學知識,要明理,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尊老愛幼,知道禮義廉恥信,'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嘛,這樣,才是一個讓人尊敬的家庭!”一席話,令我們晚輩們默然。
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生養自已的父母,所有一切來自家庭,乃至家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教,先從家始”,“正家而後天下定矣”,對於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來說,不論富貴,還是貧窮,要存立於世,就會有自已的執行規律,有自已的生存方式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是岳家家風,家國情懷也是中國人的精神追求;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的教子故事流傳至今;曾國藩“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的十六字家訓更是家風文化中的典範……這些有著敦厚家風的家庭和家族,令人心嚮往之,敬意油然而生,如果說它們猶如優秀家風文化之林中的參天大樹,而千萬尋常人家在世世代代的一飯一粥、一行一息當中踐行著樸素無華的家風,演繹著無數的細小故事,則是家風文化中的一株小草,雖然平凡,卻生動、眾多,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堅實基礎。
正是祖輩們的孝道典範,激勵我們這一代人學習、傳承好的家風,我們更願意做得更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