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種爭論李承乾還是十分喜歡的,科學都是從辯論中來,若是沒有辯論只會一成不變的照本宣科,他這個啟蒙也算是白做了。
“殿下,您看,宋大匠所做的槍托並不符合肩膀的構造,一槍打下來後坐力很大,很難打第二槍!”
穆鐵生拿著李承乾交給他的圖紙吐槽的說道。
“殿下,我也沒辦法,槍托就是這個造型,哪怕在改進也不能抵消火藥所產生的威力。”
李承乾看了看二人所討論的成品,將其拿到肩膀試了試,雖然做工還很粗糙,但已經有了燧發槍的雛形,只要放入彈丸,然後在裝入火藥就能打出想要的效果。
“封於修,你去試試,看看打到第幾發你會堅持不住!”
封於修經過那麼長時間的訓練,拿著鐵器鑄成的模型早就知曉其使用方法,拿起長槍就向試驗場走去。
一行人跟在李承乾身邊,就連炸丹老道都來到了這裡。
“殿下!”
“聽說你這老傢伙研究了一個叫什麼延遲的大炸丹,只要點燃後扔出去就能炸,而且威力驚人?”
李承乾看著炸丹老道直呼撿到了寶,怪不得古代道士連長生丹都敢煉,人家這是真的有自已的想法!
“嘿嘿,都是殿下所賜,當初您將丹渣,不,火藥埋進土裡炸開的場景我還記得,後來我就想,既然有引線就能炸何不把火藥封閉在小陶罐裡,然後放上引線,只要點然後稍等片刻便能將其炸開,於是我就拿少許火藥嘗試,在經過····”
“停停停,將方法記錄在冊,你這老傢伙說的我都明白了,不就是手榴彈嗎,記得往裡面摻雜點尖銳的石子,炸開後要打出成片的傷害,還有要加緊量產,冬至過後我要用!”
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呆在思維封閉的房子裡而是走出去,很顯然炸丹老道已經把握住了精髓,燧發槍還沒搞明白,手榴彈已經搞出了雛形。
“殿下放心,所有制作方法均儲存在密室,沒有您的吩咐任何人拿不走!”
炸丹老道已經看到了一條金光大道,如今他也不想當什麼護國大法師之類的,他現在只想看看自已煉製的丹渣到底能發展到何種地步。
來到演武場,在百步之外,一些瓶瓶罐罐掛在半空中,隨著微風左右搖晃。
“封於修,誰讓你們這麼掛的,不是告訴你們制定幾個木盤掛在那裡打就夠了嗎?”
李承乾看著眼前相當於移動靶的陶罐,有些意外的說道,畢竟這年代的燧發槍要精度沒精度,要速度沒速度,不炸膛都算是技術精良,能打移動靶那簡直就是痴心妄想。
況且燧發槍要的是穩定,而不是精準度,只要威力夠大能在百米之外殺敵就夠了,古代戰場講究的是集團化大規模衝鋒,冷兵器時代那是威懾力,但是在熱武器面前那就是一個個活靶子,根本不需要槍槍爆頭,在戰場上有時候戰士沒了戰鬥力所帶來的危害比死人都大!
“回殿下,教練團的戰士們已經能把做到彈無虛發,所以我才命人換成陶罐!”
“瞎胡鬧,你們教練團可以那是因為你們長時間訓練導致的,而其他戰士屬於輪番訓練,既沒有足夠的訓練時長也沒有你們前期針對性訓練哪能做的了你們的動作,趕緊命人把這些都換了,本殿下要的是熟練,只要能把鉛彈向前一條線打出去就行,而不是所謂的高難度,訓練要貼合實際!”
訓練精兵固然是好事,但時間不等人,而且集團軍大規模作戰,一個精兵的作用往往不如一群士兵來的威力大,一個在厲害的戰士也不如十個熟練槍兵,這是武器賦予的平衡,而封於修還活在衝鋒陷陣,力拔山兮的大將軍思維力。
“是,殿下!”
“先不急,你先測試,然後和兩位大匠說說這槍的後壓威力如何,哪裡需要改進,你現在代表的不是你自已,而是所有的戰士,一定要從實際出發!”
在經過教練團一下午不間斷的測試,燧發槍報廢了數十根,每一支在經過連續不間斷的反覆激發後都有炸膛的風險。
拿著厚厚的實驗資料,一行人回到了專案部的研發室,穆鐵生拿著這些資料陷入了沉思,而在一旁的宋應星也同樣陷入了沉默。
晚飯就地解決,李承乾這次來就不打算短時間回去,即使回去那也要等到燧發槍的量產提上日程之後在走。
“趙節,杜荷,霍青,李勇,王明起,都看看吧,這是焉耆使者傳來的求救信,年末諸位便要隨我出征,此事還是機密諸位看完切勿亂傳!”
長長的會議桌兩側是李承乾所有的軍事力量,而在他身後,則掛著一幅刺繡製作的疆域圖。
現在的他還不知道,自已的另一支武裝力量還未接到訊息,等到接到訊息後便會返回長安和他匯合。
“高昌國,這鞠文泰是在找死啊,敢派兵攻打焉耆,他們都是大唐的屬國,如此行徑這高昌是要犯下作亂啊!”
趙節身為李承乾的表哥,又是最為忠實的太子黨,拿著求救信就發表出自已的言論。
其他人有樣學樣,雖然說的頭頭是道,但沒有一個說到本源。
“你們別光看那些看得見的資訊,要學會分析,高昌敢攻打焉耆,是他鞠文泰想打嗎,還是他鞠文泰想造反,你要看看背後是誰鼓動的。”
這一刻名將和普通的大將的區別全部顯現了出來,其實不光趙節等人,他李承乾又何嘗不是這樣,看山是山,還沒到跳出區域性資訊達到縱觀全域性的高度。
只不過現在的他天生就有超越古人的地方,那就是他站歷史書這個巨人的肩膀上,能看清重重迷霧。
“各位左將軍你們去把全軍上下能識文斷字,心思聰敏的人全部找來,記住要心思聰敏的,識文斷字不是重點!”
放在以前讀書人沒有出路只能依靠士族,如今有了科舉天下讀書人有了自已的路,依靠士族的人少了,但同樣的,讀書人去當兵的更少,至少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的人不會去當兵。
三位左將軍將全軍上下翻了一個遍也僅僅找到幾個看著聰明,還會幾個字的年輕人,在想找幾乎就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