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有了眉目,李承乾索性住了下來,東宮上諫的摺子如雪花一般飄向太極宮。
下了朝參的李世民回到兩儀殿,看著堆積如山的摺子,又看了看還未命名的曲轅犁也是有些頭大。
“無忌,你說承乾在城南小院做什麼呢,前幾日金吾衛彙報,城南多次發生巨響,是否是太子的傑作?”
二人相交於布衣,不是兄弟更勝似兄弟,而且還有長孫皇后這層關係,長孫無忌這個大舅哥真說起來比他親大哥還要親。
“陛下,臣也聽到了,想來應該是太子的傑作,不過城南院落看守甚密,連只鳥都飛不進去吧,臣也不知道太子做做甚。”
李承乾對李世民都保密更不要說他這個大舅,況且哪怕長孫無忌知道也得當不知道,不然一個親舅舅一個親外甥,外甥還是大唐的儲君。
若是真論起來,是這個外戚想幹政,還是儲君想造反,這種事說不清的。
“嗨,這孩子從小心思就縝密,患了足疾之後心思更是難猜,算了,隨他吧!”
李世民說完目光看向了南方,隨即收回眼神,看向兩儀殿內這群心腹功臣。
“來,你們也一起過來看看,這是承乾在城南院子裡改進的犁。”
站在李世民身前的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唐儉等一眾大臣早就看到了此犁,只是李世民沒說,他們也不好發問。
“陛下,這犁造型複雜,和民間勞作的直犁不盡相同,只是這木質犁,是否不妥?”
魏徵雖然身體有些抱恙,卻並不耽誤上朝,看到此犁便忍不住吐槽幾句。
“你們這些讀書人自是不知民間疾苦,看似此犁複雜,實則勝過直犁千百倍,各位隨我去大明宮太液池,朕要讓你們親自看看此犁的神奇之出!”
君主相邀,群臣哪有不從,一群大唐政治核心圍繞在李世民的左右一同走出太極宮來到大明宮太液池畔。
此時早有侍衛等候於此,有人手持耕犁,有人牽牛拉犁,一副田間農作的景象。
李世民看著如此宜人的景色變成開墾土地的田園,雖然有些心疼,但是想到天下的百姓也便感覺值了。
一個英明的皇帝從來不會因為自已的私慾而置天下百姓於不顧,而李世民恰恰是歷朝歷代最為英明的皇帝之一。
“魏大人,此犁變鐵,又如何啊?”
李世民明知故問,畢竟直犁和曲轅犁,不管從工作效率還是工作強度上對比,曲轅犁都更勝一籌,按後世來說,科技便是第一生產力。
“陛下,國之大幸啊!”
如今的大唐地廣人稀,經過隋末一場動亂之後人口銳減 ,雖然經過這麼長時間繁衍生息卻也只有一千兩百三十五萬人,約三百萬戶,再加上依附世家的隱藏人口也不過兩千萬人。
兩千萬人看似很多,但對比後世,動輒一個省就有上千萬的人口,如今兩千萬人放在廣袤的大唐根本算不得什麼。
“當然是國之大幸,有了此等神器將來一個成年男子就能在農忙時節多耕幾倍的地,這麼一算,未來的大唐必然繁榮昌盛。”
工作效率帶來的提升,是個懂農業的都明白,眾人雖然身居高位,但是哪家沒有千畝良田,往常三個人的活,如今一個人就能幹,省去了多少吃飯的嘴。
“陛下,此犁叫何名字,是否能大面積推廣?”
唐儉自從劉政會死後以禮部尚書的身份身兼戶部尚書,總管錢糧人口,這也是他最關心的事情。
貞觀一朝,戶部以前稱之為民部,因為忌諱李世民的民字改為戶。
雖然名字改了,但是地位卻沒得到提升,不像後世,戶部尚書稱之為地尚書,位於六部中的老二。
“此犁太子還沒有起名,讓朕來定奪,不過太子說過此犁生於貞觀一朝,至於能不能大面積推廣,那就要看產量,不過太子也說了,明年春耕之前長安附近的百姓們可以用上!”
這世界哪有自已給自已拍馬屁的,李世民也不例外,況且他的盔下都是聰明人,他已經提示瞭如此明顯,眾人自然能領會其中的心思。
“太子既然說此犁生於貞觀一朝,那便叫貞觀犁如何,既能體現陛下愛民如子,又能讓後世之人銘記犁的來歷!”
這等拍馬屁的好機會房玄齡自然不會讓給別人,李承乾命人研發了貞觀犁,他身為太子太師自然能躺在這份功勞簿上。
“房大人說的不錯,我贊同!”
“我也贊同!”
就連魏徵這樣的諫臣也挑不出毛病,這樣惠及天下的事,只是起個名字而已,他也想不出還能有比這個更好的來。
況且後世之人用到貞觀犁就會想到貞觀一朝,屆時他們這群大臣也會隨著貞觀犁的廣泛應用名垂千古!
“哈哈,好,既然諸位大臣一致透過,此犁便叫貞觀犁!唐儉,派人,不,你親自去一趟城南找太子商議此犁的事情,朕要將貞觀犁推向整個大唐!”
有糧食才有人口,有人口才能發展,說起來戰爭是疆域之爭,歸根結底還是人的戰爭,有再大的土地沒有人也守不住。
“是,陛下!”
唐儉領命,君臣盡歡。
李世民看著如此和諧的一幕,心中頓時生起萬丈豪情。
“來人,備好酒菜。朕要與諸位大臣不醉不休!”
本就是馬上皇帝,李世民又是性情之人,不然也沒有那麼多人追隨,開心之餘飲酒作樂也未有不可。
“陛下,為了飲酒而荒廢政事···”
“魏徵,今天本是開心的日子,朕就不能與諸位大臣享受享受了,朕問你,最近大唐可有天災?可有人禍?可以外敵來犯?”
李世民一連三問,魏徵連搖三下頭。
“那既然風調雨順,你又何必糾結這半天的時間?”
魏徵想要反駁,但是反駁的話卻說不出口。
細細一想,如今大唐風調雨順,四海臣服,的確沒有什麼要緊的事需要他們去做。
“陛下說的是,是臣唐突了!”
“你這個魏徵啊,一會罰酒三樽!”
李世明大度一笑,一切不開心的事揭過,他忍了魏徵這麼多年,比這還大的委屈都經歷過,如此細枝小節又如何讓他生氣。
千古一帝的度量堪比大海,又豈會因為一句勸解而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