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萬達的產業轉身

萬達依託大連,成為大連住宅地產的王者,然後開始了其全國性的商業擴張。

王健林踩準了這些關鍵節點,使得萬達在房地產開發商中脫穎而出,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的知名開發商。

其實,王健林很早就把視野瞄向了全國。

早在1993年,他就開始嘗試在廣州開發房地產專案。

在那個年代,民營房地產企業跨區域開發還非常罕見,廣州工商部門甚至不願意受理萬達分公司的註冊,王健林迫不得已,透過借用當地某華僑開發公司開展業務,雖然過程一波三折,但走向全國一直是他的夢想。

王健林後來回憶說:“萬達集團最早出去搞跨區域發展,第一站在廣州就不成功,是跟別人合資做一個什麼專案,我們佔小股份,別人佔大股份,投資了2個多億,但是,這小子把我們的錢投進去他自己拿著錢就跑了,我們當然先起訴,告狀,慢慢把公司接過來,再補錢進去,實際上我們還算不錯了,最後沒虧損,但只賺了幾千萬.”

真正讓王健林走向全國的,是萬達的商業地產模式。

從2001年開始,王健林的萬達集團以商業單體的方式勇往直前,衝向多個城市中心,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萬達大樓或萬達廣場,而每個大樓或者廣場都要配備大型超商、電影院線、商鋪以及美食城,在商業地產領域的發力使得原本寄居一隅的萬達集團,開始在業界初露鋒芒。

萬達廣場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三種業態。

第一代商業地產稱為單店。

顧名思義,一個單體建築內囊括了全部業態,總面積在5萬~6萬平方米,具體的操作流程是:先建造一座商業大樓,萬達集團會利用大樓的第一層開設一些精品店,第二層開設超市,第三層開設傢俱店,第四層則是電影院等,此種模式的代表作即是長春萬達商業廣場、青島萬達商業廣場、南京萬達商業廣場。

第二代產品有所升級,稱為組合店。

這一產品產生於2003~2005年,它是由多個單體店組成,面積一般在10萬~15萬平方米,包含百貨、超市、影城等近10種業態,此種模式的代表作有天津萬達廣場、南寧萬達廣場、武漢萬達廣場等。

在這期間,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萬達集團的第二代模式開始嘗試多元化發展,不斷引進電玩、百貨、餐飲等新業態,更重要的是,萬達開始注重自己商業地產的規模。

之前追求快速的萬達,逐漸將“做大”列為專案的重點。

在這個過程中,萬達考慮更多的是萬達廣場的實用性和圈地性,吸引不同需求的消費者都來購物,是萬達廣場的目標所在。

這種組合式的商業發展模式,開始正式走進城市人民的生活,為萬達集團聚合了不少消費人群,也為萬達商業地產的品牌效應打好了基礎。

萬達的第三代是城市綜合體,也被稱為hopsca——h是酒店,o是寫字樓,p是公共空間,s是購物中心,c是文化娛樂休閒設施,a是公寓。

城市綜合體,是萬達集團的核心競爭優勢,是一站式消費場所,全方位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等於重新創造一個城市中心。

此模式的代表作,是上海萬達廣場、北京萬達廣場、寧波萬達廣場、成都萬達廣場等。

在萬達廣場第三代商業模式中,萬達集團還建立了室內步行街,讓幾大主力店鋪圍繞著這個步行街佈局,而不再是各守一方,這是萬達集團在商業地產設計上的一大創新。

至2005年,萬達商業地產的第三代產品——萬達城市綜合體模式,已經逐步走向成熟,而萬達也開始了向全國範圍迅猛擴張。

“如果說第二代的管理模式是出於對產業鏈的把握,萬達的第三代管理模式則完全是出於對商業規模更深的認識.”

王健林如此評價說,“萬達的成功主要是商業模式的成功,也是投資模式的成功.”

從第一代的單店到第二代的組合店,再到售賣寫字樓、公寓,萬達在產品鏈上做到了相互支撐,組合發展,這樣的良性鏈條,令此模式遵循著良性發展的脈絡,逐步提升著商鋪等的升值空間,也助推著萬達扶搖直上。

開啟萬達的官網,首先看到的是之前由王健林提出的萬達發展口號:“一座萬達廣場就是一個城市的中心.”

王健林曾表示,萬達集團旗下的萬達廣場不僅有五星級酒店、商業中心、公寓、寫字樓、住宅樓,還有電玩城、健身中心、國際電影城等。

可以說,萬達廣場已經做到了集購物、娛樂、休閒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型商業中心。

從2000年開始轉型做商業地產,到2005年萬達城市綜合體推出,歷時5年時間,萬達完成了一個漂亮的轉身。

彼時,在萬達內部,已經沒有多少人再懷疑商業地產的價值,而王健林沖向全國舞臺的心情也日益迫切。

在這個過程中,王健林對政策變化的把握和市場趨勢的判斷,均展現出非同尋常的遠見和領導力。

客觀地說,到2005年,萬達集團已經在全國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並且其第三代城市綜合體模式已經成熟。

不過,在全國開發商陣營中,萬達的實力和影響仍遠不及萬科,甚至不及2007年上市的碧桂園。

然而,王健林發揮極致的融資能力,使萬達集團一直快速擴張。

到2007年,萬達集團已經在全國擁有數十個萬達廣場,在商業地產領域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