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私營企業,對政策的變化尤為敏感,他們焦急地關注著社會各界對經濟體制改革的爭論,中國的經濟發展在此時遇到了瓶頸。
***在1992年的南方講話成為一個轉折點。
講話精神一掃淤積的政策陰影,極大地鼓勵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姓資”還是“姓社”的討論不再成為企業發展的一道門檻,私營企業的經營空間有了更大的提高,而國企改革開始了艱難的探索過程,打破了過去公有制佔絕對優勢的局面。
一些企業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嘗試股份制改革,並取得巨大成功。
王健林也渴望改制,期待對企業擁有完整的掌控權。
這種掌控權建立在所有權基礎之上,而不是經營責任制基礎之上。
沒過多久,命運就把他想要的東西拋了過來,即上級股份制試點的決定。
當時,絕大多數企業的負責人思想上都偏向保守,他們對股份制的理解還欠缺深度和廣度,都不願意將自己經營的國企變為股份制公司——他們認為,如果改制企業,就失去了體制的依靠,相當於放著好好的“鐵飯碗”不要,偏去“要飯”。
細細想來確實如此。
如果企業經營得好,自然沒什麼大問題,褒獎贊揚一股腦襲來;換句話說,一旦沒有經營好,就要為企業的虧損埋單,落得顆粒無收的下場,何苦去冒這份險呢?抉擇的意義,往往在此時凸現出來。
王健林聽到這一訊息後,不禁大喜,他意識到機會來了,於是積極地申請這一名額,希望能將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改成股份制公司,如果改革成功,早先所面臨的難題迎刃而解,寄人籬下之狀隨即消失。
國家體改委和大連市體改委看到了王健林的積極態度,加上很多國有企業都不希望改變公司現狀,同時王健林領導的公司做得有模有樣,成績一目瞭然,也就給了他一個名額。
如此,王健林成功獲得了對公司進行全面體制改革的機會。
這是王健林人生中決勝的一步。
獲得這個名額後,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被“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代替。
籌措資金置換了國有股份後,王健林正式成為公司的所有人和控制人,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變化。
今天來看,王健林的這次改制意義再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從此以後,萬達可以擺脫束縛,參照市場規律,按照王健林的意志,在更廣闊的商業海洋裡搏擊。
這次公司名稱的變化,遠非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畢竟體制不同了,所有權利的分配也隨之不同。
從這時起,更名後的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不再受限制,它將插上自由的翅膀,展翅遨遊於蒼穹之上,王健林本人,也正式開啟了屬於自己的萬達時代!成功改制後的萬達,成了王健林實踐夢想的舞臺。
野心勃勃但對商業歷練不深的王健林,也跟隨著當時的風潮,試圖走一條多元化的道路。
他投資了製藥廠、電梯廠,甚至還有變電站裝置,不過,由於合作伙伴或專業化程度不夠等原因,這些產業和投資都以失敗告終。
當然,這些經歷並非完全沒有價值,對於一個善於思考的企業家來說,對失敗的反思有利於讓他領悟商業執行的深層邏輯,提高風險識別和機會判斷能力。
多元化的暫時失利,讓他看到專注某個行業的價值,因此,此後的一段時間,王健林拒絕了去內蒙古買煤礦、搞投資的建議。
他堅持紮紮實實做實業,在熟悉的房地產領域精耕細作。
而憑藉著在大連本地豐富的人脈資源以及不斷積累的經驗和資本,在房地產領域,萬達集團做得紅紅火火,逐步成為大連首屈一指的地產開發商。
發展越迅猛,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就越多,這是考驗企業的關鍵期。
1996年初,穩健發展企業的王健林,未雨綢繆,針對業內質量低劣、面積短缺、欺騙銷售的普遍現象,在全國房企中率先提出“三項承諾”:第一,保證不滲漏;第二,保證房子面積不短缺;第三,自由退款。
三項承諾,在當時中國國內房地產市場上引起的爭議和影響力非常之大,為此,大連市政府曾專門下發檔案,號召全市建設系統向萬達集團學習。
巨大的影響力也確實給王健林帶來了意料之中的成功。
截至1998年,在大連市,萬達年銷售額近30億元,佔據全市房產市場25%的市場份額,萬達帝國,就在這一片呼聲之中慢慢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