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真正的開始主導戰場了,不同於以往簡陋的火器,戰前開一發已經是極限,而且射程極短,都是臨近開槍,以期造成傷亡,但大多都只是製造混亂。
前軍開始潰散了,不斷後退,想要遠離,就是這短短三十米的距離,走路不過花費了一分鐘,他們遭受了整整一萬多發火銃子彈和一輪近在遲尺的火銃散彈的衝擊,本來二三十人厚的前軍已經只有十多人了,近萬人倒在前進的路上。
殘酷的前線讓中間直面火炮火銃的軍隊徹底瘋狂,完全不顧督戰隊的砍殺,瘋狂逃竄,
兩翼的雜牌軍本來就不太敢打,也遭受了騎兵衝擊和少量火銃火炮攻擊,此時前軍一潰,就帶著兩翼也開始潰逃。
李景隆在中軍高臺上看著兩軍交接,然後前軍就後逃,後面的幾千督戰隊根本攔不住數萬人,立馬被衝散,還有一些被奪刀殺死。
數千身披黑色鱗甲的精銳就跟在潰兵後面向前衝殺。
李景隆看著前面的數萬軍隊開始衝擊中軍,趕緊發令中軍集結,防禦潰兵,同時集結剩餘兵馬期望結陣再戰。
儘管前軍崩了,也帶崩了幾萬人,但是後面還有十一二萬的完整兵力,只要整合在一起,還是可以再戰,實在不行也可以結陣後撤。
李景隆想法很美好,但是朱棣大軍推平李景隆前軍就開始前進了,速度很快,在潰兵逃散,李景隆還沒有整理好軍隊時,已經前進了一百米,距離李景隆的中軍不到一里了。
朱棣看著李景隆的中軍大旗就在前面,帶著軍隊前進,再突進兩百米就幹上一炮。
此時李景隆並沒有意識到還有射程極遠,威力極大的火炮在靠近他,他正傳令軍隊聚集,讓大軍可以有一個簡單的陣勢可以應對朱棣那數萬精銳衝擊。
突然,李景隆想到了什麼,看向遠處的朱棣大軍,看到了緊跟在前軍後面的火炮,想到了那火炮的威力,之前還遠一百五十步就已經打到身前五十步的距離,現在看火炮距離,那可不止前進了一百五十步。
“要死,本公需要躲開。”看著對面已經停下,正在裝填,李景隆心想。
想到就要趕緊去做,李景隆招呼親衛趕忙向中軍的大車後面躲去,這車實木製成,極高,為了主將可以觀察戰場情況,現在剛好可以當做掩體。
要說李景隆戰場上還是足夠機敏的,起碼這逃命本領不差。
剛剛躲到後面,他還讓親衛拿著大盾頂在前面,但是大盾還沒架好,就聽見對面的轟的炮聲,聽到的時候炮彈也到了,
整個中軍大旗周邊落下了近百發炮彈,參事劉璟看到李景隆躲起來的時候也跟著一起去躲,
稍遠一點的將領士兵就沒那麼幸運了,中軍大旗周邊十多米一片狼藉,但是大旗卻幸運的沒倒,也讓整個軍隊不至於立馬崩潰。
李景隆在帥車後看著旁邊呼嘯而過的炮彈,這些人嚇的到處逃竄,就有一些人往車後面跑,差點跑進來被一炮攔腰截斷,
而一些豎起的盾牌也受到一發炮彈的衝擊,這發炮彈角度刁鑽的只打到一層車板,洞穿後又打到盾牌上,讓那個親衛後退了幾步,捂著胳膊,應當是斷了。
李景隆很是害怕,以往戰場上是有火器,但是卻沒有這麼大威力,主將都被打的指揮不了軍隊,抬頭看到大旗還沒倒,他想要指揮軍隊護他後撤。
但是此時李景隆周邊已經沒有可以讓他指揮軍隊的傳令兵了,十多萬大軍,前後兩三百米,展開了三四里地,基本都是靠令旗指揮,如今身邊似乎沒有令旗官。
李景隆知道大旗馬上就要倒了,軍隊要後撤,要不然他也逃不掉。
他環視四周,除了數十名親衛和一些在躲著計程車兵,總共也就百餘人,趕緊下令,一起後撤,其中兩個親衛想要去取大旗。
李景隆呼喊不及,趕緊讓身邊的人把那兩個人喊回來,大旗就是對面的目標,此時拿著大旗,還嫌死的不夠快。
就這樣,趁著朱棣炮兵裝填的時間,他們這百餘人已經後撤數十步近百米了。
“轟,轟……”又是一輪炮擊,經過調節後,只有三十門火炮打了過來,但是八成都打在帥車上,車直接被打的散架了,大旗更是被一發炮彈攔腰截斷。
周邊軍隊看見李景隆後撤,還不是很慌,但是大旗一倒,外圍軍隊就以為主將死了,知道大勢已去,紛紛逃竄。
只見除了李景隆向後撤到充當後衛的一萬京營中以及兩邊的兩三萬人還算鎮靜,向李景隆方向退去,其餘數萬人都開始了大撤退。
潰兵知道要跑的足夠快,但是旁邊的兩萬騎兵不可能讓他們輕易脫逃,萬馬奔騰,鄭亨和朱高煦根本想不到贏得如此快,只能打馬率軍抓捕俘虜。
……
九月十六日晚上七點多,朱棣手下各軍才慢慢收攏結束,朱棣在臨時的大帳中檢視繳獲。
下屬將領的繳獲俘虜彙報,抓俘七萬多人,對面還有近萬死傷,
至於繳獲,留在原地的早就被統計好了,獲糧五萬擔,各類車輛五千多輛,牛馬騾等牲畜四千多,還有各種火器數百架有些發射過,有些還沒有找到好的時機,最後留給朱棣了。
至於一路上散落的兵器甲冑,數以十萬計。
……
中軍大帳,朱棣在主位坐著,臉色神色欣喜,看著下方的各個將領
說:“今日大勝全賴諸位用命,本王當論功行賞,不過戰事未盡,等到徹底擊退朝廷大軍,諸位皆有封賞!”
眾人:“大王用兵如神,不敢居功。”
朱棣說:“都坐下,本王說一下明日安排,此戰朝廷主力潰散,但是還有東西兩路十餘萬人,真定更有二十萬大軍圍攻保定,皆需救援,鄭亨。”
鄭亨站了起來:“末將在!”
朱棣:“本王命你明日一早率軍中兩萬騎兵西去與朱能合軍一路直擊盛庸,四萬騎兵對戰五萬步兵,當一戰而下,煦兒和你一起,為副將。”
鄭亨:“遵大王命,”
朱高煦站了起來:“遵命,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