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近兩年,隨著資料分析進步到一個新層次,大家發現了一些與認知不一樣的東西,於是三分球的價值陡增。
2012-13賽季,全聯盟有3支球隊單賽季三分出手次數超過2000次,三分出手比重佔全隊總出手比重超過3成的球隊有3支。
而2013-14賽季,這兩項資料分別是8支和6支,再次重新整理歷史紀錄。
過去兩個賽季總決賽儼然是三分對轟。
2013年總決賽,馬刺隊三分球150投61中,熱火隊三分球148投64中,格林以25個三分重新整理了雷-阿倫之前所保持的總決賽系列賽三分命中數紀錄。
2014年總決賽,在5場比賽中,雷霆三分球167投89中,熱火116投46中,場均三分出手次數均過了2013年。
能看出來,三分球已經從最初的偏門武器成了雙方博弈的核心武器之一。
靠三分無法奪冠早已經是過時的觀點了。
多麼值得回憶的一幕,2013年總決賽G6,當場邊工作人員已經開始準備奪冠慶典的時候。
雷-阿倫在第四節結束前的5.2秒命中救命三分,拯救了熱火一整個賽季,擊碎了馬刺的奪冠美夢。
…………
去年,雷-阿倫的一個救命三分球拯救了熱火。
實際上,此前波什搶到的前場籃板同樣至關重要。
儘管熱火證明了奪冠不比籃板強,但若沒有這個籃板,去年的冠軍恐怕已經是馬刺的囊中之物了。
那麼,怎樣以最大的機率去搶到籃板呢?
在2013年總決賽G6常規時間最後幾秒鐘,勒布朗出手三分球不進。
但原本呆在遠處的克里斯-波什猛然衝到在禁區人堆中搶到了關鍵籃板,立刻傳給雷-阿倫,後者在底角投進了扳平比分的三分球。
這一球挽救了熱火命運,讓他們在第七場成功衛冕。
這可能是NBA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籃板球,這個籃板球可以說決定了冠軍的歸屬。
波什的這個籃板,簡直就是對籃板球距離和角度判斷的完美詮釋。
“得籃板者得天下”是籃球運動中約定俗成的一個真理。
在今年4月份公牛對陣雷霆比賽的第四節,拉塞爾在與帕金斯擋拆之後跑到左側四十五度角出手三分。
就在球飛向籃筐的時候,王棣從罰球線附近衝到禁區。
威少投丟了三分,但王棣伸展長臂,起跳抓下前場籃板後輕鬆補進。
王棣完美地掌握了補籃時機,也許是出於好運,也許是因為別的原因,但他準確預料到了籃板的方向。
這或許已經形成了一種本能反應,對於籃球運動員來說,打球很多時候也得靠靈光一閃。
在這種情況下,王棣靠的就是感覺,感覺一個球投丟了以後會怎樣彈出來,軌跡是如何,落點在哪裡。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他其實不只是在憑藉感覺搶籃板呢。
如今的NBA已經進入了“監控時代”,因為球場上的追蹤攝影技術已經十分先進,技術統計可以給出每一位NBA球員跑動的速度,傳球的機率,以及運球的次數等等資料。
而這些隱藏在球館上方的攝影機記錄的不只是球員,還記錄了籃球的軌跡,每秒影象的24幀。
NBA設定Sport VU追蹤系統的本意是推進球隊的資料分析技術,但如今資料所涵蓋範圍的廣泛已經遠遠不僅僅體現在球探報告了。
這些資料也能幫助回答一些很富有爭議的問題。
例如,籃板的落點有沒有規律?
2013-14賽季,球員們一共投丟超過10萬個運動戰出手,投丟就意味著有籃板,而很多籃板是能夠改變比賽結果的。
多年來,球員和教練一直在研究籃板問題,當球出手時,大家都忙著卡位。
卡位就是為了讓自已得到有利位置,搶下可能出現的籃板球。
但由於球的力道、落點都可能不同,沒有人能準確預測籃板的落點。
而在新的追蹤系統下,每個投丟球的軌跡都被記錄了下來,籃板球也一樣。
現在我們可以用前所未有的精度描繪出出手位置和籃板位置的關係,也能找出籃板的規律和奧秘。
首先,籃板不會太遠離籃筐。
上賽季,幾乎80%的籃板球都落在了離籃筐8尺以內的範圍裡,而且落點的分佈是非常對稱的。
上賽季,ESPN透過Sport VU追蹤系統統計了95000個籃板的軌跡,包括搶到籃板的位置和出手位置。
因此,當談到籃板,必須記住以下三個規則:距離很重要、方向很重要、會有隨機機率。
距離,一般看法認為出手距離離籃筐越遠,籃板彈出的距離也就越長。
而追蹤系統則呈現出更多細節,實際上,籃板的平均距離是與球出手距離成正比的。
但就算是最遠距離的出手,其籃板距離也只有8英尺——並不算遠。
這可以用科學來解釋,但部分原因也與球員出手選擇和防守站位有關。
遠距離出手一般都出現在陣型鬆散的情況下,因此籃下沒有那麼多人搶籃板,導致籃板彈出很遠。
如果一個長人的距離更近一點,籃板可能已經被搶到了。
方向,出手位置和角度往往決定了籃板的軌跡和方向。
以底角三分舉例,上賽季投丟的底角三分都會導致超過7英尺的長距離籃板。
但籃板位置更取決於出手的三分在哪個底角。
如果是左側底角三分出手,籃板更多會彈往出手方向的反方向,也就是同側,只有接近10%的籃板球落在了另一側籃下的位置。
而右側底角三分的情況,則是恰好完全相反的。
《籃球定理》中的“弱邊定律”看起來是很準確,但事實要比觀測結果更復雜一些。
“弱邊定律”來源於物理學中的回彈原理,短距離籃板比長距離籃板更符合這一定律。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籃板傾向於彈向出手的另一邊,因為‘運動中的物體會被外力影響作用’。因此從左向右運動的籃球在彈筐後會改變方向,因為籃筐向球施加了外力。
實際上,要讓籃板落在左側,那麼球彈筐也有一定的講究,比如正面撞擊,這樣籃筐作用在球上的力才夠大,但大部分撞擊都不夠大,不至於改變球的方向。
所以說,打球必然得靠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