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姨娘不知哥哥為啥這麼擰,只能回來將徐根柱的話給沈玉瑾學說了,沈玉瑾自然知道舅舅這是為什麼。
次日晚上過來,沈玉瑾只好親自勸道:“舅舅,你若想讓我和姨娘也用上火炕,你得先將你們和梁媽媽的火牆,火炕都做好,這樣才好有個樣板,讓別人學著做,等大家都知道,還有火炕這種取暖的東西,我們才能在沈府向老爺要求做火炕啊。
還有,這盤火炕的技術你掌握好了,還可以給咱們賺錢呢,你沒時間去做,可以將技術賣給合適的人,最少也能賣三十兩銀子呢。”
徐根柱聽了茅塞頓開,外甥女說的對啊。
他立刻來了精神,趕緊出去訂了磚和細沙,跟兒子到附近荒地挖了十幾車泥土,去農戶家要了好幾捆麥草,僅用了三個下午時間,就把一切準備齊了。
第四日就按著沈玉瑾畫的草圖,利用下午甚至晚上的時間,和兒子大幹起來。
根柱嫂,徐菊花以及梁媽媽和翠翠忙完手頭的活,也都過來幫忙。
沈玉瑾每天也抽空過來看看,指點一下。
差不多一個月時間,梁媽媽和翠翠房間的火牆和火炕就全部砌好了。
點火試著燒了一下,牆裡,炕上都直冒白氣,沈玉瑾跟他們解釋:這是因為炕泥和牆泥還都溼著的緣故,這氣是水蒸氣。
慢火燒了一夜。第二天,牆和炕上的泥都炕幹了,屋裡暖和極了。正是春寒料峭的時候,這種溫暖非常明顯。
梁媽媽他們笑的嘴都合不住了,紛紛誇讚沈玉瑾聰明。
沈玉瑾趁機跟徐林、徐菊花和翠翠說,“這都是讀書認字的好處,我也是讀了書,才從書裡看到了這個方法,不如你們每天晚上跟我學兩個字,我再教給你們數算之法,這樣你們也會和我一樣,能讀書識字,還會算賬,管賬。”
三個孩子還沒表態,徐根柱馬上說“這是好事,你們要跟著妹妹好好學”。
自此,沈玉瑾多了三個學生,多了一份兼職老師的工作。
有了第一次盤炕,砌火牆的經驗,徐根柱一家的三間正房改造速度,快了許多,還是大家齊動手,加班加點的幹,這次僅用了二十來天,就做好了。
徐根柱在他們夫妻和徐菊花的房子中間,專門隔出了一個灶間,灶火的煙囪分別通向兩邊臥室的火炕,火牆。等於燒一個爐灶,管了兩間臥房,是個節省燃料的好法子。
不過徐林的房子就兼顧不到了,只能在臥室外面搭了個灶房,單獨燒他屋子的火牆和火炕。
冬季燒炕時,也剛好是滷肉的旺季,去年徐根柱家這邊的灶火不夠,還要借用梁媽媽那邊的,現在加上這兩個灶,差不多後院的就夠用了。
炕剛一盤好燒乾,徐根柱就跟沈玉瑾說,他想讓李家兄弟來做盤炕的生意。
沈玉瑾知道舅舅跟他們對脾氣,自然沒意見,只是千叮嚀萬囑咐道“不能說是我,或舅舅你想出來的辦法,只說是花錢在一個更北邊的行商處買的。省得惹人非議。
李家兄弟如果買了圖紙和技術,要讓他們說是他們自己買的,不要提,更不要牽扯出舅舅你,咱們的滷肉生意,已經夠惹眼了,不敢再出風頭,讓別人嫉妒眼紅。”
沈玉瑾跟徐根柱說清楚了此中的利害關係,徐根柱心裡清楚明白後,這才去找李大哥兄弟去了。
他叫二人來參觀了他們一家的臥室,還點火讓他們感受了一下,火牆和火炕的溫暖。
兩人看的眼裡直冒星星,開口就問“徐大哥,你盤這三個火炕要多少錢?我們也想給家裡盤上這種炕。”
沈玉瑾根據舅舅報上來的進料錢和施工時間,已經算了成本,一間房的炕和火牆,大概要用三錢銀子(三百文)料錢,五錢銀子的工錢,如果只盤炕不要火牆,那麼二百文料錢,二百八十文工錢就差不多夠了。
這裡說的工錢,不包括工匠的伙食費,真正請人盤炕,工錢之外還得管工匠的吃喝,就不只是這個價了,因此沈玉瑾算的只是最小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