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這會兒,處於一種看熱鬧的態度,白落支援不支援的,劉表自然不會知道,知道了也依然會看熱鬧。
因為在劉表心裡,有沒有白落的南陽都無所謂,有白落的南陽,那白落就當自已與北方勢力的緩衝帶,沒有的話,那自已就拿回南陽郡就是了。
當然,也有聲援蔡邕的,劉虞就是其中一個,蔡邕一來幷州,就向劉虞取了經,與劉虞交好。
而劉虞看到蔡邕把幷州管理的欣欣向榮,也是認可蔡邕的,作為漢室宗親的劉虞,心中也是清楚這道朝廷旨令是誰發出的。
所以,劉虞直接否定了朝廷旨令,拒絕執行命令,而這就給了公孫瓚藉口。
公孫瓚二話不說,提起刀子就給劉虞來了個透心涼。
事情發展到這裡,同樣出現了與歷史上有些不一樣,但又大環境相同的情況。
歷史上,劉虞與公孫瓚可是互相攻伐了好久的,可如今,在劉虞根本沒有防備之下,公孫瓚直接帶著十幾人會見劉虞的時候,把劉虞宰了。
理由自然是劉虞不聽朝廷旨令,沒有了劉虞的掣肘,此時的公孫瓚更早的掌控幽州,自然也和歷史上的不同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北方几大諸侯之間的戰鬥也停止了,大家都打算觀望一下,看看有王允執政的朝廷,會是怎麼個發展情況。
同時,公孫瓚、袁紹、曹操等人也自然是欣喜的聽從了來自朝廷的命令,甚至聯手合作起來。
三人都想在幷州佔有一席之地,於是,紛紛準備兵馬糧草,準備進攻幷州。
而新野這邊,此刻眾人聽到白落的話,一陣無語,覺得白落是在說氣話。
你說人家活不過三個月?知不知道你自已在說什麼?
要是你這麼一說,到時候王允就死了!那就老玄幻了啊!
就在眾人沉默的時候,白落想了想則是繼續說道:“或許是我想的太簡單了,這樣吧,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首先還是要公關輿論。
呃……就是讓所有天下人都知道老師是大漢的忠臣,並且指控王允混亂超綱等言論……,那個,就是針對王允的檄文,你們懂吧?”
皇甫嵩:“嗯!這個主意不錯,要想蔡大人無恙,怕是也只能行此一步了,想必那王子師得知有人發表針對他的檄文後,定然會暴跳如雷!”
白落:“這是他活該,我老師礙著他什麼事了,他非要置我老師於死地?”
楊修:“那具體如何操作?又寫什麼內容?”
白落:“哼!很簡單,只要是不利於王允的都可以寫,然後分發全天下。
首先就給王允扣上一個‘董卓第二’的帽子,就說王允禍亂朝廷,妄想掌控天子,實屬第二個董卓!
第二,王允嫉賢妒能,嫁禍大儒蔡邕,陷害忠良。
第三,王允獨斷專行,借朝廷之手,排除異已。
第四,王允假仁假義,初時暗中與眾賢良謀劃董卓是假,明面上巴結董卓是真。
第五,王允德行不配,董卓期間,常逼迫淑良女子獻與董卓。
第六,王允剛愎自用,不顧天下百姓疾苦,引刀兵之亂。
第七,王允無情無義,使其義女送入董卓魔掌,卻大言不慚是為了天下人,實則是向董卓獻媚!
第八,王允自私自利,身為三公,卻不為天下百姓謀福利,一心尋私仇。
第九,王允中飽私囊,家中財物數之不盡,是為百姓心血。
第十,王允不務正業,竟顯奇淫巧技之能以悅董卓,心思不正。
第十一,王允面貌醜惡,長相……呃……這個就算了,總之,大家都想想,不管是真假,只要能表明王允想殺我老師就是該死就對了。
來,都想想還有什麼能說的!”
眾人望著白落,一時間目瞪口呆!
不過,反應過來後,眾人也紛紛發言,惡趣味使然,合適的就寫進去,不合適的就不寫。
最終一張二十來條罪狀的檄文,被整理了出來,加以潤色後,抄錄多份,派人趕往各地分發。
三天後,白落親率兩萬大軍向著幷州進發,隨行將領有皇甫嵩、皇甫驪叔侄二人,還有閻行、魏延、趙貴,以及錢大四人。
梁衍則是被白落安排去了涼州,尋找董卓的那些手下,告訴他們王允只是緩兵之計,到時候不會放過他們的。
同時,也讓梁衍尋找一下賈詡,說這個人聰明厲害之類的,總之該交代的都交代了。
南陽也就留下了近千人維持秩序,至於劉表要是來收復南陽,那就讓他收復好了。
已經管不了這些了。
在這三天的時間內,附近的一些郡縣一夜之間,在公告欄中都掛上了一份檄文,而更遠的地方,也都會在後面幾天陸續出現這份檄文。
直至天下皆知,成為百姓口中趣談。
百姓口中的趣談,在諸侯眼裡則是另一回事了,因為檄文落款是新野令白落。
這回白落是出名了,可是很多諸侯看來就是個笑話。
首先,很多人對這份檄文的內容就不敢苟同,王允再怎麼不堪,忠心方面還是有目共睹的,至少不管怎樣,董卓就死在了王允的謀劃下。
同時,他們也不否認白落有了成為一個小諸侯的實力,但白落終究是根基太淺,雖然有皇甫嵩和蔡邕做背書,但是名聲還是不夠份量,誰認得你白落是誰?
就像現在一個新人唱出了爆火的一首歌,很多人也就只是覺得歌好聽,自已也會唱,但卻不一定會去用心記歌的名字或者演唱者。
若是以皇甫嵩或者蔡邕的名字,發表出來的檄文,那就不一樣了,只不過蔡邕是當事人,這事沒法幹,幹了就是造反。
不過,白落也知道這檄文多少有點不真實,或者說不正經,所以白落才落了自已的署名,一是提高知名度,二來自然不會讓二老承擔名聲問題。
但是不是笑話,如今也傳遍天下了,無人響應的話,一切都好說,萬一有人響應,那就需要慎重對待了。
各方的反應也各有不同,事不關已的,有人說白落輕狂,胡言亂語。也有人對白落重情重義,為了恩師不顧一切的情懷錶示欽佩。
而接到旨令的公孫瓚、袁紹、曹操等人對白落的看法,則又是另一回事了,那就是俺們這是在爭地盤,謀劃甚大,你一個小孩子家家的擱這添啥亂,一邊玩去。
也就是說,不是真把白落當小孩,而是認為白落勢力不大,沒有把白落當回事,來了一起打就是了。
而長安城內,當王允得知了白落髮的檄文的內容時,差點沒有一口氣憋過去了,隨後自然是暴跳如雷。
命朱儁率兵兩萬,去平叛白落。
這下朱儁就很鬧心了,不過既然是朝廷的旨令,那自已去平叛就是了,至於怎麼個平叛法,朱儁有自已的道理。
你讓我去打我賢侄,那怎麼可能呢?
我這一去,或許就會打個一兩年,說不定還沒打贏!你說鬱悶不?
朱儁不傻,自然知道這是王允自已的行為,在朱儁心中,這代表不了皇帝,也代表不了朝廷,雖然這命令是皇帝發出來的,但那又怎樣?
然而,王允卻不是這麼想的,呂布的人馬要留在自已身邊,保證朝廷不亂。
而大漢的將軍,也就只有朱儁這種人可以指揮了,作為忠於朝廷的名將,朱儁不可能不執行朝廷的命令。
同時,王允見自已的號令都能夠順利的執行,於是更加的沉迷於掌控權利了,聽說馬騰韓遂在西涼那邊搞得商貿已經回利了?
那稅收一事也該上繳國庫了,我王允一心為了大漢著想,完全就是勞心勞力的命啊!
朝堂上,王允發言,像是回應白落所發的檄文一般:為了大漢,我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