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0章 漢武帝與漢匈戰爭(二)

大明。

洪武時期。

朱元璋看著這天幕講述的情況,又看了看自已的好兒子朱棣。

他對於劉邦的這段歷史還是瞭解的。

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將兒子們都派往北方,這樣北元一有異動,大明可以迅速反應。

手握大軍的還都是兒子,他也不怕功高震主。

畢竟……他是朱元璋,不是唐高祖。

厲害的兒子也不只朱棣一個。

只是……後來的靖難,的確是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也不知曉,咱的那些個兒子們,對這件事瞭解多少?”

“咱這就派人去將今日的天幕資訊整理一份,連帶著漢高祖時期韓王信投降匈奴,以及漢高祖北伐的相關事情,一起整理清楚,去給幾位邊疆的塞王送去。”

“讓他們務必以史為鑑,不得疏忽北邊防禦!”

【此時恰逢冬日,北方嚴寒,急於求成的劉邦又沒有帶足過冬裝備,以至於漢軍非戰鬥減員嚴重,士氣低落。】

【老劉不得不派陳平前往求和】

【總之一句話,走吧,我們給錢。】

【……】

【漢匈雙方約為兄弟之國,漢以宗室女嫁於匈奴單于,每年贈送大量財物,雙方以長城為界,開通關市,互通往來】

【漢朝在這一時期奉行和親政策,自漢高祖劉邦至漢武帝劉徹,有記載的和親共有十多次】

大宋。

宋真宗時期。

像是找到了突破點,趙恆不禁嘀咕兩聲。

“這漢高祖被後人吹得那麼高,不還是一樣得花錢求和嗎。”

“我大宋也是花小錢辦大事,天幕卻對我大宋這不滿那不滿的。”

趙恆嘀咕幾聲,他其實還是敬重劉邦的,只是覺得有些委屈。

他大宋的歲幣被拿來說事,結果天幕講述的劉邦也幹過類似的事。

而且後面也還有和親。

雖然歷史沒有記載具體給了多少錢,但是多是少,反正不都是給了嗎?

都是給了,這天幕評價漢朝的時候都是好話,說他大宋的時候,竟挑選徽欽高這種臥龍鳳雛來說事也就罷了。

就連親爹宋太宗都給了個‘驢車戰神’、‘宋驢宗’的稱號,實在是很難繃得住。

趙恆很是不滿。

“難道就因為之後出了個漢武帝、漢宣帝,又打回來了嗎?”

如果是按這個算的話,的確。

大宋沒法比。

畢竟大宋不僅恥辱遠甚漢朝,而且從頭窩囊到尾。

即便是宋真宗此刻已經和遼國完成了澶淵之盟,也不禁抓耳撓腮的想問一句。

不是,哥們,為何我大宋出不了一個漢武帝啊?

出不了一個他們大宋本來還瞧不上的漢武帝啊……

南宋。

熟知這段歷史的趙構,不禁整個人打了個寒顫。

一時間對於北伐金國的信心又減弱了幾分。

他自認為是不如漢高祖的。

“漢高祖尚且如此,最後不得不求和,我大宋如今國力衰弱,北伐要謹慎啊……”

大漢。

漢武帝時期。

“恥辱!”

“我劉徹,必雪此侮!”

天幕上那位‘漢武帝’說的話,讓劉徹熱血沸騰。

什麼寇可往,我亦可往!

簡直是說到了他的心坎裡。

看著天幕上這些漢朝曾經被匈奴帶來的恥辱,劉徹暗暗發誓。

他不僅要北伐匈奴,做到漢武帝做到的——所謂封狼居胥。

他還要做到更好!

以免自已再被詬病罪在當代。

他想要的只有功在千秋!

【牛、馬、羊是草原上所畜養的主要動物。】

【但是馬的孕期11個月,斷奶6個月;牛孕期9.5個月,斷奶6-7個月,羊孕期5個月,斷奶3-4個月】

【春季動物會發情,這時動物會交配繁衍,那麼假設春季動物配種成功,馬會在六年秋冬長成小馬駒,牛會在來年秋冬長成小牛犢,羊會在當年秋冬養成小羊羔】

【這時匈奴一年的辛苦勞動會不多進入尾聲,為了慶祝一年的辛苦勞動,散佈在草原的各個遊牧部落會向單于王庭集中,舉行遊牧民族的祭天活動。】

【同樣這個季節,經過一年餵養的獸群已經膘飛體壯,匈奴為了採集食物過冬,會對他們進行有組織的圍獵活動。】

【但是初中知識中學過,亞洲主要是季風氣候,無論是熱帶季風和溫帶季風,都只會在特定的時候下雨。】

【而由於草原和海洋的長距離,來自東南沿海的季風吹不到蒙古高原,這就讓400mm等降水量線,像圓規般,畫出了中原王朝的國境線。】

【當秋季不再有季風,就意味著無法帶來有效降水,同時氣溫降低環境變冷,導致草場達不到生長條件。】

【而如果這一年降雨量少,草場就會不豐盛,進而牛羊也不夠肥,進而圍獵後的匈奴人會覺得食物不夠,此時他們就會在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要麼內部兼併,要麼南下劫掠】

【而此時的中原王朝正處於秋收階段,因為忙於農事,北方邊境更是相對空虛,這也是一年裡,中原王朝最脆弱的時期。】

【這便是匈奴之禍的根源。】

大唐。

像是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從未聽說過這種理論的李世民,只覺得這種角度的分析也的確是十分恰當。

只是,他也聽的似懂非懂。

“降雨減少,草原的災荒朕知曉。”

“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喜歡秋季入寇朕也知曉。”

“春天草原上的動物不夠肥朕也知曉……”

“只是這……”

“季風氣候?降雨量線?”

看著天幕上還在左下角貼心的給出了mm的換算單位。

10mm(毫米)=1cm(厘米)。

100cm(厘米)=1m(米)。

“就是說降雨量不到半米的地區?”

隱約有些理解的李世民眉頭緊皺,天幕從未講過相關的知識點,讓他一時間難以弄明白。

“降雨量線……中原王朝的國境線……?”

“可這又和什麼沿海季風有什麼關係?”

許多名詞他甚至沒有聽說過,但總覺得這其中蘊含了巨大的資訊量,讓他不得不重視。

“全部記清楚,朕要將天幕所言的內容一一弄明白。”

安排臣下著重記載今日的天幕。

匈奴和突厥都生活在北方草原,原本若只是講述一些歷史,李世民還不當回事。

但是講到了這種瞭解明白,可能會對大唐日後對上突厥有用的資訊,他就不得不特別重視了。

李靖也同樣意識到了這簡單的幾句話嗎,所可能蘊含的資訊量。

那是後人,在後世的世界總結出來的經驗。

雖然其中有些內容沒有聽懂,但是能聽懂的部分,雖然表述方式不同,他們和後人的觀點還是一致的。

“陛下,天幕所言之降水量線,季風臣聽不懂,但是……”

“的確北方草原比起中原更加乾旱,糧食作物無法生產,所以草原人不事耕種,牧草而生,居無定所。”

“牛羊比起糧食更不易儲存,所以一旦天災降臨,他們更難以生存,所以必然會覬覦我中原富庶。”

李靖頓了頓,接著道:“如果以後世的說法,我中原王朝北伐,多為春夏。”

“而遊牧民族南下多為秋冬。”

“只因其春夏弱而秋冬強,我春夏強大而秋冬弱。”

“再兼北人不耐熱,南人不耐寒……”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只是……我們沒有後人將原因分析的如此清晰具體且內容更加詳盡罷了。”

除了降水量和什麼季風聽不太明白,其他的都不是什麼秘密,即便是在此之前對這些沒有了解的部分貞觀時期的臣子們,也能夠輕易的理解。

故而,李靖繼續說道:

“匈奴北方降雨減少時,中原地區的降雨一樣不容樂觀。”

“糧食同樣會減產,進而進一步衰弱組織防禦能力。”

“所以,中原王朝必須要在豐收之年,且匈奴較為衰弱的春季,就給予其重擊,化被動為主動。”

“漢武帝,也的確是這麼做的。”

李世民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即使和親有十多次,但匈奴對漢朝的入侵也從未停止,漢高後六年,公元前182年,匈奴寇狄道。】

【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賢王入河南地,侵上郡,殺略吏民。】

【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犯蕭關,威逼長安。】

【公元前158年,匈奴絕和親,入上郡,雲中,殺掠甚眾,烽火直逼長安。】

【漢景帝時,匈奴屢入燕、上郡、雁門。】

【……】

大漢。

漢景帝看了一眼自已的兒子劉徹。

“哎……”

輕輕的嘆了口氣。

天幕上後人對他的評價可高了。

雖然也說罪在當代,可畢竟是9.6的評分啊。

而他這位‘大漢棋聖’只拿了9.2分。

對於劉徹的一些做法,他是不怎麼贊同的。

但是……

看著這天幕上講述的如此之多的匈奴之禍,最終還是需要他來解決。

“好好看看吧。”

“好好想想,日後做了皇帝,該怎麼做……”

“無論是軍事,還是民生,都不能,只顧得其一……”

藉著天幕教育著自已的好兒子,未來怎樣,劉啟不敢改變,更不敢更換一位繼承人。

他也害怕,四百年的大漢,被他的一個動作玩沒了。

畢竟……無論怎麼說,漢武帝后面不還是有一個漢宣帝嘛。

同樣的,漢文帝看著天幕上的講述,也多有無奈。

漢朝國力尚弱,騎兵匱乏,對於匈奴幾乎無力反擊。

更兼諸侯王勢力強大,國內問題都沒有解決。

“劉徹、劉徹……”

“將天幕講的這些時間點全都記下吧,然後……加強防備。”

提前知曉了匈奴的多次入寇,即便對方可能改變時間,對於漢文帝來說也是一個提醒。

【匈奴對於漢朝的壓制,遠不止軍事上。】

【劉邦去世後,冒頓單于給呂后寫了一封十分露骨的書信】

【書中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劉邦是我大哥,如今我大哥去世了,按照我們匈奴的習俗,你應該改嫁給我,如此也可互通有無,排遣寂寞,豈不美哉?”】

【如此羞辱的事件一經傳出,漢朝大臣們紛紛義憤填膺,揚言要率兵討伐匈奴。】

【但最終呂后還是保持了理智,回信安撫匈奴……】

大漢。

“???”

劉邦看的目瞪口呆。

沒想到自已死後還出現了這檔子事。

“好啊,冒頓這個混賬東西!”

“竟敢如此羞辱於朕!”

還想娶他老婆?!

泥人還有三分火氣。

感覺自已被氣得七竅生煙的老劉邦,現在都想要直接調集軍隊,發兵打過去。

但是隨即又無奈地搖了搖頭,他深知當時漢朝初立,國力尚未恢復,對匈奴的強勢只能暫且忍讓。

打是不可能打的。

可……

“我大漢縱然是一窮二白,可也不是全無優勢。”

“此前天幕講述的馬蹄鐵、馬鐙、馬鞍或許是一個突破口。”

除此之外,那個占城稻也是一個提高王朝實力的好東西。

劉邦今天是真的被氣到了。

他看向呂雉,瞧見她一副慍怒的模樣,嘆了口氣。

“讓你受苦了。”

雖然也是第一次知曉後面會發生這種事,可呂雉也是一時有些火大。

“都是為了大漢朝……”

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無論是她還是劉邦,都太明白該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

天幕適時的播放了一段《漢武大帝》劉徹的畫面。

少年劉徹厲聲詢問。

【“混賬?!這不是在罵人嗎?”】

【“那麼呂太后,是如何回應的?”】

【“單于雄偉正在盛年,老妾本應前往侍奉,可惜年逾七十,色衰神弱,發齒盡落,謹獻美女三十名,錦帛十萬匹,御用精米八十萬斛,精釀宮酒百石,敬請大單于笑納……”】

【“混蛋!”】

天幕上,氣瘋了的劉徹將桌上的竹簡一掃而空,全部摔在地上。

【“傾黃河之水,也洗不清留我大漢朝的恥辱!”】

【“若此生不雪此辱,誓不為男兒!”】

大明。

永樂時期。

朱棣看的津津有味。

“呵呵呵……”

“看這後人演戲倒是生動有趣。”

“朕都覺得熱血沸騰了。”

想起自已的軍旅生涯,在戰場上爬冰臥雪的經歷,朱棣也有些懷念。

“不過,這個說的倒是不錯。”

“漢武帝雖然耗盡了文景兩代的國力,可大漢朝,的確是開疆拓土,洗刷恥辱了啊……”

“封狼居胥……”

搖望著北方草原,那霍去病曾經到達過的地方,特別是看過天幕講述的自已的經歷,朱棣早已將自已的目標也定在了那裡。

大漢。

有這麼一個後代,後面會讓大漢仇雪恥,讓劉邦的心情一下子好了不少。

你冒頓單于再厲害,後代的質量好像不如我劉邦啊?

就連呂后,也不禁對這個叫劉徹的,多了幾分好感。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