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嬴政有些不解。
“不就是打了個匈奴嗎?”
“大秦滅掉了六國,只是暫時還沒有去料理這匈奴。”
“待得朕抽出時間,便派蒙氏兄弟北伐匈奴,收復河套,移民墾守,讓其永不能南下!”
包括修建長城,也是為了此目的。
嬴政並不覺得有什麼,畢竟六國都滅了,區區一個匈奴在他眼裡也算不了什麼。
只是似乎在後人看來,這位漢武帝功績不小。
甚至於……
“和匈奴能七十年來屢戰屢敗,這漢朝怎麼如此羸弱?”
雖然這漢朝是取代了他大秦的朝代,但是嬴政目前對於這個朝代的瞭解和發家史並不瞭解。
而最想知道是誰的劉邦,更是根本沒有找到。
“既然講到這漢朝了,就多講講這個叫劉邦的吧?”
“朕對什麼漢武帝不感興趣。”
“而且……”
說著‘武’這個諡號,他又不禁皺眉。
“這漢朝皇帝怎麼回事?”
“怎麼還給自已的皇帝上起諡號?”
“朕廢除諡號,就是為了不讓這些後人胡亂評價皇帝,怎麼這漢朝皇帝都有個諡號。”
“是這漢朝人自已恢復的嗎?”
“恢復這東西做什麼?”
“有好的諡號,也會出現壞的諡號啊。”
“比如那什麼漢靈帝……”
“不勤成名曰靈、死見神能曰靈。”
“這不是在指著皇帝罵嗎?”
“也不知道是誰給上的。”
一提起這個,嬴政就不禁想起了此前天幕上有條評論稱呼自已為‘牢政’。
雖然到目前為止他也不知道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但是……
總感覺是在陰陽怪氣自已。
這種感覺可不好。
後世的皇帝都有諡號,而他可是廢除了諡號的。
多半是這漢朝重新給撿起來了。
他不禁思考。
“朕是否有諡號呢?”
“後人……”
後人給沒給上諡號呢?
嬴政此刻的心情有些微妙。
畢竟,後世的皇帝似乎都有諡號,他究竟有還是沒有?
《漢匈戰爭與漢武帝》
【說起漢武帝,就繞不開匈奴,也就不得不提及匈奴的歷史】
【匈奴一名出現的最早的史料記載,出自《史記·秦本紀》】
【惠文君七年,樂池相秦,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戰國。
秦惠文王時期。
大秦。
“嬴疾、嬴疾啊!”
“你出息啦。”
“天幕講述,史書有名啊。”
看著幾乎不帶大秦玩的天幕今天竟然講到了當初五國伐秦的事情,雖然是講述匈奴連帶著提了一句。
但是已經是莫大的榮譽了。
戰國時代,大爭之世,這麼多國家和人才,誰不想上一次天幕,然後被列國國君重視啊。
自從天幕講述了大秦一統天下,山東六國對大秦更加警惕,甚至多有聯合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也有無數的人才紛紛從六國湧入秦國。
也算是有利有弊了。
“君上……”
【……】
【史記中也記載,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
戰國。
趙武靈王時期。
趙國。
“李牧……李牧……”
輕聲念述著這個名字,趙雍有些興奮。
天幕提及過的重要人物,往往都是有能力的。
“既然是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那必然說明此人擅長騎兵作戰……”
也沒少和遊牧民族打交道的趙雍,深知這是個難得的軍事將領。
特別是……
“如今我趙國要組建的騎兵,剛好缺一位合適的將軍。”
“不知這李牧……”
自從知曉天幕講述的騎兵三大神器,趙國已經開始緊趕慢趕的打造馬蹄鐵、馬鞍和馬鐙。
試圖在這方面加強軍事力量。
“寡人從未聽說過此人,不知曉現在何處啊……”
想到這裡,趙雍不禁嘆了口氣,明明知曉趙國原來還有這種人才,卻不知曉他現在年歲幾何,身在何處。
甚至有可能和他的一生都沒有交集。
“立刻給寡人釋出招賢令!”
“寡人要找出這李牧!”
【據此可知,匈奴至少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奴隸制的部落國家,秦趙燕等國修建的長城,就是主要為了防禦匈奴的入侵。】
【秦朝建立後,始皇帝‘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狄戎,收河南’,這裡的戎狄就是匈奴】
大秦。
秦始皇看著天幕上的說辭,眉頭舒展,露出了些許笑意。
“朕就說,這匈奴算不了什麼。”
“朕遲早要將他拿下。”
雖然天幕上說的事情還沒有發生,而他也認為自已一定會北擊匈奴,但是這樣子知曉自已未來會做的事情,還是讓嬴政心底升起幾分愉悅的情緒。
同時,看著他也注意到天幕上將自已稱呼為‘始皇帝’。
“這麼說,朕沒有諡號?”
這個符合了他的預期,想來。
“扶蘇雖然能力不行,但終歸還是孝順的……”
嘆了口氣,雖然大秦沒有存在幾年,但是扶蘇這一點,確實是遵從了他的想法。
“只是後世沒有了皇帝,也沒人在意‘子議父、臣議君’之說了……”
萬朝古代。
許多古人看的津津有味。
雖然很多東西都是他們之前發生過的事情,但是古代文人也不見得全都知曉。
一是書籍價格本就昂貴,便是印刷術逐漸推廣開來的宋代以後,價格依舊不菲。
普通人購買通常比較謹慎,天幕則是一個免費的資訊來源。
看得懂的在思考,看不懂的看個樂子。
“那之後的蒙古、女真和這匈奴有關係嗎?”
許多宋朝的文人們有些好奇。
同時也對漢武帝打匈奴的具體情況產生了不小的興趣。
和他大宋窩囊的歷史比起來,大漢朝在後人心中明顯要高出許多。
“太史公的《史記》又一次被提到了,這都第幾回了?”
許多漢魏晉唐宋明清時期的文人羨慕不已。
能上天幕一次,就足以天下聞名,再好的宣傳也比不上。
這司馬遷的《史記》天幕雖然沒有專門講過,但是已經出現過了好幾次。
“看來不僅僅是寫詩歌,撰寫史書也能夠上天幕啊,要不咱們也寫部史書試試?”
大明。
萬曆年間。
一個同樣喜歡撰寫文學作品文人看著天幕上的《史記》若有所思。
“要不……也把我想寫的書,多記載一些歷史?”
“萬一,被後人的天幕提及一句呢?”
“畢竟,那《三國演義》也不有歷史加工成分,當不得真……”
“可是,起個什麼名字好呢?”
他苦思冥想,突然眼前一亮。
“不如就叫《金瓶梅》吧。”
想到自已要在書中寫的內容,他提筆寫下自已的筆名。
蘭陵笑笑生。
面上露出幾分笑意,彷彿在為日後自已可能上天幕而感到興奮。
“要寫的生動一些、形象一些,後人愛看一些。”
“嗯,就這樣寫……”
【然而,好景不長,胡亥即位之後,蒙恬死於政治鬥爭,匈奴人藉此重新佔據河套地區】
大秦。
嬴政:“……”
李斯:“……”
蒙恬:“……”
扶蘇:“?”
大秦群臣們:“……”
如同一顆驚天大雷一般,整個大秦的朝堂,包括始皇帝在內都被震的七葷八素。
一時間只覺得是聽到了什麼難以置信的東西。
看著天幕上那幅大秦版圖的畫卷,嬴政一時間大腦一片空白。
連那什麼所謂的後來又被侵佔的河套地區都顧不上了。
“胡亥?這怎麼可能?!”
大秦目前並沒有立太子。
但是嬴政心底是有數的。
如果長生不可期,縱然是對扶蘇有著萬般的不滿,可他心目中的繼承人,依舊只能是他。
也就是近期因為天幕講述大秦滅亡,讓嬴政心中有所動搖。
扶蘇傾向於儒家思想,更是讓嬴政心有警惕,覺得大秦亡國與這有脫不開的關係。
可現在,天幕告訴他,胡亥即位???
“胡亥怎麼能即位呢?”
“朕不可能傳給他的!”
“兄終弟及也輪不到他?!”
一旁的李斯也是驚訝不已,這句話對於秦朝的影響太大了,甚至大過天幕此前播放過的所有內容相加。
畢竟後世再沒有皇帝,那和兩千多年前的秦國也沒有太大牽扯,但是……
胡亥……?
他偷偷的看了一眼始皇帝,看到他震驚的神色,默然不語。
畢竟……現在的嬴政沒有立胡亥的想法,日後誰說的準呢?
他還是不想牽扯進來。
同樣是嬴政身邊紅人的趙高則是神色一喜,他可是胡亥的老師,只覺得大好前程就在不遠處。
同樣高興的,還有胡亥。
宮中,胡亥興奮的手舞足蹈。
“是我?!是我?我即位?我即位?!哈哈哈哈哈。”
“果然,我就知道父皇他是愛我的!”
他更是不會覺得,自已是像那明朝崇禎一樣的兄終弟及。
再加上父皇對他這個幼子的寵愛,所以他覺得父皇日後傳位於他是正常的。
只是……
“只是既然是我即位,為何大秦會只存在這麼短的時間……”
像是一盆冷水從頭澆到腳,想起這個,胡亥一下子又清醒了許多。
“……”
另一邊,一時間大腦一片空白的嬴政,連忙支會身邊的侍者:“去把胡亥叫來。”
然後,又趕緊收心,希望天幕多講一些細節問題,讓他知曉具體發生了什麼。
【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頓單于弒父自立,中原大地也進入了楚漢爭霸階段,趁此良機,冒頓單于也趁勢東擊東胡,西討月氏,對士兵嚴格訓練,建立起一套國家機構,匈奴尋思發展強大,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確立了匈奴在漠北草原的霸主地位】
戰國時期。
“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秦、燕、趙等與北方遊牧民族接壤的國家國君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這已經是強於不少中原國家的力量了。
要知道能夠拉弓射箭的。
歷來,都是軍中的精銳。
“這匈奴日後如此強盛嗎?”
吸收了不少遊牧民族組建趙國自已軍事力量的趙雍,並不排斥使用匈奴人,只要能夠為已所用即可。
“寡人得重新考慮匈奴的問題了……”
意識到匈奴人是一股可能甚至強大過趙國的力量,趙雍不禁心中暗暗思索。
【公元前202年,劉邦統一了中原,新生的漢朝經歷了長時間的農民戰爭,和楚漢爭霸戰爭之後百廢待興,此消彼長治下,匈奴與中原王朝的國力對比,發生了逆轉。】
大秦。
嬴政冷冷的看著這一切。
天幕講述的問題並不難理解。
正如那明末的亂世,人口不斷減少一樣。
即便是單單講述大秦的歷史,在秦孝公改革之前,秦國的國力也因為連年征戰而不斷衰落。
雖然不知曉秦末是個怎麼樣的亂世,但是既然將他建立起的秩序完全打碎了,那種局面可想而知。
既然如此,這個漢朝建立之初,不如他大秦的國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他又從天幕上捕捉到了一個關鍵資訊。
他的心思已經從漢朝和匈奴怎樣,轉移到了這上面。
“楚漢爭霸?”
漢朝是劉邦建立的,至於楚……
“是這個楚國嗎?”
嬴政有些拿不準。
“朕滅六國時,就數這個楚國最難攻伐……”
嬴政的思緒彷彿又回到了當初滅楚時付出的努力。
“不論如何,給朕嚴查這原楚國故地的情況……”
下意識的感覺,說不清,但是他覺得這個楚就是楚國。
雖然六國滅了,但是六國內的一些貴族和反抗勢力,還是沒有徹底消亡。
只是,即便是將範圍縮小到楚國,那依舊是面積巨大的疆域。
【公元前201年七月秋,冒頓單于帶著四十萬匈奴騎手,突破了漢軍 設定在馬邑、晉陽一帶的防線,訊息傳到長安,劉邦親率領三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帶著自已的老弟兄們一路北伐,直接把匈奴聯軍打回了邊境。】
【戰無不勝的老劉飄了——就特麼你叫匈奴啊?】
【他沒有聽從婁敬的勸諫,還將其關進大牢,繼續輕敵冒進,中了匈奴的誘敵深入之計,然後就被圍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
【史書記載,匈奴是西面白馬,東面青馬,北面黑馬,南面紅馬。】
【只有老劉,在包圍圈裡面捱打。】
大漢。
劉邦臉色一黑。
“這天幕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
“要不是這韓王信太廢物,乃公用得著御駕親征嗎?”
“邊塞藩王,本就有衛國戍邊、防衛匈奴的責任。”
“但凡他有朱元璋那群兒子一半的本事,都不至於鬧到那種地步。”
“乃公記得好像那個朱元璋在此封了個晉王?”
“他韓王信還投降匈奴,乃公要是不收復晉陽,那匈奴豈不是什麼時候都能隨便進入中原腹地?”
所以,其實對於朱元璋將自已的兒子們都封到邊塞戍邊,劉邦其實是很明白其中用意的。
當然……最後出了個燕王朱棣實在不是本意。
但那好歹是死後的破事了,朱元璋本人是不知道的。
不過說到底,這件事情已經發生,劉邦還是知曉自已的錯誤的。
“朕當初是輕敵冒進了……”
“哎……”
“朕對不住奉春君,他此後的建議,朕會認真聽取的……”
不過在此之後,他也認識到了錯誤。
古代帝皇很多都有著知錯改錯不認錯的態度,但是劉邦卻是個知錯認錯改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