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將近二十多天,李崇訓的戰績才傳遍後漢,南唐,後蜀。
此時的資訊傳播十分不便,就像如今大唐都滅亡不知多少年了,還有一些小國,依舊以大唐為尊。
最荒涼的莫過於大唐已經滅亡了,西域還有一支大唐的軍隊在各個小國之間支撐。
好在如今後漢與南唐之間就隔了一條淮河,與後蜀之間也有接壤,所以這訊息還能傳到兩國。
“聽說了嗎,漢朝出了一個猛人,有個叫李崇訓的將軍單槍匹馬衝進南下的百萬遼軍中,斬了那大遼皇帝,硬生生一個人逼退了南下的遼軍.......”
“哪個李崇訓,我怎麼沒聽說過?”
“嘿,這人我知道,聽說去年六月遼軍南下,就是他帶著幾千人夜襲敵營,硬生生殺了幾萬人!”
“唉!要說我南唐猛將也有不少,西防楚國的邊鎬將軍和鎮守淮河的吳廷紹,劉仁瞻將軍也十分勇猛,但是若是對上那大遼國的騎兵,恐怕也討不到好處。”
“我南唐有水師和把淺兵,北方軍隊想要南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正是!北方有淮河,長江兩道防線,我南唐何懼騎兵?”
“哈哈哈哈,我只是感慨那李崇訓竟然能百萬軍中取大遼皇帝的首級,莫不是天神下凡不成?”
南唐國都金陵,一眾文人士子在討論北方的戰事,飲酒賞妓聽曲,好不快活。
雖然這些人在討論李崇訓如何厲害,不過在他們看來,李崇訓不過是一粗鄙武夫罷了。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打仗可不止是朝廷的事,它還關係著百姓的生活,國家的存亡。
但是此時南唐的很多文人倒是瞧不上那些武夫。
南唐的太平日子有些久了,年輕的一批人早已經忘記了戰爭帶來的痛苦。
只有那些老一輩的將領還記得戰爭的殘酷。
南唐不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重文輕武的風氣十分濃重。
這和其皇帝李璟喜好文藝,詩詞有很大關係。
要說南唐所屬的地界也不太平,西邊有楚國,南邊有南漢,北方有後漢,東邊則有吳越。
不過楚國和南漢的軍隊都不怎麼樣。
南方的南漢是一個奇葩皇朝,要做想入朝為官,得先宮刑,只有太監才能做大官。
南漢皇帝信奉鬼神,朝中大事都要向神婆和道士求仙問卦。
至於西邊的楚國軍隊雖然有一定的戰鬥力,但是楚國內鬥十分嚴重,國家雖小,但是內鬥比起後漢也不遑多讓。
東邊的吳越則是一個不好戰的小國,吳越錢氏王族歷代君王都算得上仁君,體恤百姓。
浙江一帶吳越國的百姓可以稱得上是五代十國時期最幸福的百姓。
吳越雖然稱為一國,但因為錢氏祖宗有規定,吳越不論誰當權,都必須向中原王朝稱臣,吳越也沒有皇帝一說,歷代國主都自稱王。
如今的吳越王就是後漢朝廷所封,向後漢稱臣。
此地的百姓不僅是此時最幸福的百姓,吳越國也是五代十國中歷史最長的一個國家,歷經七十二年。
南唐皇帝李璟,在淮河一帶屯兵駐守,每到冬天,淮河水變淺,結冰,南唐還會增兵把守,俗稱把淺兵。
如今南唐在謀劃的就是在北依靠淮河據守,防止後漢南下。
西邊則派出細作,擾亂楚國,想要藉機攻打楚國。
李璟此人,也是酷愛詩詞,重視文人。
從南唐後主李煜的性格中,就能看出李璟的性格,本來李煜不是南唐的太子,只是因為他的性格類李璟,就被李璟推上了南唐國主的寶座。
李璟此人的帝位來的也頗有戲劇性,他雖然是南唐烈祖李昪的長子,但是早年間他就不受烈祖重視。
烈祖最喜愛的是次子李景遷,此人在朝中的勢力也是最大的,當時南唐的權臣宋齊丘支援的就是李景遷。
李璟也知道自已與帝位無緣,早年便喜愛詩詞,勾欄聽曲,頗為文雅,只求能自保。
但是沒想到烈祖最喜歡的次子李景遷病死了!
權臣宋齊丘又轉頭支援烈祖的三子李景遂。
當年烈祖病重之時,下令封李璟為皇太子,他懼怕宋齊丘的勢力,不敢接受太子的封號。
後來烈祖駕崩,他還哭著說要把皇位讓給弟弟。
但是他身後同樣有一批大臣,他不想當太子,他身後的大臣可不願意。
雙方就南唐的皇位還形成了一段時間的對峙。
後來奉化節度使周宗,直接給猶豫的李璟披上了烈祖李昪的龍袍,李璟這才黃袍加身,下定決心登上帝位。
周宗此人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大小周後,就是他的一對女兒。
這也導致了李璟雖然早年剛登基時也有一定的雄心,但是後來經歷了一次挫折便有點擺爛的心思。
昔日南唐在他的帶領下滅了閔國,但是後來敗於吳越的援軍之下。
最終分地盤的時候,吳越佔據了閔國富饒的城池,南唐就分得了幾塊貧瘠之地。
要知道吳越可是隻派出了三萬援軍,就從南唐手中奪走了屬於他的勝利果實。
此後李璟便有點鬱郁不得志,悲秋感懷的感覺。
別看此時的後漢雖然看著不怎麼樣,但是矮個子裡挑將軍,能和大遼過招,後漢的軍隊絕對不算弱。
如今吳越對後漢稱臣,後蜀只敢在背後搞小動作,分化鳳翔一帶的節度使,南唐不敢越過淮河。
大遼又在北方慘敗,雖然沒有傷筋動骨,但是死了一個皇帝,此時的後漢可以稱為中原最強大的王朝。
奈何朝堂中文武不和,幼主無能。
國雖強,必從內部開始滅亡。
此時的各國中,後漢各方節度使加朝廷的禁軍,有著三十多萬大軍。
南唐有軍隊二十五萬,吳越只有五萬大軍。
後蜀有大約二十多萬大軍,楚國有十多萬,南漢有十多萬。
而北方的遼國只有十萬兵。
中原屢次被遼國南下進犯,說白了還是很多節度使擁兵自重,一看大遼南下就倒戈卸甲。
或者是中原內亂,遼國抓住時機南下。
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中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但是歷代中原王朝,即使出則有敵國外患,內鬥同樣沒有停止過。
中庸,制衡之道早已經深入統治者的心中。
此時的大遼經歷了一系列變故,已經進入了中衰時期。
如果按照歷史原本的軌跡,直到蕭綽蕭太后掌權,遼國才能中興。
但是歷史的長河中,卻投入了李崇訓這顆不一樣的小石子,一切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