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十六兒(er)
第207章: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籃裝筍母懷兒
中華通韻“附:兒er韻部”,由於字數少且不常用,構不成對韻集合,故而只摘錄以下幾個對子,以饗讀者。
1、堂前白髮母,膝下黃口兒(明·徐居正)
《哭成修撰和仲侃 其三》明·徐居正
長途期已遠,大器竟無施。
耿耿言猶在,茫茫事又非。
堂前白髮母,膝下黃口兒。
此恨何嗟及,言之亦可悲。
譯語:
長途漫漫期待已久,卻沒想到大才之人竟無用武之地。
他懇切的話語還在耳邊迴響,但世事茫茫卻已物是人非。
堂前還有白髮蒼蒼的母親,膝下尚有年幼無知的孩兒。
這滿腔的遺憾和悲痛,該如何嘆息和訴說,說起來實在令人悲傷不已。
解讀:
“堂前白髮母”描繪的是一位年邁的母親,她的頭髮已經斑白,象徵著歲月的流逝和生活的辛勞。這位母親站在堂前,或許正在凝視著遠方,心中充滿了對離去的兒子的思念和擔憂。她的形象不僅代表了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牽掛,也暗示了友人離去後家庭的空虛和母親的孤獨無助。
“膝下黃口兒”則描繪的是年幼的孩子,他們還未長大成人,需要父母的呵護和養育。在這裡,“黃口兒”指的是年幼無知的孩子,強調了他們的無辜和需要保護的狀態。這兩句詩透過對比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孩子,生動地展現了友人家庭在失去他之後的淒涼和無奈。
這兩句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家庭的深切同情,也進一步強調了友人離去帶來的巨大悲痛和遺憾。這種悲痛不僅僅侷限於個人,更延伸到了家庭和社會。因為每一位優秀的個體都是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支柱,他們的離去都會給周圍的人帶來深深的傷痛和無法彌補的遺憾。
2、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籃裝筍母懷兒。
譯語:
稻草緊緊扎著秧苗,就像父親抱著孩子;竹籃裡裝著竹筍,就像母親懷抱著嬰兒。
解讀:
此聯是清代文人方苞的佳作。在這副對聯中,方苞巧妙地運用了擬人手法,將“稻草扎秧”和“竹籃裝筍”這兩個平凡的事物賦予了人的情感和行為,分別比作“父抱子”和“母懷兒”。這樣的比喻使得原本無生命的事物變得生動而有情感。
具體來說,“稻草扎秧”象徵著父親的堅實保護和養育之恩,稻草用於紮緊秧苗,保護其生長,正如父親對子女的保護和養育。而“竹籃裝筍”則象徵著母親的溫柔懷抱和養育之情,竹籃用來裝載竹筍,保護其不受損害,正如母親對子女的溫柔呵護。
透過“父抱子”和“母懷兒”的意象,這副對聯傳達了家庭溫暖和親情的重要性,強調了父母對子女的深厚情感和無私奉獻。他們是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堅實後盾,為子女提供了無盡的愛和支援。
此聯經常被用來比喻父母對子女的辛勤養育,展現了家庭之溫馨和父母之深愛。方苞在七歲時即能創作出如此富有哲理和深意的對聯,顯示了他在文學上的早熟和天賦。“神童”的稱號進一步突出了他在文學和才智上的非凡表現。這副對聯不僅是對父母之愛的讚美,也是對中國古代家庭倫理和親子關係的深刻探討。
3、千里馬難逢伯樂,五車書亦負男兒(明·潘希曾)
《送葉師道分教羅源》明·潘希曾
斯文自昔共心期,豈謂先生獨後時。
千里馬難逢伯樂,五車書亦負男兒。
漫膺一命資模範,遠赴三山惜別離。
雨霽都門秋欲暮,不堪攜酒暫追隨。
譯語:
自古以來,我們都有著共同的文學追求和期望,沒想到先生你卻獨自遭遇了時運不濟。
千里馬如果遇不到伯樂,縱有五車書的學識也枉費了男兒的志向。
雖然勉強接受了一個教職作為榜樣,但遠赴羅源三山還是令人惋惜別離。
京城之門雨過天晴,秋天即將結束,我無法忍受不能攜酒與你暫時相隨的遺憾。
解讀:
“千里馬難逢伯樂,五車書亦負男兒”這句詩深刻強調了人才需要得到賞識和機遇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才華被埋沒的深深遺憾。
“千里馬難逢伯樂”是一個典故,源自古代中國對於人才的比喻。千里馬象徵著非常優秀的人才,而伯樂則代表著能識別並賞識這種人才的人。這句詩表達了即使一個人擁有卓越的才華,如果遇不到賞識他的人,那麼他的才華也很難得到發揮和認可。
“五車書亦負男兒”則進一步強調了才華被埋沒的遺憾。五車書在這裡是一個誇張的說法,用來形容一個人學識淵博,讀書極多。然而,即使擁有如此豐富的學識,如果沒有機會施展,也對不起男兒應有的志向和抱負。這句詩表達了即使一個人學識淵博,但如果沒有機會實現自已的價值,也會感到深深的遺憾和辜負。
這句詩的意思是,人才需要得到賞識和機遇才能發揮其價值,否則即使擁有卓越的才華和豐富的學識,也難以實現自已的抱負和理想。這既是對友人葉師道才華的讚賞,也是對他遭遇時運不濟的深深惋惜。
4、仁義未行真處士,功名不立豈男兒。
《贈牛仲容》北宋·祖無擇
吾君旰食念邊陲,天下英雄待聘時。
仁義未行真處士,功名不立豈男兒。
臥龍誰識南陽隱,失馬何勞北叟悲。
莫向林泉賦長往,秋風吹子鬢毛衰。
譯語:
我們的君王日夜辛勞,心繫著邊疆的安危,天下的英雄豪傑都在等待被聘用的時機。
如果心懷仁義卻不去實踐,那隻能算作真正的隱士;但如果追求功名卻未能建立,又怎能算作真正的男兒呢?
像臥龍一樣隱居南陽的人才,誰能識得他的真才實學?塞翁失馬,又何必為此悲傷呢?
不要只嚮往山林泉水的隱居生活,因為秋風已經吹拂,你的鬢髮也漸漸斑白了。
解讀:
“仁義未行真處士,功名不立豈男兒”,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於仁義與功名兩種人生追求的看法。
首先,“仁義未行真處士”意味著,如果一個人雖然心懷仁義但卻沒有將其付諸實踐,那麼他只能被稱作是一個真正的隱士或處士。這裡,詩人似乎在暗示,真正的仁義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思想層面,而應該透過實際行動來體現。這種看法體現了詩人對於實踐仁義的高度重視。
其次,“功名不立豈男兒”則強調了功名對於男兒的重要性。詩人認為,作為一個男兒,應該追求並建立功名,以證明自已的價值和能力。如果未能實現這一目標,那麼就不能算作是一個真正的男兒。這種看法反映了詩人對於男兒應有的抱負和追求的深刻理解。
綜上所述,這句詩既表達了對仁義的崇尚,也體現了對功名的追求,反映了詩人對於人生價值和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既體現了詩人的崇高理想,也體現了他對現實人生的深刻洞察。
5、名在士人當盛世,生於中國作男兒
《首尾吟 其三十六》 北宋·邵雍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自喜時。
名在士人當盛世,生於中國作男兒。
良辰美景忍虛廢,驟雨飄風無定期。
過此焉能事追悔,堯夫非是愛吟詩。
譯語:
邵雍並非特別喜愛吟詩,吟詩只是他在自我喜悅時的表達。
他的名聲在士人之中傳揚,正值這盛世之時,生在中國作為男兒,他感到無比自豪。
美好的時光和景色怎能忍心虛度,然而驟雨和飄風卻無常而至,無法預料。
錯過了這些,怎能事後不感到追悔?邵雍並非特別喜愛吟詩,這只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
解讀:
“名在士人當盛世,生於中國作男兒”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自已身份和時代的自豪與認同。首先,“名在士人當盛世”意味著詩人的名聲在士人之中傳揚,並且他正處於一個盛世之時。這既體現了詩人個人的成就和榮譽,也反映了他對所處時代的肯定和讚美。
其次,“生於中國作男兒”則強調了詩人對自已作為中國男兒的自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男兒被視為家庭的頂樑柱、國家的棟樑之才,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詩人以此表達自已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自豪,也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
首尾吟:是一種特殊的詩歌形式,其特點是詩歌的首句和末句完全相同,形成一種迴環往復、首尾相銜的結構。這種形式的詩歌在表達上往往更加緊湊和有力,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邵雍的這首《首尾吟 其三十六》中,首句“堯夫非是愛吟詩”與末句“堯夫非是愛吟詩”完全相同,正是“首尾吟”這一形式的典型體現。這種結構不僅使詩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齊美觀,也在內容上強化了詩人的情感和觀點,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6、竊謂齊公千駟馬,豈如陶氏五男兒
《用五男兒再賦》宋末元初 · 方回
每於生日賦新詩,似覺今年老更痴。
竊謂齊公千駟馬,豈如陶氏五男兒。
能拚久客常沉醉,不念全家慣忍飢。
七十尚爭三屈指,掛冠一紀此差奇。
譯語:
每逢生日我都賦寫新詩,感覺今年更加老邁且痴狂。
我私下認為,像齊國公那樣的千駟馬(指富貴顯赫),怎比得上陶淵明那樣的五個男兒(指子孫滿堂、家庭和睦的幸福)。
能夠長久地忍受客居他鄉的寂寞,常常沉醉於酒中,而不去掛念全家人已經習慣了忍飢挨餓的生活。
即使到了七十歲,我還像年輕人一樣爭強好勝,屈指計算著歲月的流逝。
辭官歸隱已經一紀(十二年)了,這樣的生活倒也頗為奇特。
解讀:
“竊謂齊公千駟馬,豈如陶氏五男兒”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價值的獨特看法。
其中,“竊謂齊公千駟馬”指的是富貴顯赫的生活,齊公是古代富貴之人的代表,而“千駟馬”則象徵著極端的富貴和權勢。詩人用此來代表世俗所追求的榮華富貴。
“豈如陶氏五男兒”則是對這種富貴生活的反襯。陶氏指的是東晉時期的隱士陶淵明,他以清貧自守、不慕榮利而著稱。“五男兒”在這裡並非確指五個兒子,而是象徵著家庭的和睦與子孫的滿堂,代表著一種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詩人透過對比,表達了自已對人生價值的看法:與其追求世俗的富貴權勢,不如擁有和睦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這種看法體現了詩人對人生真諦的深刻領悟和對世俗價值觀的超越。
陶氏五男:
古詩中的“五男兒”通常指的是東晉時期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五個兒子,這一說法源於陶淵明的詩作《責子》。在這首詩中,陶淵明以風趣幽默的筆觸描述了自已五個兒子各自的特點和不足之處,既表達了他對兒子們不愛學習、不求上進的憂慮,也流露出他對兒子們深厚的父愛。這五個兒子分別是:長子陶舒儼(小名阿舒)、次子陶宣俟(小名阿宣)、三子陶雍份(小名阿雍)、四子陶端佚(小名阿端)以及幼子陶通佟(小名阿通)。《責子》這首詩大約作於東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年),當時陶淵明四十四歲。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感受到陶淵明作為父親對子女教育的關注和憂慮,以及他深厚的父愛。
7、太息群才皆豎子,何曾一個是男兒。
《哀臺灣 其三》清 · 張秉銓
開門揖盜已難支,況復紛紛錯著棋。
太息群才皆豎子,何曾一個是男兒。
河山風景傷無異,鎖鑰東南付與誰。
笑煞談兵均紙上,浪傳都護策無遺。
譯語:
開門迎敵已難以支撐,更何況連連下錯棋。
哀嘆眾多所謂的人才都是無能之輩,何曾有一個是真正的男兒。
河山風景依舊,卻令人傷感不已,東南的鎖鑰之地該交給誰呢?
可笑那些紙上談兵的人,空傳都護的策略無遺。
解讀:
“太息群才皆豎子,何曾一個是男兒”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當時社會所謂“群才”的深深失望和哀嘆。其中,“太息”表示深深的嘆息或哀嘆,顯示了詩人內心的痛惜之情。“群才皆豎子”意味著在眾多被視為有才幹的人中,詩人認為他們其實都是無能或不足道的人,“豎子”在這裡含有貶義,指的是不成器的人。
而“何曾一個是男兒”則進一步強調了詩人的失望,他指出在這群人中,沒有一個能真正擔當起責任,展現出男兒應有的勇氣和才能。
整句詩反映了詩人對時代人才匱乏和社會風氣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