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章 慢工出細活(2)

那怎麼辦?

由於當時負責他們縣域運營的,也是張妍帶的徒弟李嫻,她自已就在兼職做新型社交電商,如拼多多、雲集、貝店,基本那個階段比較火的社交電商平臺,該嘗試的,她都嘗試了。

當時負責培訓的,是林超帶的徒弟李洪波,他自已一直在兼職做自媒體。同樣的各種自媒體賬戶,他都註冊過。

其實,在自媒體沒有火之前,他就開始給各個雜誌平臺,寫文章。

看到這裡,有人要問了,宋向陽管理團隊那麼鬆散的嗎?他們上班做兼職也可以?

大家想過沒有?什麼是兼職?什麼是全職?無非就是指老闆為哪種行為買單。兼職難道就不能做出名堂來嘛,全職就一定能做出價值嘛。

答案是不一定。既然不一定,為什麼要像很多公司一樣,強制員工幹這幹那,或者強制員工不能幹這不能幹那呢?

兩人一合計,團隊一商量,於是便有了培訓的新課程,社交電商和自媒體兩塊的系列培訓課程。

一段時間後,他們的學生們,社交電商沒有做起來,自媒體倒是做的風生水起。

後來他們覆盤,發現這些學生能夠做好自媒體,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內因,自媒體要求不高,特別是微頭條和短影片。哪怕是一點學歷基礎的,都可以做,完全是沒有門檻的。

如微頭條,只要會打字,會拍照,都可以做。而且人家平臺的激勵也會做,有閱讀量就有獎勵,不管多少。

短影片就更簡單了,只要會拍影片,只要素材選的好,不管會不會寫文案,哪怕就是拍下他們日常勞作的日常,都可以吸引一大批粉絲,畢竟全國各地風景,都有與眾不同的地方。

第二就是外因了,因為這時候,各個自媒體平臺,都在瘋狂的佈局期,為了吸引更多的自媒體作者,各顯神通的拉攏他們這些新增主體。

而縣鄉村三級的自媒體作者,又是各個平臺優先吸引的作者中,重點優先吸引的主體,自然流量給的也就相對多了些。

第三個原因,上面也說了,因為李洪波他們下面培訓的時候,教的方式也好,每次不管是培訓現場,教他們註冊這些賬戶的時候,還是培訓後的跟蹤反饋。

他們總是鼓勵這些學員們,相互傳閱、點贊、收藏等,甚至他們還自掏腰包,每週進行自媒體學員的評優,獎品不僅包括是紅包,還有農產品禮盒等。

看似只是一個小創舉,但是隨著培訓人數的增加,新媒體作者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有幾個學員慢慢成了當地的小網紅。

他們這種模式的規模效應漸漸起來了,不僅當地政府的宣傳部門,開始主動找到他們對接,甚至是頭條平臺都主動找到他們,一起參加各種活動。

一句話,成了,他們無心插柳的這個新模式,柳成蔭了!

如果說,宋向陽團隊發起的縣域自媒體聯盟,是踩中了風口,那麼地區標準的推行,就是他們團隊紮實工作的代表作了。

為什麼這麼說?

隨著他們縣域電商園區的名聲越來越大,隨著他們自媒體聯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作為宋向陽的縣域運營團隊,他們並沒有被表面的繁華迷住雙眼。

透過源源不斷暴露出來的農產品銷售售後問題,他們認識到,縣裡農產品的供應鏈基礎,實在太差了,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了。

如有些自媒體號,因為推廣幾次農產品後,基本號就廢了。因為投訴的比例太高了,甚至發貨單填錯、農產品箱子裡有蟲子,等等,這種低階錯誤都層出不窮。

要知道,從零到一打造一個號起來,有多難,就知道這背後的代價有多大了。實在傷不起,不在痛苦中改變,就在痛苦中滅亡。

甚至在拿大家的號,拍影片、直播賣農產品推廣前,大家內部都會開玩笑,怎麼越來越像上戰場的感覺呢。

這種說法雖然挺悲壯,也很無奈,但也是事實,因為這個階段確實是這樣。一個號大機率在賣幾次貨後,幾乎就很難再繼續帶貨了,因為差評太多了。

這意味著,他們的農產品標準化工作,不得不真正做起來了。但是如何開始呢?

雖然他們的行為,是被市場強逼著的。為什麼這麼說?原本他們專案裡,就包含著農產品標準的任務,但是經過前期的調研,他們發現。

那個階段,針對縣域的農產品來說,單單可以賣出去,大家可以組織好貨源,再加上及時運輸出大山,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再要求標準化,實在不是他們能力所及了。

但是經過一年多的運營輔導,加上他們運營中心的理論知識培訓,特別是市場的要求,現在這個階段,不得不重新補上這一課了。

有這個想法,和能做好,中間差著十萬八千里呢。因為包括宋向陽在內,都不知道產品的標準在整個品牌,以及整個公司發展中的位置是怎麼樣。

矛盾的根本法則告訴我們,沒有矛盾就沒有發展,發展中的根源就在於,事物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

如他們的縣域自媒體聯盟,看似是影響大了,這是好事,但是同時也暴露出,他們農產品供應鏈的短板。

於是,宋向陽決定帶領團隊深入瞭解農產品供應鏈的問題,並制定解決方案。他們走訪了各大農戶和供應商,與他們溝通合作,建立起更穩定可靠的供應體系。

同時,團隊也投入大量資源,提升農產品的品質控制和物流配送能力。透過嚴格把關每個環節,確保消費者收到的產品都是新鮮優質的。

這就是宋向陽他們團隊的厲害之處,不會不怕,而且遇到不會的,他們往往還更開心。因為他們知道,只要這一點學會了,就會是他們人生中前進的墊腳石。

圍繞產品的標準是什麼?在一個團隊、一個區域的位置,如何做好產品的標準?做好產品的標準都需要哪些條件等等,他們團隊開始了新的爬坡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