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章 彷彿化身誇誇機

鶴院甲班正在上課。

徐博士沒能將甲等第一第三收入麾下,深感遺憾。甲等第二第四雖名次靠前,但考校之後一個文理不通,一個不重策論,實在是讓他煩憂。

聽聞甲等第一應長川和第三宋端的策論寫得實在漂亮,在沂州內已經被安撫使司張榜貼出來,供學子傳閱。他也找人抄寫了一份來,近些日子徐博士就一直在琢磨其中的道理。

比如應長川所寫的《論商賦》中有一處“商稅幾何利民,加之則傷民,減之則傷政”之論,細品之下,竟覺此人是站在為官者的角度來思考,無論傷民還是傷政,都是他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他在策論中說,“商稅分屬所限,榷者加,販者減”。“榷”禁止、限制之意,“榷者加”就是說朝廷所限制的買賣的商稅應多加,由此可以穩定禁榷商品的物價,防止大幅度的增減;“販者減”便是說普通百姓的買賣便減輕商稅,利於貨物流通,朝廷養民便在這稅負中的一加一減中點滴積累。

旁人寫《論商賦》,多是從商販或是百姓角度入手,平平無奇,很難有寫得出彩的文章。而應長川的《論商賦》則是從為官的角度來寫,朝廷准許行商便是從商稅入手掌控,很能吸引當政者的目光。還有宋端的《論商賦》切題更是新奇,是從國力與商事的角度切入,商事繁盛則國繁盛,初讀覺得有些譁眾取寵之意,但細品之下卻覺得字字在理,句句切中肯綮。

徐博士每讀一遍都覺二人必然是朝廷的可塑之材,只可惜不能在自已手下親手教授。孟子有言“君子有三樂”,這第三樂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二人當得“英才”二字,只是不能由自已來引導,實在是人生一大憾事。

正唏噓間,忽聽院外傳來說話聲,徐博士看出去便見已然換了一身校服的應長川和宋端出現在院門外。

這是,要來鶴院了?!

學生們聽博士沒了動靜,紛紛抬頭順著博士的目光看去。

“這是要來新同窗了?”

“不是聽說甲等第一和第三尚未來報到,怕不是今日來了?”

“博士盼星星盼月亮,可算是給盼來了!”

“還不知道這甲等第一和第三有多厲害。”

“沂州的張榜都瞧了嗎?他倆的策論被貼了出來,我爹讓我好好琢磨呢。”

“依我看,也不過如此。通篇大論,不過是文筆漂亮了些。”

“誰說的,我爹和我先生都讚一聲好,可見是鞭辟入裡的。”

……

徐博士扔了手裡的書,甲班驚異。還是第一次看到不苟言笑、一板一眼的徐博士這麼不莊重!這二人難不成真的是甲等第一和第三?

王通和趙理原本在認真讀書,學堂裡突然因為兩個人來而產生騷動,本身就煩得不行。結果徐博士還扔下了書卷,立馬去迎接新來的人,這叫他們二人很是煩躁。

他們可是甲等第二和第四!前兩日他們來報到的時候可沒見徐博士這麼熱情。

王通和趙理有些酸。

有好事者推了推王通和趙理的桌子,“二位,瞧見沒?甲等第一和第三,就值得徐博士倒履相迎。也不知道這第一第三是什麼來路,莫不是大有來頭?某位高官家的公子,亦或是富商家的少爺?”

王通和趙理盯著院外同徐博士說話的第一和第三,眼睛裡都要噴出了火。

“管他什麼高官家公子,富商家少爺,我們只管做我們自已的學問,等三年後春闈指不定誰強過誰呢!”趙理將書本翻的嘩嘩作響。王通也深以為然。

“家世又不能代表學問。”

剛才的好事者挑眉,之前這第二和第四還一副勢同水火的模樣,這第一第三一來,兩人怎麼還同仇敵愾起來了。

有意思。

事情開始好玩起來了。

徐博士一見二人,“我就說與你二人有緣!”一向端莊的徐博士此時也顧不得什麼禮儀,拉著二人的衣袖生怕二人跑了。“來來來,我引你們去座位。”

有時候過於熱情,也會叫人很有負擔。

譬如徐博士之於應長川和宋端。

班上學生像是看猴戲似的看著二人,饒是應長川面對數百媒體鏡頭絲毫不懼的人,也有些頭皮發麻,更別說宋端這樣的I人,恨不得當場表演一個原地去世。“列位,往後這二位應同學與宋同學便是大家的同窗,希望大家能夠精誠合作。”徐博士面對全班同學,又恢復了不苟言笑的撲克臉,“這裡便是二位的座位,趕緊坐下,準備上課。”

好傢伙,第一排,還是同桌。

果然是徐博士的親學生。連第二第四都沒有的待遇,這要是沒有來頭,說出去誰信吶!

——

應長川去上學,俞幼英也不能只在家中做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小媳婦,便尋摸著準備將隔壁那間小鋪子盤活起來。

應老爹出主意,“不如咱們還做肉夾饃生意,貨郎都說那買賣好,我也瞧著有賺頭,不如還做那個!”應王氏點頭,主要是這是能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利益,況且英孃的手藝好,若是食客嚐了鐵定不會只買一次,定是要回回來買,這還是個長久買賣。

俞幼英也發現自已穿到這個時代之後,自已所有的技能點都點在了美食上,索性就用這個技能發家致富。做什麼吃食倒是無所謂,只是做肉夾饃得叫應家爹孃跟著一起幫忙,每日天不亮就要起身幫著烙餅滷肉,鬧得全家不得安寧。

如果讓俞幼英選的話,她還是想做一個輕省一些的買賣。

俞幼英將自已的想法跟應家爹孃說了,應老爹倒是不甚在意。“我跟你娘身子都還撐得住,再說能給你們幫忙,有事做我們心裡還高興。”就怕兩個孩子顧忌著他們二人,什麼都不讓幹,幫不到兩個孩子不說,還給二人拖了後腿,那才叫他們心裡難受。

“爹,就算您二老什麼都不做,只要健健康康的,這就是我和相公的福氣。”俞幼英將早飯端上桌,今早做的是菜夾饃,早上新鮮的菘菜和豆腐用清水焯熟,分別用涼拌汁拌了,淋上一些香油和辣味的茱萸油就很香,餅子是一大早新烙出來的,外皮酥脆,內裡綿軟,再夾上爽口鮮辣的小菜就是一頓美味的早餐。再吃完一個菜夾饃之後,再來上一碗熬煮了一夜,添了白糖的口感香甜綿沙的綠豆粥,這早上才叫一個舒坦。

應家二老已經適應了每日的飯食這麼豐富。之前俞幼英和應長川不在家的時候,二老再回到過去吃那些沒滋沒味的吃食,還十分不適應,總覺得口中寡淡。

“我覺得這個菜夾饃也好,跟著肉夾饃一起賣估摸著也能好賣。”應王氏不大愛吃肉,肉夾饃吃上幾回就有些膩味,況且現在天熱,反倒是這個有著鮮辣味道的菜夾饃更合她的胃口。

俞幼英見應家二老做買賣的情緒高漲,“成,那就聽爹孃的,咱們就賣肉夾饃和菜夾饃。不過我還有個想法,想問問爹孃的意思。”

說要開鋪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前期準備很重要。單單是店名和標語,就叫俞幼英熬了兩個大夜。

“就問誰家老闆還得兼職做美工和設計啊?”俞幼英趴在桌子上,突然有些後悔以前在公司的時候對美工組的苛刻。

俞幼英拿著幾個自已定下的店名和logo叫應家爹孃和應長川選。

“我覺得這個‘應食美食記’還有這個‘俞你共食’很不錯。”

“我倒是喜歡這個‘全夾人’,這個‘夾’字型現出咱們做的買賣,又暗含‘全家人’的意思,美美滿滿。”

應長川在滿紙密密麻麻的店名上點了點,“平陽第一夾,通俗易懂,還有噱頭。爹孃所選的固然不錯,但咱們還得考慮後期的營銷方式。”

應家爹孃聽不懂,但覺得自家兒子說的一定沒錯,皆連連點頭。

那就這麼定了。

俞幼英拜託了應長川給畫了鋪子裡可以供食客坐下品嚐美食的餐桌,是仿照現代快餐店的樣子做的固定桌椅,既節省空間,還能同時容納下更多的食客。除此之外,鋪子裡的碗筷杯盤也都需要去泥瓦匠那裡提前定製。俞幼英打算走標新立異路線,設計好獨特的logo和siogan,再配上後期病毒式營銷,爭取叫整個平陽鎮的人只要一提起“平陽第一夾”就知道往淮安巷子第一家來。

應老爹自已就會木工手藝,俞幼英就只出了材料錢,讓應老爹照著桌椅的圖紙,還能做一些適當的發揮。同時還拜託應老爹照著應長川設計的logo刻了一方木章,可以讓泥瓦匠燒製碗杯盤的時候,印在其上,美其名曰“企業文化”。

應老爹不知道什麼是“企業文化”,只知道兒子和兒媳這麼做的確是聽了就叫人有想進去品嚐的衝動。

試想,在滿街還只是酒招或是掛燈做招牌的時候,突然有一處寫著“平陽第一夾”的招牌,無論是誰都會有想要一探究竟的念頭。若是再看到鋪子裡新奇的桌椅,碗杯盤上還有一些新鮮花樣,更會覺得這家鋪子有巧思,想要探尋更多沒見過的樣子。此時若是再品嚐到肉夾饃或是菜夾饃的美味,那更不必說,一回生二回熟,這一來二去,生客變熟客,熟客變老客。

“我們就是要培養平陽鎮所有食客的飲食習慣!”俞幼英叉腰,“讓每個食客更好的享受美食,是我們平陽第一夾的宗旨!”應王氏在一旁呱唧呱唧鼓掌。

“我以前也是覺得自已對吃食並不上心,不過是果腹的東西,吃什麼不是吃。也是英娘來了咱家之後,我才知道咱們不僅能果腹,還能有這麼多好味道,如今家裡一天沒有英娘,我就覺得吃飯不香。這應該就是英娘說的飲食習慣了吧?”

俞幼英豎了根大拇指,“娘說的沒錯。往後咱們就要讓這鎮上所有人一天不吃咱們平陽第一夾,就想得慌!”

應老爹的木工活做得細緻,全部的木料在院子裡鋪排開,還十分有大工程的感覺。俞幼英跟著應老爹打下手,整日裡忙進忙出的。應王氏笑他們倆活像是師父和學徒,俞幼英笑說,“要是爹願意,我做學徒又何妨!”

技術型人才無論哪朝哪代都吃香,要是應老爹的那套手藝願意傳授給俞幼英,俞幼英還樂得學一門手藝。俗話說“技多不壓身”,俞幼英也要做一個寶藏穿越人。

應老爹倒是有些不大樂意。“姑娘家家學這個做什麼,又苦又累,進了應家又不是叫你幹活的。外頭買現成的多好,乾淨還省心。”

俞幼英和應王氏都笑。“還是爹心疼我。”

等應長川下了學回來,家裡已經支起了一張桌椅,瞧著比現代的那些塑膠製成的好看多了,俞幼英還親自坐進去試了試。應老爹選的是好木料,手感都比旁的舒服一些。

“爹就是厲害,坐著比那些符合人體工學椅還舒服!”俞幼英今日化身誇誇機,應老爹聽不懂什麼叫“人體工學椅”,但也知道他家兒媳婦這是誇他呢,手下的活也沒停,嘴上謙虛著,嘴角卻是壓都壓不下來。

“這有啥!這都是做過多少年的活計,閉著眼都知道什麼榫配什麼卯!”應老爹頓了頓,“坐著真舒服啊?”

應長川也加入俞幼英的誇誇群。

“爹你不信英娘,還不信我麼?我也覺得舒服得很,指定有客人坐了您做的椅子,都舒服的不想走了。”

應老爹終年嚴肅的臉上頭一次露出了羞澀的模樣。“我咋能不信英娘呢!旁人我都不信,我就信英娘。你們說好使,那就肯定好使!”

我兒我兒媳都說好,那就一定是好的。

應老爹看著手上的木料。

哎呀,真不知道兒子和兒媳這腦子是怎麼長的,咋就這麼好使呢你說!怪不得說他倆是天上下來的呢,到底就是跟那些凡人不一樣!

俞幼英:每日公婆誇誇機(1\/1)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