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長川的老師是個窮酸秀才,姓吳,是十里八鄉的唯一一個收學生的秀才。家就住鄰村,平日裡帶幾個剛開蒙的學生唸書,吳秀才靠束脩過活也難免拮据,有時還幫人代寫書信賺些養家錢。聽說以前吳秀才這兒除了應長川還有另一個準備考秀才的學生,但去年家中突然發跡,舉家搬到了鎮上,就不在吳秀才這兒唸了,換了鎮上的名師,應長川就成了現在唯一一個跟著他念書準備考秀才的學生。
應老二帶著應長川來到鄰村,吳秀才家是這個村子唯一修了門檻的門戶,十分好辨認。“就這家,”應老二指著吳秀才的門,“你自已進去吧,我找老木匠去。”二人在此作別,並約好天黑之前在老木匠家見。
親眼見著應長川進了門,應老二揹著手到村頭打了二兩酒,哼著曲去找舊友。
老木匠和應老二算是師兄弟,以前都跟著王木匠學手藝。王木匠就是應王氏的爹,只是應老二沒繼承王木匠的衣缽,倒是娶走了王木匠的女兒,老木匠繼承了王木匠的衣缽,最後還給王木匠養老送終,也算是師兄弟倆各有所得。
應老二一進院兒,就看見老木匠拉著木料寫寫畫畫,“師弟,忙呢?”應老二笑盈盈進門,打眼一瞧,就知道老木匠這是打算做一張五工床。
老木匠聞聲抬頭,一見應老二有些驚訝。“師兄?”應長川死而復生的訊息在十里八鄉都傳遍了,老木匠當然也得到了訊息,本想過兩日去應家看望,沒成想居然是應老二先來了。
應老二放下手裡的酒壺,“送長川來秀才這兒做學問,我就想著來你這裡聊聊。你忙你的,等中午做倆下酒菜,咱哥倆喝一個。”
老木匠聞言乾脆放下了手裡的活計,著急忙慌就要進灶房,“交工還早呢,我現在就去做倆菜,一會你得給我好好講講你家長川的事!”應老二嘿嘿一樂,老木匠轉身就鑽進了灶房。
吳秀才正在屋裡帶著兩個才總角的小子念千字文,吳秀才閉著眼搖頭晃腦念一句,兩個小孩就奶聲奶氣跟著搖頭晃腦念一句。應長川一進屋,小孩最先發現,都停下看他。
吳秀才等了半天沒聽見兩個人念下文,發覺不對睜開眼,這才看到應長川來了。“那今天就學到這裡,回去把今日所學熟讀成誦,明日再來我要抽查你們背書。”兩人苦著臉給吳秀才行禮作別,二人年紀不大,但行禮倒是規矩得很。
“你來了。”吳秀才好奇地上下打量應長川,“聽聞你近來很有一番奇遇。”
應長川給吳秀才拱手行禮,“許是老天念我求學心切,又見我命不該絕,就放學生回來了吧。”
吳秀才被應長川這番話逗笑了,“好一個求學心切。”手指點了點他,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以前可不見你有這等機靈。”
二人在屋中坐定,應長川從隨身的小包中取出一本薄薄的冊子,這是應長川昨晚自制的筆記本。筆墨紙硯對應家來說是既是消耗品又是奢侈品,雖然現在有五百兩傍身,那也不能肆意胡為,以前應長川都是用一隻即將禿了毛的毛筆寫字,如今一切照舊,主打一個能省則省。
古代教育的特點具有道統性、象徵性、刻板性、專制性與階級性,應長川此時就充分體會到了專制與階級。現代教育提倡的素質教育,在此刻蕩然無存。
吳秀才所講的內容多是宣揚階級統治者的至高無上,以及對上位者的歌功頌德,初聽還覺得頗有意思,聽多了便覺得有些浪費時間。有這個拍馬屁的功夫,還不如多看看歷年真題。應長川記得高中歷史課講過,宋代以後的科舉制,基本都是以四書五經,儒家教義為教材。而吳秀才講得這些,倒是符合傳統儒家思想,但是根本不是四書五經上的內容,畢竟《大學》裡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一句應長川還是知道的。
“你有疑問?”吳秀才偶一抬頭看到應長川的心不在焉,皺著眉頭不知道在想什麼。應長川乾脆棄了書,徑直髮問,“先生,與其在這兒整日裡唸書,直接做歷年真題不是更高效嗎?”
吳秀才放下書本,“何謂歷年真題?”
“就是將以前每一年的鄉試題找出來,合編成一本書,研究每一年的出題套路和出題方向,按照研究出來的方法有針對性的學習,豈不是更高效?”
應長川是經歷過現代應試教育的人,讀書對現代人來說更像是可利用的一種工具,純粹喜愛讀書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現代多種快捷獲取資訊資源的途徑,人們更習慣上網快速知曉自已想知道的知識。連翻閱紙質書籍都嫌煩,更何況現在這樣寒窗苦讀。
吳秀才皺眉,“你的意思是揣摩聖意?”天高皇帝遠,他們這種農人家出身的人,如何知曉皇帝的心思。
“不是這個意思,但也差不多。應該說叫揣摩出題人的意圖更加準確。”鄉試又叫秋闈,每年大約在八月份左右舉行,是科舉制度中的一種,但不算大型國家考試,按照現代舉例,更像是各個省市自主命題招生的省一級考試,旨在選拔出優秀人才進入高校重點培養。
而真正國家大型考試應該是會試,因為在每年春天的三月份左右舉行,又稱為春闈。是由朝廷的中央機構統一命題,旨在選拔未來優秀官員,一旦考中,就算是擁有了國家公務員編制,朝廷包分配工作單位,以及未來評職稱、住房出行、工資待遇、孩子上學等一系列人生大事,朝廷都有一應標準,除非作死謀逆,否則就是妥妥的鐵飯碗。
應長川所說的揣摩出題人意圖,就是打算看一看這個時代的主管教育的省廳是不是有固定的出題套路,若是能專攻一項,豈不是能省時省力很多。
吳秀才露出不贊同的表情,“太過功利,為讀書人所不齒。”
“可是現在大家讀書不正是為了能夠讀書做官,改換門庭,本身就是帶著極強的目的性讀書,索性就功利到底,若是能找到提高升學率的法子,對先生你今後招生也有利啊!”
一個方案之所以不被甲方所採納,很大的原因是沒有讓甲方看到既得的利益,應長川深諳這一點,索性就從吳秀才本身出發,闡明利害。既與自已的利益掛鉤,相信吳秀才多少會心動,就算不答應,也不會著急拒絕,深思之後,相信他總會答應。
“又何謂升學率?”吳秀才覺得自已像是隱隱窺見了點什麼,但還很模糊,因此心如擂鼓,或許自已觸到了一條新的道路?
應長川站起身,“先生教導十個學生,若是按照舊法,寒窗苦讀,可能十個學生都考不中一個,升學率極低,不利於來年先生再招收新的學生。若是採用新法,十個學生全都考中,升學率百發百中,先生在這十個學生中間有口皆碑,十里八鄉的讀書人得知,定然是要上門討教,或是願意自請為弟子,先生屆時桃李滿天下,何愁無錢讀書應試。”
吳秀才一直在準備春闈,只是屢試不中,當下便有些氣餒,應長川此番言論正中吳秀才下懷,當下便有些心動。只見他起身來回踱步,口中唸唸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