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7 章 築巢引鳯

“無人接駁、無人配送、無人零售……”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北京市高階別自動駕駛示範區發現,各類自動駕駛服務在示範區已經隨處可見。

近年來,北京南部走上發展快車道,經開區、大興區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人才聚集、稅收等支援,“築巢引鳳”吸引了生物醫藥、自動駕駛等產業集聚,培育出了富有特色的新質生產力。

經開區體驗“自動駕駛”生活

“轉彎、剎車、過紅綠燈……現在的自動駕駛已輕車熟路。”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北京市高階別自動駕駛示範區體驗了小巴士的城市接駁。

北京市高階別自動駕駛示範區透過構建 “2+5+N”政策管理體系,在全國率先發布早晚高峰測試、異地測試互認、無人配送車上路、商業化服務試點、高速公路測試、無人化運營、資料安全管理辦法等多項創新政策,實現自動駕駛八大類城市應用場景全面開放協同發展。

截至目前,北京市高階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已有蘿蔔運力、小馬、北汽、滴滴、文遠知行、智行者、Auto-X、新石器、京東、美團、毫末、小馬智卡等28家測試車企,累計部署車輛超800臺,已落地智慧網聯乘用車、智慧網聯巴士、無人接駁、無人配送、無人零售、無人清掃、幹線物流、無人巡邏八大應用場景。

在科技出行方面,乘用車出行場景累計服務超200萬次,已成為市民出行的重要選擇之一;開通全市首條自動駕駛小巴教育專線,提供點對點接駁服務,解決跨校區通勤不便難題;已開放大興機場接駁測試,後續可為市民機場出行提供新選擇。

在便民服務方面,累計服務超550萬人次,其中零售服務超120萬人次,無人配送服務超430萬人次,為市民日常消費帶來新體驗。15臺無人巡邏車在示範區60平方公里範圍內多個園區、地鐵站點、商業廣場等人口密集和重點場所,承擔巡邏防控、大型活動安保、宣傳警示、應急救援等任務。

小馬智行是北京較具代表性的自動駕駛企業。北京市為技術創新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為自動駕駛企業在技術研發、人才聚集、產品落地、稅收優惠政策適用等方面提供支援。

“公司在科技創新中得到了很多稅費優惠政策支援,包括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得稅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等,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局透過‘亦稅連亦企’服務機制,將稅惠政策精準送到我們企業身邊,切實幫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北京小馬易行科技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吳瑕介紹。

氫能助力北京科技創新發展

近年來,新能源備受關注。其中,氫氣是燃料電池的最主要原料之一,也是理想的清潔能源。我國氫氣產量開始逐年增長,氫能源應用整體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氫科技”)成立於2017年,是由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專業從事氫能產業技術創新與高精尖產品研發的科技型企業。2022年,國氫科技完成B輪股權融資,公司投後估值達130億元。

國氫科技聚焦產業化協同發展,圍繞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加快多點產業化佈局。在北京、寧波、武漢、長春、濟南、佛山、日本東京等國內外多個城市建設氫能高階裝備研發與製造一體化創新基地。

近年來,北京市在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在氫能領域,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式發展。透過政策引導、科技創新和產業協同,北京市氫能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包括氫能的生產、儲存、運輸、加註以及應用等多個環節。

“國氫科技將在未來繼續加大燃料電池和PEM制氫裝置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化水平,確保技術的先進性和競爭力;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推動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如加氫站等,為氫能車輛的普及和氫能應用的推廣提供有力支撐;積極參加各類展覽展示活動,加強行業交流和合作,推動氫能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助力北京市科技創新發展。”國氫科技關鍵材料事業部總經理周明正表示。

桑枝變廢為寶, “中國藥谷”引鳳來

“桑枝提取生物鹼,實現變廢為寶;提取渣開發功能性飼料。”北京五和博澳藥業企業發展部總監蔣玲敏介紹公司產品“桑枝總生物鹼片”。這是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近日走進大興區解碼新質生產力看到的場景。

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又名“中國藥谷”,園區形成了生物製藥、創新化藥、現代中藥、高階醫療器械四個主導板塊、數字醫療和大健康兩個拓展板塊。湧現出CAR-T、桑枝總生物鹼片、人工麝香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成果。

其中,北京五和博澳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北京市生物醫藥G20和中關村重大前沿原創高精尖企業。公司定位“現代天然藥物”和“高階創新制劑”, 聚焦代謝性疾病、 惡性腫瘤、 抗炎免疫等重大疾病的臨床治療需求,專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高技術壁壘的原創新藥。

五和博澳與中國醫科院藥物所合作研發的——“桑枝總生物鹼及其片劑”,是全球首個植物來源有效組分降血糖天然藥物,也是近10年來首個獲批的糖尿病中藥新藥,是糖尿病治療領域唯一的植物來源有效組分天然藥物。上市當年就進入國家醫保目錄,三次獲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支援。

北京市醫藥類國家級科研院所與高階人才雲集。稅務部門透過各種途徑,將稅收相關政策及申報熱點問題精準送達企業手中,幫助企業充分理解和運用各項優惠政策;電子稅務局的便捷線上使用,提高了公司的辦稅效率,大大節約了人員及時間成本。

“近年來的稅收優惠政策緩解了公司在資金籌集和使用上的壓力。例如國家實施的先進製造業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以來,公司先後四次享受增值稅留抵退稅共計1700餘萬元,有效地緩解了公司的資金壓力,推動公司的研發資金持續投入,進而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五和博澳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吳宏亮介紹。

安語凝皺起眉頭,疑惑地問道:“那這和我們的音樂學院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站在一旁的女兒沈悅微笑著解釋道:“當然有關係啦,媽媽。您看,現在時代發展得這麼快,無論是人還是物,如果不跟上潮流、與時俱進的話,就會被淘汰掉哦!咱們的音樂學院也是一樣呀,如果一直墨守成規,不去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怎麼能培養出優秀的音樂人才呢?”

此時此刻,校園廣播又開始播報新的新聞。

從一個產品,理解西方對中國產能的焦慮

以前,我知道中國的無人機產業很強,但這幾天的一件事,再次顛覆了我的認知。

最近,寧波外貿圈的朋友,在討論幾個不尋常的無人機訂單。買家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國,比如中亞的「某斯坦」,往年這些國家沒有詢價記錄,因為市場太小,根本不需要直接從廠家進貨。但這一次,他們的訂單,數量都是5萬個起。(PS:這些都是100%民用小型無人機,不在管制範圍內。)

這些無人機,外形粗糙,功能簡單,但要求長航程、高載荷、低價格、大批次、交貨快,什麼場景能用到這種規格數量的無人機?明眼人一看,就心知肚明。

最讓我意外的就是報價,低到超出我的常識,萬萬沒有想到,中國的無人機產業,已經卷到這種地步了。

業內的朋友告訴我,中國無人機質優價廉,背後有三個優勢,其它國家很難超越。

—— 材料 ——

現在的廉價無人機,居然已經用上了碳纖維。減輕了重量,增加了航程,提高了載荷。

我記得,一二十年前,碳纖維是一種非常高階的材料,我在大學的時候,省吃儉用好幾個月,才摳出600人民幣買了一個碳纖維網球拍。

上世紀,日美兩國率先研製出韌性頂尖的碳纖維,由於其“製造難度堪比晶片”,日美長期對我國實行產品、裝置和技術的「三重封鎖」。當時,他們在拿下全球碳纖維市場近80%份額的同時,還一度將其炒至240萬\/噸,單價堪比黃金,碳纖維也由此得名“黑金”。

▲碳纖維材料

但中國碳纖維產業進步神速,2019年我國碳纖維的國產率只有10%,而截至2022年,短短三年時間,國產化比率已飆升至58.1%。碳纖維產能世界佔比已經達到43%,接近全球產量的半壁江山。事實證明,進口產品正在被慢慢淘汰,此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句「任何低估中國的行為,都是在犯錯」並非虛言。

如今,碳纖維已經被中國的企業幹到白菜價。再舉個例子,我一個朋友喜歡釣魚,2003年買一根碳纖維魚竿要1800,現在100塊錢的魚竿都是碳纖維。

把碳纖維用到小型廉價無人機上,放眼全世界,也就中國獨此一家。

—— 電池 ——

無人機關鍵的核心成本之一,就是電池。要想飛得遠,必須電池大,越大價越高。

不久前,雷軍表示,汽車電池成本就超過10萬元,因此14.9萬的價格是不可行的。但到了2024年2月中旬,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一度電的拿貨價,已經只有360元了 ,也就是說一百度的電池,只要3.6萬。而這個報價還有進一步降低的趨勢。

據業內人士透露,為了保證市場地位,2024年伊始,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梳理產線資源,提出降低動力電池的價格,逐步進入0.3元\/Wh時代。2013年的時候,價格是1.75\/Wh,也就是說,經過中國企業的集體內卷,電池的價格,短短10年間,下跌了82%。

質優價廉的電池,也是我們無人機的核心競爭力。

—— 軟體 ——

我們無人機產業規模大,軟體人才就有鍛鍊的機會,在使用的過程中,根據市場的反饋,不斷完善軟體。

這也是一道關鍵的護城河,不是西方沒有軟體人才,而是他們的人才缺乏產業實戰,沒有實戰資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於是,在操作軟體這一塊,我們的護城河越挖越深。

在無人機領域,軟體的作用非常關鍵。舉個例子,無人機「自動目標跟蹤」,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功能。

對我們來說,應用場景通常是這樣:先把無人機起飛,接著就會自動跟著正在漫步的一家人,它會選取最合理的角度,拍攝一段影片,然後AI自動剪輯,成為一段美好的回憶。

換一個場景,就可能是,在東歐平原的某個地方,一個絕望的男人,正竭盡全力地奔跑。幾公里外的一個無人機操作員,在螢幕上畫了一個框,他就被鎖定。

此時,這個男人,完全是插翅難飛,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猶如孫悟空逃不出如來的手心。無論他怎麼急停加速,減速變向,在無人機眼裡,就是一個冷冰冰的「標的」。

最後,他精疲力盡,癱在地上,絕望的看著無人機,那一刻,想起家裡溫柔的妻子,淘氣的孩子,還有年邁的父母……這時候,只要操作者輕輕一點,無人機就可以加速撞上目標。

在男人和無人機接觸的那一瞬間,他發出最後的絕望嘶吼,然後,與這個世界告別。來人間走一遭,沒想到會是這種下場。而讓他離開這個世界的,居然就是一個造價不過幾百人民幣的無人機。

—— 國外無人機產業現狀 ——

中國之外,唯一能打的無人機生產國,就是美國。大疆最強的競爭對手,就是美國的GoPro,曾經推出一款無人機叫Karma ,本以為能戰勝大疆,結果成了壓死GoPro的最後一根稻草。

現在想起來,取什麼名字不好,偏偏取名為Karma,這就是梵文「業」的意思,也就是我們民間所謂造孽的「孽」,如此晦氣的名字,焉能不敗?

因為寫這篇文章,我查了很多資料,如果不是海外媒體報道,真的很難相信自已的眼睛。在「小型無人機」這一塊,連美國都如此拉垮。

美國海軍陸戰隊訂購的127架 Rogue 1 無人機,平均每架售價 9.4萬美元。Rogue 1™ 是一款垂直起降 (VTOL) 小型無人機,續航時間為30分鐘,搭載熱成像儀,可以在夜間使用。

一個業內朋友對我說,這樣的配置,在中國只要5%的價格(5000美元),功能比老美的Rogue 1 更強,而且量大管飽,交貨速度快,無限量敞開供應。

另外,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訊息,美國初創公司的大多數小型無人機在實戰中表現不佳,這些公司原本希望透過實戰測試,來增加銷量,結果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美國初創公司生產的無人機,故障頻發且價格昂貴,促使烏克蘭轉向中國的替代品。這對五角大樓來說也是個殘酷的現實——如此強大的美國,居然搞不定一個小小的無人機!

—— 時代的鉅變 ——

掐指一算,如今的世界,具備完整無人機產業鏈的國家,居然只有一個!這就意味著,低成本,高效能,大規模供應某種「戰場剛需裝備」的能力,被某一國壟斷。這是人類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

在冷兵器時代,108條好漢,操起木棍、鋤頭、刀叉劍戟,就可以佔山為王,與朝廷展開對峙。即便在熱兵器時代,能提供軍火的國家依然很多,歐洲、美國、日本,都能製造,最多也就質量高低之分,而不存在代際差別。

現在,常規戰爭已經被小小的無人機徹底顛覆。弱勢的一方,命運完全掌握在別人的手裡,任人宰割。大國之間維持這煤氣罐的恐怖平衡,常規戰,要麼是大國打小國,要麼小國之間互毆。說到底,常規戰完全被極少數國家控制,甚至被某一個國家壟斷。

俄烏衝突,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交媒體直播的無人機戰爭。x上有不少賬號,專門釋出無人機作戰的影片,在廉價的無人機面前,一個個男人,轟然倒下。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在不同代際工業產能面前,人類的肉體,顯得那麼無助。

撇開人情冷暖不說,就算從經濟上分析,這也是不成比例的對抗。

關注俄烏前線的朋友,應該注意到,大規模的坦克大戰,已經消失很久了,原因就是無人機防不勝防。

我查了世界主流坦克的價格:

俄羅斯T-90M 450萬美元

英國挑戰者 500萬美元

韓國K2黑豹 850萬美元

法國勒克萊爾 930萬美元

美國 艾布拉姆斯 1900萬美元

德國豹2A8 3000萬美元

相比之下,5萬架無人機的價格,也就幾百萬美元而已,這是財務上完全不對稱的較量。

無人機群可以360度無死角攻擊坦克的軟肋,只要在合適的角度和時機發起攻擊,一架幾百人民幣的無人機就可以摧毀一架幾百萬美元的坦克,退一步講,就算1000架無人機換一輛坦克,也是很划算的。在這種形勢下,曾經的鋼鐵洪流,面對無人機群,簡直就是羊入虎口,有去無回。

—— 寫在最後 ——

這個世界已經完全顛覆了,決定歐洲常規戰勝敗的神秘力量,居然就來自遙遠東方的工廠。

中國產能的可怕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價格低:用低至西方10%的成本,提供相同質量的產品。

效能好:軟體和配件的迭代速度都更快,產品的效能也更加穩定。

產業鏈齊全:中國的產能不是強在某個產品,而是體現在工業體系的完整。很多產品有強大的外溢效應,比如說,因電動車而發展的動力電池,也為無人機的發展提供支援。業內的朋友告訴我,中國是唯一能提供完整無人機產業鏈的國家。相比之下,美國的無人機產業,必須得到韓日臺灣省的支援,但在危機時刻,這些工業鏈的銜接就會成為很大的問題。

供應量巨大:我們的工業能力只能用可怕來形容,以無人機為例,碳纖維殼子+4個電機+控制板+遙控器+電池,大規模生產的話,成本能做到小几百元一個,1年生產1億個也就小几百億產值,僅相當於寧波2%的工業年產值,而且沒有任何資源瓶頸。500克一個,總重量才5萬噸,也就幾千個集裝箱,不到寧波港1天的吞吐量而已。

寫到這裡,咱就可以理解西方對中國產能的焦慮,其實背後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理由,那就是,如果將來某一天發生衝突,產能轉化為戰力,後果將是什麼?試想一下:面對黑壓壓一片的無人機群,甚至不需人力操作,每一百架編組,AI自動識別,自主發起一波又一波的攻擊……「常規陣地戰」還有懸念嗎?

小型無人機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其他產品的產能也釋放出來呢?後果將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