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章 皇帝觀閱兵

趁此閒暇時間,鐵牛想給您說說陣法。

提起古代戰爭,很多人可能想起的是電視劇裡各種戰爭場景。但是恕我直言,這些影視劇展現的戰爭根本不叫戰爭,而是叫打群架。實際上,中國古代將士指揮作戰,並不是散兵遊勇式的群毆,而是非常講究戰場上統一的指揮和協同作戰。由此產生一個大家很熟悉的名詞——陣法!

所謂“陣”,就是古代軍隊在投入戰鬥時,根據地形條件、敵我實力等具體情況而佈置的戰鬥隊形,從基礎的一兵、一伍、一列開始,一直到全軍,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縱橫”。簡單來說,陣就是各種戰鬥隊形的排列組合。而把這種戰鬥隊形排列組合畫在圖上,就是陣圖。

中國古代素有運用陣法作戰的傳統,上古傳說中黃帝就發明了陣法。當然大發明家黃帝的事多是些神話故事,大家聽聽就得了,千萬別當真。中國陣法首次見於文獻記載是在春秋時期。《左傳·桓公五年》記載,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鄭莊公在鄭國軍隊中採用了一種新的進攻型陣法——魚麗陣。魚麗陣的出現,就拉開了陣法在中國古代軍事戰爭中登臺亮相的序幕。在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中,已經出現了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等八種陣型。後來諸葛亮就是在孫臏八陣基礎上創造了鼎鼎大名的八陣圖。可惜古代沒有版權意識,不然的話,諸葛亮也是要向孫臏買版權的,孫臏才是原創。

此後歷朝歷代的名將們非常注重陣法,據《唐李問對》記載,大唐軍神李靖對唐太宗直接說道:“臣嘗教士,分為三等。必先結伍法,伍法即成,授之軍校,此一等也。軍校之法,以一為十,以十為百,此一等也。授之裨將,裨將乃總諸校之隊聚為陳圖,此一等也。”由此可見,熟練的掌握陣法成為一個將領的基本素質之一。

到了宋朝,陣圖更是成為宋朝軍迷神器,但也就是從宋朝開始,陣圖成為了武將們的鐐銬,陣圖被妖魔化了。因為宋朝武將統兵作戰,基本都是帶著皇帝給的陣圖,佈陣作戰,宋朝武將從走上戰場的那刻起,就是在戴著鐐銬跳舞,從一開始,他們的指揮權就大受影響,而剝奪他們指揮權的正是皇宮裡的大宋皇帝。說起來,宋朝皇帝坐在宮中,指揮前線將領作戰素有傳統。

首開此風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這哥們武將出身,不過他軍事生涯其實並不長,獨當一面,領軍作戰的機會其實少得可憐。可能趙匡胤覺得不過癮,這沒體現自己卓越的指揮才能,於是他當上皇帝后,同時兼任起了大宋王朝總參謀長,最喜歡給前線將領出出主意。

建隆四年(963年)正月,趙匡胤命慕容延釗和李處耘領軍收復荊湖。李處耘出發前,趙匡胤就“以成算授之”,這是趙匡胤首次以參謀長身份,開始在宮中指揮前線將領作戰。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趙匡胤派遣兩路大軍發動滅蜀之戰,戰前他把東路大軍主帥劉光義拉到一幅地圖面前,為大軍制定作戰計劃。劉光義充分領會了趙匡胤的精神,一絲不苟的按趙匡胤計劃來作戰,果然輕鬆取得大勝。此後趙匡胤屢屢為前線大將,“以成算授之”、“授以方略”。

當然有像劉光義這樣認真執行趙匡胤作戰計劃的,也有擅自做主,違背趙大參謀長指示的。比如,開寶三年(970年)六萬契丹鐵騎又來定州打草谷,當時趙匡胤命田欽祚率兵北上御遼,並習慣性的授予作戰方針。但田欽祚違背了趙匡胤的指示,最後打了一場教科書般的突圍戰,留下“三千打六萬”的神話。而趙匡胤也沒對田欽祚戰前違命之舉有任何處罰措施。

事實上,趙匡胤指揮才能還不錯,幾次遙控指揮,事後都證明了他的正確性;而且趙匡胤也深諳“將能而君不御者勝”的道理,他不僅不束縛前線將領的自主性,有的時候還幫大將樹立權威。比如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攻滅南唐時,對主帥曹彬說:“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略生民,務廣威信,使自歸順,不須急擊也。”,而且還給了曹彬尚方寶劍——“副將以下,不用命者斬之。”,給了曹彬很大的自由和權力。

因此,趙匡胤這個參謀長並沒有削弱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手下將領都有亮眼的發揮。趙匡胤死後繼位的宋太宗是個“不知兵”的讀書人,但他自我感覺良好,總覺得自己是個不世出的英明神武的統帥。偏偏他既沒繼承哥哥的心胸氣魄,也沒繼承哥哥的指揮才能,卻繼承了哥哥的參謀長本性。更要命的是,宋太宗對武將猜忌之心非常重,他曾公開宣稱:“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外患不可怕,可怕的是武將,武將要造反,那就麻煩大了。瞧瞧這話,這是人話嗎?當然宋太宗對武將的猜忌之心不是沒有來由的,宋太宗本身就是在爭議中繼位,“斧聲燭影”的傳聞成為他一輩子的心魔。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八月,宋太宗因為北伐幽州失敗,軍中諸將陰謀擁立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為帝。雖然這事沒成功,卻讓宋太宗心有餘悸,更加重了宋太宗對武將的猜忌之心。因此宋太宗說:“朕選擢將校,先取其循謹而能御下者,勇武次之”。宋太宗坦言,自己選用武將的要求,第一個是聽話,第二個是聽話,第三個還是聽話,接下來才是勇武。事實上,宋朝晉升武將確實遵循了宋太宗的這一原則,只有老實聽話的武將才更有可能升官,有勇有謀,戰績出色卻不聽指揮的反而很難升官。

怎麼才能讓前線武將在作戰中老實聽話?陣圖無疑就是最佳工具。當年十月,宋太宗就“以陣圖授諸將”,這是史書第一次記載宋朝皇帝以陣圖遙控指揮前線大將。雍熙四年(987年)五月,宋太宗集合大宋王朝的天才,和他一起御製了《平戎萬全陣圖》。

宋太宗馬上召見潘美、田重進、崔翰等大將,向諸將講解自己大作的要旨。從此宋朝正式確定了“圖陣形,規廟勝,盡授紀律,遙制便宜,主帥遵行”的祖宗家法,此後歷代皇帝都執行了宋太祖、宋太宗的“優良”作風,形成“將從中御”的國策。慢著?宋朝皇帝不懂軍事?不懂陣圖?不要緊,大宋人才眾多,不是還有文官嘛,朝廷養著他們幹嘛使的?宋朝文官們會制定好各種各樣的陣圖,呈給官家,最後準確無誤的送到大將軍中。於是,宋朝武將的噩夢開始了,以後他們打仗就得按官家頒佈的陣圖來。大宋不是沒有人沒看出其中的弊端,早在宋太宗時期,就有人建議宋太宗別玩這套。端拱二年(989年),知制誥田錫就對宋太宗說:“既得將帥,請委任責成,不必降以陣圖,不需授之方略,自然因機設變,觀釁制宜,無不功成,無不破敵矣!”但宋太宗不聽,依然堅持己見。

不但宋太宗不聽,宋真宗繼位後,也頻繁賜給武將陣圖,而且宋真宗玩圖越玩越厲害,僅鹹平年間就送出幾十副陣圖。後來,陣圖之風在宋朝大行其道,知兵或是不知兵的人都喜歡畫陣圖,皇帝畫,大將也畫,畫出了新高度,畫出了個陣圖文化。

宋朝皇帝賜下的陣圖靠譜嗎?其實並不靠譜。以宋太宗得意大作《平戎萬全陣圖》為例,該圖所需14萬士兵,分前鋒、殿後、中軍、左翼、右翼五個大陣。中軍以11萬步兵和戰車組成,其餘四陣以騎兵為主,軍陣寬度達20裡,看似面面俱到,氣勢恢宏。實際上漏洞百出,該圖最大的問題就是機動性極差,快速靈活的騎兵數量過少,面對“步騎車帳不從阡陌,東西一概而行”的遼國機動性極強的大軍,不僅不利於進攻,防守也十分被動,是閉門造車、紙上談兵。而且陣圖這玩意怎麼說呢,再好的陣圖也適應不了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真正按陣圖作戰,只能是送人頭。這就極大的束縛了宋朝武將才能發揮空間,宋軍將領整體素質急劇下降,在戰場表現也不如人意,於是就有了北宋無將一說。一張陣圖,背後卻飽含了宋朝武將的無奈,揭露了北宋無將的真相。

就此打住,以後有機會再說。因為,梁太尉派遣侍衛出城命叫我速回議事。我即刻隨太尉侍衛返回殿前司。梁太尉屏退左右,低聲道:“皇上接皇城司密報,我殿前司正在練兵,擬於近日比武閱兵。欲觀摩閱兵式,望李帥提前做好萬全之策。”

我笑道:“殿帥,這也無妨。侍衛由大內禁軍統領負責,練兵由我等三人負責,著殿前司殿前司倉案負責組織匠人搭建觀禮臺,架高校場圍牆,務求堅固隱秘,確保陛下萬全。”

梁太尉笑道:“李帥思慮周詳。真乃我之福將也!”

於是,比武觀禮皆按皇帝觀摩規格籌備。靜待月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