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初,李志庚在分析日本的經濟管理體制後提出,中國必須走市場經濟之路,私營企業是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1990年,為給內地大批來深海學習取經的幹部演示一個完整的“深海”,李志庚出版了《深海經濟發展回顧與前瞻》,對深海的十年改革作了全景式的經濟學描述。
李志庚還與人合著《計劃與市場的思考和借鑑》,評述了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德、法、美等國家的經濟體制和興衰經驗,這部書當時獲評為“國內最簡明,最實際,最全面地介紹海外經濟改革經驗的好書”,推薦給許多省市幹部閱讀。
於是李志庚在1992年底升任計劃局副局長,也就是用這八年時間,李志庚從深海市計劃局科員到局長的華麗轉身,一度成為深海市最年輕的局級幹部之一。
客觀的說,李志庚能成為深海最年輕的局級幹部,是憑著“自己”的努力幹出來的。
在1992年底,深海市市委決定派他到龍港區擔任常務副區長,滿足了李志庚想下基層工作的願望。
市委領導之所以派李志庚到龍港區任職,這和他是從興安縣走出來的客家人身份有密切的關係。
深海市龍港區是深海一個特殊的區,它位於深海市東北部,龍港客家人在深圳墾殖三百年,是清初形成的新客家地區的代表,客家人佔戶籍人口的90%,客家文化是“龍港的根”,與廣府文化、福佬文化乃至海外僑胞帶來的西洋文化等在龍港大地上並存、融合、繁榮,留下大量具有一方特色的歷史建築、舊址遺蹟和文化習俗。
李志庚到龍崗任職後,因為是客家出身,客家話溝通便利,客家情血脈相通,所以他在龍港可謂如魚得水。深海龍港成了李志庚的風水寶地,他在那裡發揮得極好,在龍港工作的10年成了李志庚仕途上躍遷的一塊重要基石。
龍港也是深海當時最窮的區,當時深海市24個貧困村,龍港就佔了22個。
李志庚到龍港後被稱為“帶給龍港一陣清風”:講話不用講稿,在星期天一個村一個村地轉,只到村幹部家裡吃飯拒不上酒館。
僅僅8個月,龍港區民主選舉區長,李志庚成為龍崗第一任真正的民選區長,這在當時視為“深海巨大的改革成果”。兩年後,李志庚升任龍港區委書記。
李志庚主政龍港後,龍港的經濟增速明顯。以龍港區2002年國民經濟總量為例,當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52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6%。
與此同時,李志庚貪腐的種子也是從龍港埋下了。李志庚在深海工作的幾年裡,深海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速發展著,在大搞經濟建設的同時,各種基建專案,各種房地產開發蓬勃發展。
作為主政龍港區的一把手,各種區域發展經費,各種優惠政策等好處給誰或不給誰,大部分都由李志庚說了算,而拿到好處的人也都是極會做人的,不會忘記領導那份感謝費。
也就是在那個時間段,在李志庚開始自己能一錘定音的時候,他興安縣老家的親人逐漸聚合到他身邊來發財。
在興安縣老家的小山村裡,村委會正對面的小洋樓就是他兄長的家,在村委會側面的文化廣場上,更是寫著“李志庚題”等字樣;村委會附近的衛生所,也有同樣的字,就連村裡面的學校,都和李志庚有著不小關係。
這些可不是李志庚出錢援建家鄉的,而是那些商人老闆,為了討李志庚開心,專門為他家鄉做的針對性建設,尤其是在各種建築上面,請他題字的這個行為,更是讓李志庚十分開心。
對待自己的家鄉都能如此在意,可以想象出他對待自己的家人能有多放縱。
李志庚因為在深海龍港政績上有出色表現,2002年4月被調到南粵省清鳳市任市長。
清鳳市,由於其地影象一隻鳳凰,又稱“鳳城”。位於南粵省的中北部,是南粵省陸地面積最大的一個地級市,總面積有1.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總面積的10.6%,和同省的城市相比,是省會廣南市的2.6倍;和東冠市相比,相當於8個東冠的面積;和“小漁村”深海相比就更誇張了,有9個深海那麼大。
清鳳市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清鳳市農業生產總體良好,工業發展尤為突出,是南粵省主要礦產市之一;清鳳市旅遊資源豐富,是南粵省旅遊資源大市之一,素有“中國溫泉之鄉”“中國龍舟之鄉”“中國漂流之鄉”等美譽。
清鳳市是個好地方,不過李志庚在這裡僅僅待了2年。在清鳳,李志庚待的時間短,但是,他卻給清鳳官場帶來了“貪腐”和“暴力拆遷”的樣板。他在深海初嚐了貪腐的甜頭,在清鳳一樣繼續伸出黑手,兩年時間清鳳的暴力拆遷事件層出不窮,他這個市長也從不法開發商那裡收受了鉅額好處費。
短短2年時間,僅僅只是一個過渡,李志庚就能“傳幫帶”,帶壞清鳳市的官場,足見其流毒之威力大。
不過,雖然時間短,但是李志庚卻收穫了一個“忠誠的錢包”——楊錦隆——南粵錦隆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楊錦隆,他的利益最大輸入者。
李志庚幫楊錦隆獲取土地和提供其運作資本市場的便利,楊錦隆則為他送上金錢,為他及他家族的財富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