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規、解潛等人到了兩天之後,汪若海和郢州知州席益到來。
至此,附近州軍,除了相對較遠的信陽軍餘歡之外,主官都到了襄陽,迎接張浚。
張浚一行近兩萬人,從鄂州出發,沿漢水北上。
因是逆流,船舶又多,速度並不快。
這一日眾人用過了早餐,閒來無事,幾個知州一起在襄陽城中閒逛。
陳與義和邵凌帶了數十衛士一路跟隨,防止意外。
自從麥子豐收,賣了好價錢,襄陽的動亂才少下來。
前幾個月,不時就有治下的豪強大戶帶人作亂,或上山,或下水,鬧出了無數的事情。
不過他們的規模都不大,很快就被平定。
看著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解潛道:“襄陽地處要道,南船北馬,都在這裡齊聚,是難得的繁華之地。
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周圍州軍,再沒一個地方有這麼繁華.”
陳規道:“自王觀察到襄陽,減免賦稅,不興大役,百姓著實得了好處。
百姓日子好過,商賈才能興旺。
難怪王觀察不從農民的手中收錢,城中工商業大興,才有這底氣.”
一邊說著,幾個人都羨慕不已。
這個時候,對各州來說,最難的是養兵。
養兵就要錢,搜刮的錢太多難免影響百姓生計。
周圍州軍,無不在為此事煩惱。
其實僅是收工商稅,王宵獵怎麼養得起數萬大軍?來錢最主要的方法,還是官營工商業。
再加上軍隊不是靠募兵,養軍費用大大降低。
當然,軍費這樣降低是有條件的,實際上是由地方分擔了一部分。
走不多遠,見前邊一處建築前人群稠密,格外熱鬧。
陳規問陳與義道:“那是什麼地方?”
陳與義拱手:“那裡是城中新建的供銷社商場。
因為貨物齊全,價格便宜,生意才格外紅火.”
“在德安府的時候,就聽說襄陽這裡有個供銷社。
百姓手中的餘糧就是供銷社在收,價錢比糧商高得多,百姓才得了好處。
沒想到他們還開了商場。
走,過去看看.”
閒來無事,幾個人信步到了商場外。
見是一處兩層的建築物,上面寫了“供銷社商場”五個字。
好大的門,無數百姓進進出出,好似鄉下的集市一般。
幾個人進了商場。
一進門,就是一處巨大的菜市場。
櫃檯圍成一圈,上面擺了各種水果。
蔬菜,售貨員在裡面賣貨物。
此時八月天氣,正是豐收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水果應有盡有。
諸如菱角、嫩藕、茄子等等,擺得滿滿登登。
周圍圍著百姓,挑選著各種各樣的蔬菜。
陳規道:“這樣賣菜,必有大的菜園。
去非,供銷社還種菜麼?”
陳與義道:“供銷社倒不種菜。
不過襄陽府有專門的菜園,諸般蔬菜都有。
種的蔬菜除了拿到這裡來賣,還供應城中幾個官營酒樓。
這菜園一是賺錢,再一個培育蔬菜新種,造福百姓.”
幾個人一起點頭。
種菜賺錢,官府辦個菜園不稀奇。
但進行蔬菜研究,培育優良品種,就足見用心了。
這是王宵獵辦的官營工商業的特點,除了賺錢,還做研究之用。
走過賣蔬菜水果的,就到了賣乾貨、調料的地方。
此時已經到了盡頭,不過攤子一直延伸到了外面去。
接著是賣肉,後邊是賣魚,賣雞、鴨、鵝、鴿子,應有盡有。
在這片空地上,還有賣活牛的,賣活驢馬的,賣活豬養的,旁邊甚至還有賣飼料的。
解潛看了苦笑道:“城裡人家,怎麼會買這種東西?”
陳與義道:“說的是。
城外的百姓,要買這些只能進城來。
城外邊,只有集市上有賣。
每到集市供銷社也會去,那裡生意也是格外的好.”
席益點了點頭:“辦這樣一處商場倒是不錯。
貨物集中到一起,買什麼百姓都來.”
陳與義笑道:“供銷社的作用主要倒不是辦商場,而是能互通有無。
只要在這幾州之內,凡是有用的貨物供銷社都會去收購,而會賣往各地。
如此供銷社賺了錢,百姓賣貨得了利,買貨的人得到方便,眾人皆滿意。
現在還是剛剛開始,貨物不是非常齊全.”
眾人聽了眼前一亮,明白陳與義的意思。
天下不管是哪個地方,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特產的。
僅靠商人販賣,百姓其實得利不多。
不只是商人壓低價錢,他們運輸、售賣的損耗也高。
供銷社的網路足夠大,賣的渠道足夠廣,本錢也充足,可以收各地產的特產,運到城中販賣。
這樣就溝通了買和賣,形成一個商業網路。
這是供銷社的本意,一供一銷,串聯起一個商業網路,城中的商場其實並不重要。
其實王宵獵正在籌劃單獨設商場,與供銷社這種鄉下集市的模式區分開來。
與後世做比較,供銷社雖然也有商場,但其規模不大,多設在縣城鄉鎮。
城市的商場是百貨商場,後來是超市,往往是一城地標。
相對商場來說,供銷社對農村的作用更加重大,商場則偏重城市。
幾個知州一看,就知道這是個賺錢的方法。
可自己只管一州,這生意卻要求範圍越大越好,最好天南海北,哪裡的貨物都有。
只能感到可惜。
到了二樓,就不像一樓那樣嘈雜。
靠近樓梯口是書店,擺著各種書籍。
這是文人的本行,幾個人都湊上去看。
最多的自然是儒家經典,還有《唐詩》、《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唐朝的志怪小說,各種雜史。
最後竟然還有此時的話本。
市面上常見的說話人說的故事有五六種,當然最多的還是說三分故事。
陳規拿起一本翻開看。
見裡面語言俚俗,故事粗糙,不由皺起眉頭,對陳與義道:“去非,這些書是哪裡來的?賣給百姓,不是要教壞了人?”
陳與義道:“這是觀察特意招人來寫的。
觀察說,我們這幾州與其他地方不同,廣設學校教人讀書識字。
不是所有識字的人都喜歡經典,有人就是喜歡讀故事,所以特意找人編了這些故事書。
說是人識了字之後長時間不讀書,很容易忘掉。
這些書不是教人,就是讓人看故事而已.”
放下書,陳規搖了搖頭,沒有說話。
看樣子甚是不滿意。
統治者常說,官員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教化子民。
所謂的文化,也是以文化之。
識字的人,當然要讀經典才對。
不然,識字有什麼用?王宵獵到底不是科舉出身,不知道這些厲害。
再向裡走,就是各種文房用品。
再後邊,就是各地的特產了。
比如汝州瓷器,虢州澄泥硯、襄陽本地的漆器、唐州的栗子、內鄉的蘑菇和木耳,諸般種種,琳琅滿目。
席益道:“這些東西俱是各地名品,時常耳聞。
但集中到一處售賣,實屬不易.”
陳與義道:“供銷社新開,現在收集的各地特產商不完全。
等過上一二年,必然改觀。
觀察有意讓供銷社收集各地的土特產,行銷於天下.”
陳規讚道:“如果真能做到,真是前無古人的事!”
後世的供銷社雖然並不總是全國一體,但基本做到了這一點。
當然,後來隨著社會發展,這一作用不必再由供銷社承擔了,是另一回事。
在工業不發達的年代,供銷社對於社會的作用是絕不可小視的,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發展。
再走幾步,見是一個賣各種鐵製品的櫃檯。
幾個人湊上前,見一個櫃檯前面寫了“軸承”二字,上面擺了各種各樣的軸承,不由仔細觀看。
軸承當然大家都認識。
從古老的馬車開始,便就少不了軸承。
到了宋朝,種類更加繁多。
特別是開封府當年有幾種水磨,規模巨大,就用到了不少的軸承。
此時的軸承,有木製的,有青銅製的,當然也有鋼鐵的。
不過不管是青銅的還是鋼鐵的,多是鑄造而成,比較粗糙。
這裡的軸承則不同,幾乎全部由鋼鐵製成。
各種規格,大小皆有,而且看起來都極為精緻。
擺在櫃檯上面,看起各竟然極是光亮,一絲鏽都沒有。
陳規指著軸承,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東西?此物雖然有用,卻沒有必要擺在這裡.”
陳與義道:“觀察特設了一個軸承社,專門研究軸承。
經過半年多努力,他們製出了一些,特意在這裡售賣。
有心思精巧之人,可以憑此製做許多機械.”
解潛道:“看此物的樣子,必然價錢不菲。
哪個人願意在這上面花錢.”
陳與義道:“此事我也想不明白。
不過觀察說有用,下面的人自然不敢小視.”
在機械工業中,軸承的作用不可小視。
一般來說,機械分為動力部分、傳動部分、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
在這幾部分中,凡是轉動的地方几乎都離不開軸承。
軸承工業發展起來,能極大推動機械工業的發展。
哪怕沒有蒸汽動力、電動力,僅僅靠水力、人力、畜力,也可以發展出大量機械來。
機械可以極大解放人力,提高工作效率,怎麼重視都不過分。
而作為機械發展的基礎工業,如果能夠推廣軸承,將大大推動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