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7章 豐收

鄧州治穰縣。

地方平曠,土地肥沃,人口眾多。

由於以前的溝渠大多荒廢,種水稻不多,大多數土地種的都是小麥。

五月初的時候,小麥成熟,田裡一片金黃的麥浪。

王宵獵與汪若海一起,帶著州里縣裡一眾官員,與百姓一起出了北門,看今年割麥。

到了選好的地邊,早有父老上來,向王宵獵等官員敬酒。

飲了酒,焚了香,王宵獵讀了早寫好的禱文。

而後汪若海上前,也不用底稿,口占一篇,謝上天去年風調雨順,百姓喜獲豐收。

百姓一片歡呼。

兩個老者上前,一人捧一把鐮刀,對王宵獵和汪若海道:“請官人割麥!”

王宵獵接了鐮刀,與汪若海一起下田,每人割了一把麥子。

早有一邊的吏人接住,拿過去放在擺好的香案上。

官吏與百姓一起禱告。

王宵獵放下鐮刀,看有一個老者安置了田漏。

一排青壯一起下田,高聲唱諾。

隨著一聲令下,眾人揮起鐮刀,一片一片的麥子在他們身旁倒下。

牛皋上前,低聲對王宵獵道:“制置,諸事已畢,我們要不要立即回城?”

王宵獵道:“不急,我們在這裡看一看。

自去年回汝州,這是第一次喜獲豐收,不比尋常。

百姓們歡喜異常,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有了今年的麥子,許多難關就能過去了.”

牛皋稱諾。

靜靜地站立一旁。

看著田裡的麥子,王宵獵心裡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人人都說今年的收成好,非往年可比。

穰縣的麥子據說一畝可產兩石,甚至更高,遠不是平常說的畝收一石。

一畝三鬥稅糧,還能夠剩下一石七鬥。

哪怕是租了田來種,交了稅糧,再與主戶平分,平常客戶一畝地也可以收糧八斗多。

一戶按二十畝地來算,一家也有近二十石到三十多石麥子。

可在王宵獵的眼睛裡,實在有些彆扭。

前世也看到過地裡的麥子,與眼前的完全不同。

前世地裡的麥子什麼樣子?密密麻麻,麥穗很大,一鐮刀下去很可能割不動。

可現在的地裡,麥子稀稀拉拉,麥穗看起來很小。

一把握住得再多,一鐮刀也輕鬆割斷。

對於一個壯漢,割麥子並不是十分重的活。

如果在前世,麥子長成這樣,主家必然傷心欲絕,很可能就不要了。

這種麥子收回家去,產的麥粒可能不如收的成本高。

可在這個時代,這就是豐收了。

一畝兩石,也不過是兩百多斤而已。

王宵獵前世動輒過千斤,兩者差距有多大?畝產過千斤,一個家庭有五六畝麥子,收穫就非常吃力。

可在這個年代,一個家庭正常就要十多畝,甚至二三十畝。

不是這個時代的人能幹,而是這個時代的產量太低了。

前世中國化肥產量不高的時候,有個元帥自己種了麥子做實驗田。

精耕細作,使用農家肥,一畝小麥產量也不過七百斤。

沒有化肥,水、肥、種保證齊全,也就差不多如此了。

而在這個時候,一畝小麥極限產量也不會超過五百斤,大田能有三百多斤,就是罕見的豐收。

沒有多少時候,割麥的人就到了田地的中央。

指揮割麥的老者敲了一聲鼓,催促眾人。

宋朝農忙的時候經常結成社,農人們會集體勞動。

下地之前,田頭支起田漏。

按著時刻,大家應該一起來回,重新回到地頭。

這是借用軍事紀律,來指導農業生產。

並不像後世,一家一戶,各自在自己地裡勞作。

特別是川峽地區的百姓,種稻的時候使用耘鼓,幾十戶一起勞作。

那一帶地狹人稠,經常由一個頭領帶著,出川到地多的地方種稻。

站在地頭,看著忙碌的人們,王宵獵就像看到了這世間的希望。

從去年秋天回汝州,自己做了許多事情。

可一直沒有收穫,總讓人心裡七上八下。

從今天開始,地裡收糧食了,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如穰縣這般,一畝收二石,一縣就產糧一百餘萬石。

有了這糧食,軍隊就不怕餓肚子。

軍隊能夠穩定下來,整個社會也就能夠穩定下來了。

呼了一口氣,王宵獵舉目四望。

不遠處水塘的波紋映著光,旁邊有黃牛在悠閒地吃草,成群的鵝鴨在嬉戲,還有一群羊在玩鬧。

不遠處是桑林,正長得茂盛。

村子掩映在大樹中,一派安靜閒和的景象。

這是一片富饒的土地,這是一群勤勞的人們。

在這樣的地方,讓這樣的人們吃不飽飯,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惡。

不能守護這片土地的安寧,官府就是犯罪。

過了沒有多久,出發的割麥的人們重新回來,百姓一陣歡呼。

王宵獵沒有一直看下去。

一個時辰後,與汪若海等人一起,回到了城內。

到衙門坐定,吏人上了茶水來,幾人飲茶閒談。

王宵獵道:“看今日情形,今年是難得的豐收之年。

今日到田裡,我讓手下測了一下正在割麥的地塊產量,一畝約能收二石五斗多一些——”汪若海奇道:“麥子還沒有收回來,如何測產量?”

王宵獵道:“這有什麼難的?在地塊裡選三處,一步見方,把麥子割下來,取了麥粒稱重。

由此推算出一畝產量。

凡是種地,都可以如此做.”

汪若海點了點頭,心中思量王宵獵說的演算法。

大略能明白王宵獵的意思,但到底怎麼計算,卻又說不明白。

這個年代的讀書人,大多能算簡單算數,稍一複雜,就難說清了。

如清量田畝,如果不會平面幾何,就只能大致計算。

對於很多人,甚至連簡單計算都做不到。

北宋丈量田畝最得力的人是郭諮,也只是把田畝分塊,並沒有仔細計算。

清除了地方豪強的影響之後,王宵獵打算把田畝重新丈量一番。

自己推廣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兩項。

一是識字,再一個就是簡單的數學。

教上幾個月,自然有量田畝的人才。

王宵獵接著道:“當然,現在麥粒含水,曬上幾日,自然減少一點,不過不多。

我們就按畝產兩石麥算,穰縣六十萬畝田地,可產麥子一百二十萬石還多。

穰縣是南陽的第一縣,口十一萬餘,每個人有麥子十石還多。

如果再加上其餘糧食,一人就有糧十五石以上.”

聽了這話,汪若海被嚇了一跳:“這麼多?制置,這可不是小數目!”

“當然不是小數目。

若只算口糧,一年一個人四石也就夠了。

再是能吃,也不會超過五石。

也就是說僅穰縣一縣,就有餘糧過百萬石。

全部收上來,能養二十萬大軍了.”

汪若海腦子一時有些打結。

他當然知道今年是個豐收年,能收很多糧食。

但到底收多少,心裡其實是沒數的。

聽了王宵獵計算,才知道數目大的驚人。

王宵獵又道:“我們一畝收三鬥,稅糧總共該有十八萬石。

除稅糧之外,民間還應該有餘糧約八十萬石左右。

百姓吃飽了,要餘糧有什麼用處?官府能不能收上來,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汪若海道:“存糧防災。

縱然是有些餘糧,百姓也會存起來的.”

聽了這話王宵獵不由就笑:“通常說存三年糧,便可以防一年災荒。

鄧州百姓,哪怕是一年顆粒無收,也只需要五十萬石而已。

分成三年,一年不過存糧十六萬石多,還有許多餘糧.”

汪若海默默點了點頭。

自己做官多年,還沒有這麼仔細計算過。

聽王宵獵侃侃而談,一時不由有些震驚。

這樣做官,許多事情都一目瞭然。

王宵獵道:“所以說,今年可以從百姓手中收上來六十萬石糧食才對。

如果收不上來,就說明官府做事不行。

要想收糧,就要有錢。

鄧州一共五縣,其餘四縣較差,以兩縣當穰縣一縣算,收糧的錢就要一百餘萬貫才行。

這不是小數目.”

汪若海苦笑:“鄧州一州,哪裡來的一百餘萬貫錢?制置說笑了.”

王宵獵道:“這是我們需要的錢。

有這些錢,百姓們手中的糧食才能有用處,可以換成錢買他們需要的東西。

沒有這些錢,糧食只能在百姓手中,直至朽敗.”

汪若海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只能默默點了點頭。

說到這裡,王宵獵不由嘆了口氣:“太祖開國之時,鬥米只有一二十文錢。

到了現在,哪怕是在太平年月,鬥米也近百文。

到底是現在糧價貴了,還是錢價輕了,也沒個人說得清楚。

按常理來說,吃飽是人之根本,糧價變動不大才是。

糧價高了,還是錢價變得有些輕了。

到底應該怎麼做,提刑閒時也想一想辦法。

俗語說穀賤傷農,谷貴也傷農,農傷不得啊.”

汪若海只是默默點頭。

這樣的計算,自己以前從來沒有想過。

王宵獵提起來,突然覺得這裡面有大學問。

只是一時之間,難以說清楚。

對於王宵獵來說,這些計算不難。

但經濟問題,往往是計算清楚比較容易,但有了問題要怎麼解決是大難題。

一不注意,往往就會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