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1章 棉花

走出後門,才發現是一大片田野。

種的有水稻、小麥、粟米、黍子、黃豆等等,常見的作物這裡應有盡有。

農田的旁邊建有院子,院子裡養的有雞、鴨、鵝,一邊的草地裡還有牛羊在吃草。

看了一圈,汪若海問道:“制置,這裡又是什麼地方?”

王宵獵道:“這裡是專門種植糧食、養畜禽的地方。

選了適合這裡生長的各地糧種,分割槽種了,有專人看著。

比較各糧種優劣,從裡面優中選優,成功了再賣給百姓。

養的畜禽也是一樣的道理,選出良種來。

到時再賣給百姓。

這種事情官府不做,百姓做起來太慢了.”

汪若海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這是好事,不過在這亂世之中,總讓人覺得有些奇怪。

王宵獵卻知道,這件事情很重要。

在古代社會,良種選育是非常難的。

往往是經過長時間,多少代人努力,才會形成地方良種。

若是沒有特殊機會,想推廣到社會很難。

而進入工業社會,哪怕只是使用最傳統的辦法,只要持之以恆地做下去,幾年就能有大成果。

前世的時候,越到後面,人們就會發現吃的糧食、水果日新月異。

以前沒有吃過的異地水果,前所未聞的新品種,幾年時間,突然就到處都是了。

最初見到的時候,人們有很多猜測。

如水果玉米,有的人說是轉基因,其實只是不同品種。

如彩色的棉花,又有人說是轉基因,卻不知道棉花本來就是彩色的。

這些就是育種的成果,吃的東西變化迅速。

由國家出面,統一進行育種,並進行推廣,良種可以快速遍佈天下。

而種子的改良,對農作物有重要意義。

農業的進步,會推動社會快速進步。

閭勍指著旁邊的一塊田地道:“這裡種的是什麼?以前沒有見過.”

王宵獵道:“這是西域來的草棉。

聽說西域那裡用這種棉紡布,最是上品。

可在中原,沒有人知道用棉花紡布的方法,只是偶爾有人種植而已。

我看棉花此物,可以像糧食那樣種植,產量比麻高,聽說織物也比麻好,將來必大行於天下。

是以特意找了種子來,在這裡種了,慢慢研究.”

“原來是草棉——”閭勍點了點頭。

此時的棉花分兩種,南方種的一般是木棉,西域種的是草棉。

草棉也就是後世說的棉花,是草本植物,產在西域。

西域用棉花織布時間已經很久,不過紡織技術還不成熟,成本也高。

再加上從中唐之後西域與中原的交通斷絕,中原種的人不多。

王宵獵幾個月前見到了棉花的種子,欣喜不已。

他可知道,棉花的地位有多重要。

很大程度上正是棉花紡織業,推動了工業革命。

哪怕是在中國,明清時期的棉織紡業也異常重要。

特意取了種子,在新野開闢了一塊田地種植。

縱然織不成布,冬天用來做棉襖也是好的。

棉花的纖維比較短,對於習慣於蠶絲和麻等長纖維的紡織技術的中國而言,一時難以利用。

到宋朝的時候,棉花實際早已經傳入中原。

不過由於紡織技術不成熟,一時還沒有推廣開而已。

其中的關鍵,就是棉花織布,紡紗是重要的工序。

中國早就有紡紗機械,到了宋朝還進行了大量改良。

不過,以前紡的原料是長纖維,不能直接用來紡棉紗。

紡紗技術的不足,限制了棉花的推廣。

歷史上是一兩百年後,黃道婆改進了紡紗機械,推動了棉花在中國的迅速發展。

對王宵獵來說,只要有棉花,其它的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見汪若海和閭勍兩人對棉花並不怎麼感興趣,王宵獵有些失望。

顯然兩人不知道這種作物是怎樣影響了人類歷史,只道是王宵獵各種奇思妙想的一部分。

走了一會,汪若海看著田野,對王宵獵道:“制置這裡什麼都有,所圖不小.”

王宵獵笑了笑:“沒有辦法。

現在必須要養軍,而我又不想從農民的身上榨錢,就只能這樣什麼都做。

做的多了,賺錢也多,軍隊才吃穿不愁.”

閭勍道:“這幾年朝廷艱難,只能大家自己想辦法。

過上幾年,朝廷有錢了,自然會有軍餉發到各軍中,就不會如此了。

讓領軍的大將自己賺錢,成什麼體統!”

王宵獵看著遠方。

沉默一會,道:“就看朝廷能不能賺出錢來。

現在看來,朝廷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要他們發錢,只怕很難。

而且聖上登基以來,一心想著與金軍講和,也讓人看不清.”

這才是最致命的。

趙構登基以來,再沒有以前的銳氣。

只想著做皇帝,與金軍議和。

不是想著打敗金軍,而是想著讓金軍承認自己,南北分治。

幾年的時間,趙構不斷向金朝派通問使,只是金軍自恃軍力正強盛,不理趙構而已。

全國軍民都想著北伐恢復,皇帝卻不想打,成什麼樣子?結果歷史已經難出了答案,趙構寧願殺掉自己最能打仗的大將,也要跟金朝議和。

對於打仗的人,對他怎麼會有好印象?汪若海嘆了口氣。

這幾天他看得出來,王宵獵不是個老實的將領。

雖然沒有反叛朝廷,但對朝廷也沒有恭敬之情。

到新野這裡來看了之後,這種感覺更加強烈。

新野雖然小,卻讓王宵獵弄得五臟俱全。

這裡如果真地發展起來,王宵獵的那什麼這個社那個社成功,就能夠迅速擴張。

有錢有兵,那時王宵獵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重新回到院子裡,汪若海看著周圍忙碌的人群,一時之間有一種說不清的感覺。

現在皇帝趙構被叛軍所執,北邊金軍虎視眈眈,中原百姓流離失所,實力派如王宵獵,怎麼會沒有自己的想法?王宵獵領著兩人,到了廳裡坐下,命人泡了茶來。

請了茶,王宵獵道:“下午我們回新野城去,兩位先在這裡暫住幾日。

等到朝廷有了訊息,叛亂平定,你們再一起護送神御東去。

放寬心,不必過多煩惱.”

汪若海道:“應該煩惱的是季舍人才對。

我們兩人只是陪伴,何必操那麼多心?只是現在天下紛亂不已,金人不住南侵,作為大宋子民,如何能夠安心!”

閭勍道:“監院說的不錯,正是如此。

前兩年我駐守東西兩京,見多了百姓生離死別。

唉,身為軍人,不能保國泰安,說起來真是慚愧.”

王宵獵想說些什麼,最終沒有說出來。

作為民僚,許多人都在自責。

可作為皇帝,趙構卻只想著風花雪月,甚至把自己的親兵逼反。

這樣的世道,有什麼可說的?惟有練好兵,賺到足夠的錢,自己的辦量強大了,與金軍決一死戰。

這個朝廷,實在是靠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