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5章 新工藝

信陽軍東南為震雷山。

山不高大,林木茂密,風景清幽。

出了信陽軍城,走十幾裡,便就是連綿不絕的丘陵小山。

這一帶多雨水,終年水氣瀰漫,正是種茶的好地方。

王宵獵帶著張均,清晨出發,到了城南的茶場。

此時茶的種植官府管理得較嚴,一般不允許隨便種植、買賣。

而是由官府統一安排,到了季節,由官府收購。

銷售渠道掌握在官府的手裡,管理人員自然想方設法壓榨種植戶。

陸羽《茶經》載,淮南茶場光州第一,信陽軍第二。

不過到了宋朝,光州附近的茶場地位重要。

信陽軍雖然也種茶,想製成團茶賣給官府可不容易,大多製作散茶。

到了茶場,早有管理的吏人前來迎接。

請王宵獵等人在廳堂坐了,小心伺候。

嚐了送上來的茶,王宵獵道:“一路行來,我看這裡一帶雲霧繚繞,是種茶的好地方。

為何朝廷在光州設茶場,卻不在這裡?嘗著這茶,也確實差些味道.”

吏人道:“回觀察,信陽軍歷年種茶,只是茶質一直不好。

再者說產的不多,官府自然不在這裡設茶場。

都是我們收了,一起押到光州發賣.”

王宵獵道:“現在正是收茶的時節,不知還有沒有未收的.”

吏人道:“大多都已經收了。

剩下一些多是新長出來,已經春深,不值多少錢.”

王宵獵嘆了口氣:“茶分雨前、明前,現在眼看就要清明,確實晚了。

我有一個製茶的法子,特意到這裡試一試。

你找茶戶過來,我教給他們。

今年多練一練,等到來年,可以採好茶來制.”

吏人稱是。

快步出去找了幾家茶戶,向王宵獵行禮。

王宵獵看那裡站了五六人,都是年老長者。

顯然這吏人沒明白王宵獵的意思,找了幾個年紀大老成的人來,免得出事。

王宵獵要的是全部茶戶,幾個有什麼用?前世只是看過紀錄片,知道大致的炒茶步驟。

具體要注意哪些細節,技術怎麼操作,王宵獵其實是不清楚的。

只能靠著這些種茶人,多做多試,把技術完善。

聽了王宵獵吩咐,吏人只好把這茶山的人全部找了過來。

約二三十戶人家,有老有小。

看著眾人,王宵獵道:“眼看就是清明瞭,現在的茶葉已不十分好。

沒有辦法,今年只好如此。

我這裡有一個製茶的法子,只是一直沒有機會試一試。

便教給你們,今年多練一練。

等到練得純熟,明年便可以早採茶,製出新的茶葉來.”

一眾茶戶唯唯諾諾,並沒有人敢多說話。

王宵獵道:“若是製得好了,我這裡有獎賞。

還有,今年你們這裡的茶,不必再交給茶場,自己處理了吧。

以後怎麼種茶,就看你們做得好不好.”

聽了這話,茶戶大喜,氣氛明顯活躍了很多。

以前都是茶場的官吏決定著這些人的收入。

收成好的時候,壓低茶價,逼著他們勞碌不休。

若是收成不好,更不用說了,官吏會逼著他們一刻都不得停。

宋朝的茶法,一改再改,改了無數次。

但改茶法,官府關心的,只是官府收入多少。

無非是本來是官府直管,改成交給茶商。

或者不用茶商,直接派官吏來管理。

底層的種茶人,總是沒有什麼好處。

王宵獵讓他們今年不必交茶,最少有一年好日子。

看看天色,王宵獵道:“現在太陽已經高升,採茶有些晚了。

沒辦法,我分身乏術,不能在這裡久待。

你們去採些茶來,我把方法交給你們。

以後做得如何,就看你們悟性.”

得了吩咐,茶戶裡的採茶人紛紛拿起工具,到山上去採茶。

王宵獵與張均等人,則在棚子裡檢視製茶的器具。

此時都是蒸青,就是散茶也是如此,只是不壓成團而已。

蒸青容易破壞茶葉,營養流失,味道變淡。

所以後世中國的製茶方法,大多不採用蒸青。

雖然方法也有很多,但最流行的,是炒青。

看過一遍,王宵獵吩咐取了兩口大鐵鍋來,用來炒茶。

看著王宵獵指揮人架鍋,張均道:“知州,你這是什麼法子?還要炒的。

茶上鍋炒,豈不熟了?那還有什麼味道?喝茶,就是加入香料,才會有特別韻味.”

王宵獵道:“茶本身就是世上難得良藥,其中自有香味,為何還加香料?我這方法,可以製出香氣四溢的好茶,而且還有甜味。

你只管看著,以後讓茶戶勤加練習就是.”

張均撇了撇嘴,有些不信。

此時自有茶的飲用方法,甚至還有專門的茶具。

宋人還喜歡鬥茶,從茶葉到器具,到水,到沖茶起來的浮末,都有說法。

炒出來的茶,怎麼鬥?王宵獵也懶得多說,只是仔細檢查器具。

人們喝茶,其實不只是喝茶,很多習慣,都是從上層有人喜歡,開始流行,慢慢變成全民喜歡。

便如河南,因為有大領導喜歡紅茶,很快政府流行紅茶,一兩年間就整個河南開始流行。

產信陽毛尖的地方,也迅速做出信陽紅。

只要自己喜歡,自己身邊的人自然也會喜歡。

隨著地位上升,整個社會改變習慣又有何難?只要茶製得好,以前的那些規矩,都要改過來。

約摸半個時辰,採茶的人回來。

王宵獵讓他們把茶倒出來,在棚子下面陰乾兩個時辰。

到了中午,管理茶場的吏人做了幾樣野味。

無非是野雞、野兔,還有附近河裡抓來的魚,請王宵獵用酒肉。

這個時代,野味的味道自然是比不過家養的,只是吃個意思罷了。

等到午後,看看時辰差不多。

王宵獵吩咐把陰乾的茶葉收起來,在鍋旁炒茶。

王宵獵本來想自己下手,吏人哪裡肯?找個老成穩重的人,照著王宵獵的吩咐,在鍋裡炒茶。

一個鍋炒過了,換另一個鍋,用稍低些的溫度再炒一次。

綠茶最重要的工藝就是炒青。

這一步做得好了,茶的品質就有了基本保證。

後邊無非就是烘乾、晾涼、復烘,幾次三番,讓茶的質量穩定下來。

整個工藝全部教完,太陽已經西斜。

王宵獵道:“這一種新的製法,茶會有不同的香氣。

每過半個月,你們都送一次到我那裡。

若我嘗得好了,自會告訴你們.”

一邊的吏人道:“觀察,如此炒茶,以前不曾聽人做過。

炒過有煙火氣,不知是否好喝.”

王宵獵道:“煙火氣也是世間的一種味道。

只要做得好了,如何會不好喝?你們用心做就是。

若是製出好茶,我自會獎賞.”

一眾茶農道謝。

他們圖的就是獎賞。

至於什麼新茶,哪個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