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章 條件不同

走在路上,看著繁花似錦的原野,王宵獵的心裡不由輕鬆許多。

這正是春天最美的時光,若是在和平的年代,不知有多少人扶老攜幼走出門,看這大自然的美色。

只是戰禍連連,人們沒有了性質。

有的人在為活下去而掙扎,有的人正在戰場上拼殺,還有的人正在辛苦勞作。

這是通往唐州的大道,附近召來的民夫正在整修。

以前從北方到襄陽,多走泌河對面的湖陽。

而後進入復州,再折向襄陽。

復州不歸王宵獵管,所以新修過新野的道路。

走了一會,見路邊一株桃花,開得特別鮮豔。

在明豔的春光裡格外顯眼。

王宵獵站在樹前,看了許久。

來到這個世界近一年了,現在是難得的放鬆時刻。

看了一會,王宵獵見兩個人在那裡搬石頭。

一個花白頭髮,一個年輕力壯。

走上前,王宵獵道:“你們兩人是哪裡人氏?在這裡做了多久了?”

老者停下來,擦了一把汗道:“我們是南陽縣人,本是父子。

自到這裡,已有十三天了.”

王宵獵道:“修路是苦差事,做了這麼久,可還做得下去?”

老者道:“我們百姓服力役,最怕的倒不是累。

而是衣食無著,勞累無度。

官人,若是以前,每次官府興役,不死許多人口?這裡不同,每日做多少時辰,從無差錯。

而且一日兩餐,都難吃飽。

所以做了十幾日,倒還不覺得怎麼樣.”

聽了這話,王宵獵有些高興。

這是自己特意吩咐的。

這些來服力役的人,要保證他們吃飽穿暖,有地方住。

後勤工作要做好,不能讓他們出汗出力,還吃不飽穿不暖。

看老者的面色還好,王宵獵道:“若是如此,你們多出些力氣盡快把路修通,就可以回去了.”

老者嘆了口氣:“官人,現在正是春天,要春耕了。

若是不早些回去,誤了春耕,可就耽誤了一年的口食。

我們父子正商量,一個人回家春耕,留一個人在這裡做活.”

王宵獵一怔。

自己倒是忽略了,農家要春耕的。

這個時候大興徭役,容易誤了農時。

其實此時春耕早已經開始。

只是這一帶地暖,春耕時間長,可以拖一拖。

特別是這個年代此地都是一年一季,農時並不嚴謹。

想了想,王宵獵道:“你們家裡多少地?要種什麼?”

老者道:“家裡只有十畝田地,還有兩畝水田。

除此之外,還種了本村大戶的二十畝。

水田自然是要種稻谷,其餘的地,種些粟,種些麻,其餘就是雜糧了.”

“為什麼不種麥子啊?若是種麥子,不用這個時候春耕.”

老者笑道:“官人說笑了。

麥子要好地,而且水不缺才能長好。

我們這裡雖然雨水不缺,春天還是乾旱,麥子長不好的。

聽說江淮一帶,與我們這裡氣候相似,那裡就能種麥。

也不知他們怎麼種的.”

王宵獵道:“雨水不缺,卻怕春旱,那就是彼塘水渠少了.”

老者道:“官人說的有道理。

不過若是能澆水,就不種麥,改種水稻了.”

王宵獵道:“夏季種稻,秋季種麥,可以一年兩熟的。

現在官府收稅,主戶收租,都只是算一季糧食。

若是能一年兩熟,生活豈不是好過很多.”

老者連連搖頭:“若是一年種兩季,如何忙得過來?再者說了,土地又不缺,何必如此累。

聽人說起江淮一帶,到了麥熟時節,要僱人來做麥客呢.”

王宵獵點了點頭。

確實,江淮一帶種麥的地方,麥熟的時候要僱麥客。

不過與後世不同,現在的麥客多是江南來的。

他們沿著河流一路北上,正好麥子是從南開始熟,越到北方越晚。

一季麥收下來,麥客的收入與自己種地差不多,是江南一帶人的生財之道。

想起前世時候,就是到河北一帶,也都是一年種兩季。

搶收搶種的時候,男女老少齊上陣,就連學校裡都要放麥假。

小學生們一起到收割過的麥地裡撿麥穗,成一種時代風氣。

這個時代,由於中國的人口還少,土地也還多,與後世大不相同。

想了想,王宵獵也就明白,此時的耕作制度與後世是不同的。

推廣種植麥子,大部分地方也只是替代粟而已。

只有人口稠密地區,才有動力種植兩季。

官府稅收和主戶收租為什麼只算一季?因為算兩季,第二季就沒有人種了。

又不是缺少土地,何必勞心費力?想多收糧食,多種地就是了。

前世的時候,經常有人說中國文化如何如何。

比如安土重遷,比如勤儉節約,比如多子多福,比如重男輕女,諸如此類等等。

其實中國人未必這樣。

只是特殊的條件之下,形成了這些習慣。

當外界的條件改變,這些也就變了。

這些習慣,遠遠不能稱為文化,只是條件所迫不得不如此。

有些文人,不能夠深刻地思考認識問題,而只會看表面現象。

為了表示自己與眾不同,往往就瞎琢磨出文化來。

比如說中國人安土重遷,進入工業社會,中國的大遷徙世所罕見。

說中國人多子多福,重男輕女,實際上工業化到了一定程度,人口出生率便大規模下降。

而且隨著男方結婚負擔加重,社會男女地位相差不多,很多人開始喜歡女兒起來。

比如說中國人勤儉節約,實際上物質大豐富之後,中國人的奢侈浪費不弱於其他國家。

這是某個時期中國人有的現象,遠遠不能稱為文化。

這個問題推廣開來,還有更多。

大多是本來沒有文化的人,把一些現象當成文化,用來顯示自己是文化人。

比如滿清時北京城裡很多八旗子弟,數百年形成一些習慣,就被有些人稱為傳統文化,還有人自豪地稱為北京人的講究。

甚至講傳統文化,就有人把這些人中的一些老人請出來,說要給現代人講一講老禮。

什麼老禮?大部分只是旗人在富貴時和窮酸時的一些習慣而已。

再比如,京城京劇班子裡的一些習慣,也被人稱作了傳統文化。

什麼敬茶磕頭,這班那班,實際上中國的廣大地區,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這種習慣。

什麼是文化?這應該是個嚴肅的詞,有厚重的內涵。

只是被有些人,沒有文化強裝文化,把這個詞從天上拽到了泥土裡。

不管是什麼,瞎講幾句,就是傳統文化了。

吃是文化,玩是文化,喝是文化,有點歷史的都叫文化。

特別是一些地方的小吃,瞎編個乾隆、慈禧的故事,竟然就公然叫文化了。

到了最後除了真正的文化不是文化,瞎編的什麼都是文化了。

現在回想起來,前世的中國文化,其實是非常貧瘠的。

世界上唯一延續下來的古文明,數千年的厚重歷史,對於現代化的中國文化並沒有什麼幫助。

向外國推廣中國文化,就是中國功夫,中國飲食,這個牛,那個歐。

真正的文化,反而無人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