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9章 北伐!

在紫禁城的深邃夜色中,

大明皇宮內的一間密室燈火通明,

映照出兩位重臣緊鎖的眉頭和堅毅的目光。

皇帝朱祁鎮與兵部尚書于謙,這兩位國家的棟樑,正就如何徹底根除瓦剌部落的威脅,

進行著一場深刻而漫長的討論。

窗外,月華如水,似乎也在靜靜地聆聽這關乎國家命運的對話。

“愛卿,瓦剌之患,已非一日之寒。朕雖有意借其內部紛爭,削弱其實力,但觀其近日之勢,似有愈演愈烈之兆。若不及時遏制,恐成大患。”朱祁鎮的聲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作為帝王的深沉憂慮。

于謙聞言,微微點頭,眼神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陛下所言極是。瓦剌得我大明之助力,加之其勇猛善戰,實乃心腹之患。然則,臣以為,滅瓦剌非一日之功,需從長計議,步步為營。”

“愛卿有何良策?”朱祁鎮身體前傾,目光如炬,顯然對於謙接下來的建議充滿期待。

于謙沉吟片刻,緩緩道出心中所謀:“臣以為,可分兩路進行。其一,加強邊防,構建堅固防線,防止瓦剌深入大明腹地。同時,派遣精銳斥候,深入瓦剌腹地,蒐集情報,瞭解其虛實,為我軍日後進攻做準備。”

“其二,則需從內部瓦解瓦剌。陛下可繼續利用草原各部落之間的矛盾,暗中支援那些對瓦剌不滿的貴族與部落,給予他們物資與兵力上的援助,鼓勵他們反抗瓦剌的統治。此外,臣建議派遣使臣,以和平之名,前往瓦剌,實則探查其內部情況,尋找可資利用之弱點。”

“妙哉!”朱祁鎮聞言,不禁拍案叫絕,“愛卿之計,深得朕心。不過,朕尚有一慮,瓦剌首領狡猾多端,恐非輕易可圖。是否有法,能使其內部自亂?”

于謙微微一笑,胸有成竹:“陛下,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瓦剌之所以強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內部的團結。若我們能設法挑撥其首領與重臣之間的關係,使其相互猜忌,則瓦剌自亂矣。”

“臣建議,可派遣細作,潛入瓦剌,散佈謠言,製造矛盾。同時,利用大明商隊與瓦剌交易的便利,暗中資助那些對首領不滿的勢力,讓他們在內部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待時機成熟,我大明再聯合草原上的其他部落,一舉蕩平瓦剌。”

隨著談話的深入,夜色漸濃,但密室內的氣氛卻愈發熱烈。

朱祁鎮與于謙,心照不宣地交換著彼此的想法,共同繪製著滅瓦剌的大計。

“愛卿所言,皆合朕意。朕這就下旨,命兵部即刻著手準備,務必按照愛卿之計行事。”朱祁鎮的語氣中充滿了決心與信任。

于謙躬身行禮,眼中閃爍著忠誠與堅定:“臣定當竭盡所能,不負陛下所託。願我大明早日平定草原,永固北方邊疆。”

那一夜,朱祁鎮與于謙促膝長談,從戰略部署到心理戰術,從軍事準備到外交策略,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策劃,力求萬無一失。

他們的智慧與決心,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了草原的未來,也預示著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決戰即將拉開序幕。

而在這場漫長的對話中,不僅體現了兩位重臣的深謀遠慮與忠誠擔當,更展現了大明王朝對於邊疆安寧的堅定追求與不懈努力。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一夜,註定將被銘記為一段傳奇,一段關於智慧、勇氣與犧牲的傳奇。

夜色漸淡,晨曦初現,紫禁城在朝霞的映照下更顯莊嚴。

朱祁鎮一夜未眠,心中滿是對即將展開的草原戰略的憧憬與決心。

他深知,此次行動不僅關乎大明的邊疆安寧,更是對自已作為帝王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

於是,他決定御駕親征,親自率領大軍平定瓦剌,以彰顯大明皇朝的威嚴與決心。

然而,當朱祁鎮將這一決定公之於眾時,卻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對。

這些平日裡溫文爾雅、以筆為劍計程車大夫們,此刻卻紛紛挺身而出,誓要阻止皇帝這一冒險之舉。

首輔大臣李賢,年逾古稀,鬚髮皆白,他率先站了出來,聲音雖顯蒼老卻異常堅定:

“陛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然則,御駕親征,非同小可。陛下乃萬乘之尊,豈可輕涉險地?萬一有所不測,國將何以為繼?”

朱祁鎮聞言,眉頭微蹙,但並未立即反駁。

他深知李賢的忠誠與智慧,也理解文官們的擔憂。

然而,他心中的那份熱血與豪情卻難以抑制:

“愛卿所言,朕自然知曉。但朕意已決,瓦剌之患,非朕親征不足以平之。朕欲藉此機會,彰顯我大明皇朝的武勇與決心,讓草原諸部知曉,我大明不可欺,不可侮!”

話音剛落,殿內頓時一片譁然。

文官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有的表示贊同,認為皇帝此舉能夠激勵士氣,彰顯國威;

但更多的則是擔憂與反對,他們認為皇帝親征太過冒險,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這時,戶部尚書商輅站了出來,他言辭懇切,句句在理:

“陛下,臣等並非不知陛下之志,亦非懼怕瓦剌之威。然則,戰爭之事,非同兒戲。陛下若親征,則需調動大量兵馬,耗費無數錢糧。我朝雖國力強盛,但連年征戰,百姓已疲於奔命。若再興此大役,恐民力難支,國本動搖啊!”

商輅的話如同一盆冷水,澆滅了朱祁鎮心中的部分熱情。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掃過殿內的每一位文官,心中五味雜陳。

他明白,這些文官們雖然言辭激烈,但都是出於對國家、對百姓的深切關懷。

正當朱祁鎮陷入沉思之際,一位年輕的御史站了出來,他聲音雖輕,卻字字有力:

“陛下,臣以為,御駕親征雖顯英勇,但非上策。陛下乃國家之根本,豈能輕易置於險地?臣建議,陛下可派遣得力將領,統率大軍前往草原,同時加強內政建設,穩固後方。待前線傳來捷報,陛下再行論功行賞,豈不兩全其美?”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安靜了下來。

朱祁鎮望著這位年輕的御史,眼中閃過一絲讚賞。

他意識到,自已或許真的過於衝動了。

作為一國之君,他不僅要考慮個人的榮耀與理想,更要兼顧國家的穩定與百姓的福祉。

於是,朱祁鎮緩緩站起身來,環視四周,沉聲道:

“諸卿所言,朕已悉知。朕雖有意親征,但亦知責任重大,不可輕率行事。朕決定,採納諸卿之諫,派遣得力將領前往草原,平定瓦剌之患。同時,加強內政建設,穩固後方,以備不時之需。”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響起了一片歡呼聲。

文官們紛紛跪倒在地,高呼萬歲,感謝皇帝的英明決策。朱祁鎮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這一夜的長談與今日的抉擇,不僅是對自已的一次考驗,更是大明王朝走向更加輝煌未來的重要一步。

次日!

朱祁鎮帶著三十萬大軍開始北伐!

一戰定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