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37 專屬機甲的設計想法

最後,陸峰建議,國家可以建造兩臺數控系統機甲作為實驗,如果想要大批次製造,完全沒有必要。

因為夏國,並不缺駕駛員。

把自己的建議說出來,至於文學明和其他人怎麼選擇,那不關陸峰的事情了。

兩人又簡單的聊了一陣其他的,比如350工程,現階段,五個機甲工業群的基礎設施建造已經陸續接近完工,下一步就是機械裝置安裝以及機甲的設計。

第二批建造的機甲,一共五臺,全部模仿【希望號】的設計,如果成功,那麼後續的機甲,全部批次製造。

陸峰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覺得這樣的安排恐怕不妥,因為怪獸在進化,所以機甲也要升級,不然剩下機甲全部批次造出來卻全面落後怪獸進化速度,很不值當。

文學明其實也有這方面的擔心,可是因為沒有對比,所以無法準確的判斷,既然陸峰提到這個問題,他順水推舟,覺得應該建立機甲產業的行業標準,用行業標準來規範機甲市場的上下游市場。

陸峰認同文學明的建議,但是行業標準的定製是一件大事情,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行業標準,才能引導機甲產業更好的發展。

但是機甲市場一片空白,怎麼去制定行業標準,制定什麼樣的標準,標準的參照是什麼,這裡面又有很多的困難和考慮。

文學明原本想邀請陸峰參與制定行業標準,但是卻被陸峰拒絕了。

“你準備建造專屬機甲?”文學明聽到陸峰拒絕的理由也表現出了一絲驚訝。

“嗯,【破曉者】雖然對現階段的怪獸還佔有優勢,但對上再次進化的怪獸,這些優勢可能將煙消雲散,所以我得提前準備。”

文學明聞言皺了皺眉頭,按照陸峰的說法,【破曉者】過不了幾年都可能被淘汰掉,那麼350工程中計劃建造的機甲,對付將來的怪獸,還有優勢嗎?

要知道,以【希望號】為代表的機甲,因為雙人駕駛的緣故,雖然配備了武器,但戰力和【破曉者】差不多。【破曉者】都得接受被淘汰的命運,那麼批次建造的機甲,還有未來嗎?

文學明心中頓時生出一絲危機感,"看來,我們得把機甲技術的研究,放在首位。"

之前,350工程的首要工作,是建造機甲,聽了陸峰的一番話,文學明覺得,科技進步才是350工程的重中之重。

“確實!”陸峰點點頭,“所以,我才想著建造專屬機甲,去適應怪獸的進化。隋然目前的科技,設計出來的機甲最終也可能被淘汰,但是,那至少是三年以後或者更久。”

“那你對於專屬機甲有什麼思路嗎?”文學明又問。

“目前有些想法!”陸峰遲疑片刻,繼續道:“新機甲的技術升級,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是機甲的材料,二是機甲的武器。”

“現在的機甲材料,除了部分使用的鈦合金金屬,大部分都是錳鋼,確實,著兩種是當前價效比最高的,但對於機甲來說,卻不一定是最好的,我們需要一種更輕、韌性更好、更堅硬的金屬,作為建造機甲的材料。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合適的,所以我打算在怪獸身上下點功夫,地球上的元素已經被研究了幾百年,早就被科學家們研究透徹了,如果有更好的材料也早就被髮掘出來用於工業,只有怪獸,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的身上,還有未被發現物質,給予我們研究使用。”

陸峰的話不是無的放矢的,當時他駕駛【破曉者】被【深海巨熊】攻擊,【破曉者】在【深海巨熊】的攻擊下,兩爪子都沒能撐住就被撕破了後背,這足以證明,怪獸的爪子,比鋼鐵還要堅硬。

當然,這其中不排除有怪獸力量加持的原因,但是,對比一下,你讓一個普通人去撕壞普通的鋼板,他能做到嗎,除非那鋼板厚度,以微米計算。

對於陸峰的解釋,文學明肯定的點點頭,現在的機甲,防禦方面放到怪獸面前,確實沒有佔據太大的優勢,至於陸峰要求的更輕質的材料,也能理解,畢竟現在的機甲,確實太重了,一方面不方便運輸,另一方面,和怪獸戰鬥的時候,本身對城市地面和建築的破壞,也不比怪獸差多少。

比如上次【破曉者】從南州市趕路到有福市,一路八百公里,雖然陸峰已經按照規劃的路線趕路,但是造成的損失依然超過了三千萬。

而且,如果能最佳化機甲的重量,對於駕駛員也有好處,機甲的神經負荷強度,直接和機甲的體積以及重量掛鉤的,體積佔據絕大部分,但重量的佔比也絕對不低。

說完材料問題,陸峰又提到武器方面。

“至於武器,我準備給專屬機甲裝上大刀。”

"大刀?”文學明表現的很驚訝,“你不是說過,大刀屬於機甲武器裝備的第二階段嗎?之前的【破曉者】連劍都沒有裝備,直接跳到第二階段,你能否適應呢?”

“應該沒問題,你知道的,我的神經強度比較高,超過了兩千,這樣的神經強度,雖然沒有經過訓練在刀法上玩出花樣,但是簡單的駕駛機甲使出幾個簡單招式還是可以的。”

一提到神經強度,文學明頓時不說話了,在這一點上,他一點發言權都沒有,所以只能轉移話題。

“除了這兩方面的最佳化,還有其他嗎?”

“當然還有,比如動力系統和平衡系統,目前的渦旋核動力反應堆,本質都是核裂變,我一直想要研究出核聚變反應堆,這個你是知道的。而平衡系統也必須最佳化,之前的機甲,傾斜程度只有15度,這個角度,很大的限制了機甲的動作,讓戰鬥的時候,駕駛員多了很多顧忌。我計劃透過機甲內建平衡,將這個數值提升到20度甚至25度,讓駕駛員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擁有更加強大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