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章 康橋

我們只說花花和尼克分道揚鑣之後,出現在機場的,麥哥——麥考夫·福爾摩斯。初夏的倫敦,陽光透過雲層,灑在這座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城市上。麥哥的身影在機場的出口處顯得格外醒目,他身形略高於花花的預想,但比起方才道別的那位接近兩米高的尼古拉,麥哥只能算是中等身材。他身穿一套灰色的西服,沒有領帶和帽子,簡潔而不失莊重,透露出一種隨性的氣質。

“歡迎來到倫敦。”麥哥微笑著向花花伸出手,準備以傳統的吻手禮迎接這位遠道而來的朋友。花花雖然感到有些意外,但心中不禁湧起一絲暖意。她微笑著接受了麥哥的吻手禮,儘管覺得有些滑稽,但那種被尊重的感覺讓她心生歡喜。

“謝謝,這是我的榮幸。”花花用流利的英語回答道。她的心中充滿了對這座城市的期待和好奇,同時也對麥哥的迎接感到感激。

麥哥察覺到了花花的情緒,意識到自已可能有些過於正式,於是尷尬地一笑。他那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簡直就是烤瓷牙。兩人相視而笑,氣氛頓時輕鬆了許多。

作為新時代獨立女性的花花,她早已習慣了獨自旅行和安排行程。但這次來到倫敦,有麥哥這位好友相伴,她感到格外安心。花花不想給麥哥帶來任何麻煩,於是早在出發前就委託旅行社安排好了行程和住宿。她希望這次英倫之旅能夠留下美好的回憶,無論是否有他人陪伴。麥考夫對花花有著複雜的情感,他專門調了三天假期出來接待花花,甚至贊同了尼伯龍根俱樂部的一些小活動。他欣賞花花的才華和獨立精神,同時也對她抱有好感。麥哥深知自已在政府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他更希望能在FBI發現之前,將這位年輕的優秀女士引入英國,甚至加入CIA。儘管之前線上也有幾次深入的交流,麥哥發現花花對未來從政並無規劃,她更希望在完成博士學位後再做打算——心理更多想去第三世界工作。而且對於當前是否前往英國深造,她持保留態度。儘管花花對劍橋、牛津等名校充滿好奇,但她對加州理工大學的實力充滿信心,並沒有考慮過作為交換生前來英國。這一切都讓麥哥感到有些失望,她希望她這次到來能被自已打動。但他也理解花花的選擇,花花是一個有想法和能力的人,不會輕易放棄自已的理想和信仰。

麥哥帶著花花遊覽倫敦的各大景點,首先來到了倫敦眼,這座高達135米的觀景臺上,他們可以俯瞰整個倫敦的美景。花花驚歎於這座城市平平無奇的繁華和美麗,覺得可以喊一聲小倫敦——雖然她這輩子所在的城市和上輩子工作的魔都比起來也是鄉下地方。

麥哥則向她介紹著倫敦的歷史和文化。他們沿著泰晤士河漫步,欣賞著兩岸的風景。古老的建築、繁華的街道、寧靜的公園……每一處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花花被這座城市的多元和包容所吸引,她感受到了倫敦的活力與生機。在大本鐘前,他們停下了腳步。這座古老的鐘樓見證了倫敦的歷史變遷,也見證了無數人的夢想和追求。花花站在鐘樓下,感受著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厚重。她想象著當年的無產階級先輩是如何在這座城市裡奮鬥和追夢的,心中充滿了感慨。

溫莎古堡是他們此行的另一個重要景點。這座古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參觀。在古堡裡,他們欣賞到了精美的藝術品和珍貴的文物,感受到了英國皇室的尊貴威嚴和統治階級的奢靡。花花對這座古堡的精美和壯觀感到驚歎不已,但是感覺童話般的世界下掩蓋的全是歷史上統治者那些骯髒齷齪的勾當。

當然她不會說出來。情商是個好東西,這輩子她有!

遊覽完倫敦的景點後,麥哥決定帶著花花前往牛津和劍橋參觀。這兩所世界著名的學府讓花花十分喜歡。古老的小徑,歷史悠久的建築、優美的風景、來去匆匆的留學生和遊人。明顯可以感覺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和融合。

這裡還有魔法和現實的碰撞——花花是哈利波特的粉絲!她更喜歡牛津大學,克里斯特爾學院(Christ Church)、懸崖學院(Cliffords Tower)和基督學院(Christ Church)等學院的建築都出現在《哈利波特》電影中,還有博多學院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和納菲爾圖書館(Nuffield College Library),這些建築都代表了魔法學校霍格沃茨。花花還想方設法混進了倫敦克里斯圖斯學院的宿舍(那是格蘭芬多休息室啊)和紐博斯學院宿舍(斯萊特林宿舍)。她作為哈迷太興奮了,以至於沒有注意到是麥考夫發現她的興趣,給故意幫忙開的綠燈,還以為自已能混進人家宿舍純粹是運氣好呢!

陽光漸漸西斜,劍橋河面上的光影也變得更加柔和。

“我就是從這裡畢業的。”麥哥停下腳步,望著前方那座歷史悠久的學府,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他轉過頭,對花花說:“雖然我沒有繼續深造,但我家與這所學校的緣分並未因此斷絕。當下我的弟弟也在這裡追尋著他的學術之路。”

花花聽後,不禁對麥哥家的背景一陣評估。她知道,能夠在這樣一所世界頂級學府學習,是許多學子的夢想。而麥哥和他的弟弟都擁有這樣的機會,估計除了聰明的頭腦,家裡出身也不會差。

“你們家真是人才輩出。”花花由衷地感嘆。

不過這也算是不公的一種了,有的人出身就在羅馬——她回想起自已的求學之路,深知其中的艱辛與不易。而加沙的那些孩子們呢?他們的學校都被炸成什麼樣了。來自第三世界的孩子們,即使再聰明優秀,也很難有機會進入這樣的頂級學府深造。

麥哥從手機裡劃出一張照片遞給花花看。那是他畢業時在河邊拍攝的照片,他指著照片中的自已說:“看,這就是當年的我。”

花花接過照片仔細端詳著。照片中的麥哥已經是老氣橫秋,但是眼中依然閃爍著對未來的期待和憧憬,一看就不是穩重地老幹部風格:“你真的很幸運能夠在這裡學習。”

麥哥微笑著說:“是啊,我也很感激這裡給了我這麼好的學習機會。但更重要的是,這裡讓我遇到了很多優秀的人,他們給了我後面很多工作上啟發和幫助。只是他們總有種精英主義地傲慢。”

花花聽後點了點頭表示贊同:“好學校都這樣,還沒接受過社會毒打呢,都比較單純且牛氣沖天。真的去了加沙那種地方,炮彈過來了才不管什麼出身啊階級啊!死亡面前所有人全是一視同仁的。”

“你在那邊不習慣的吧?”

“誰會可能習慣呢?”花花爆了句粗口,“WTF,那就是地獄!”

隨後,花花逐漸察覺,她與麥考夫在諸多觀念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儘管他努力尋求共同話題以增進理解,但花花敏銳地捕捉到他言談間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某些細節,彷彿超脫於塵世紛擾之外。若用一句過去流行的、帶有鮮明時代烙印的術語來形容,那些細節透露出一種“統治階級利益既得者”的氣息——畢竟,他身為大英帝國的公務員,與國家權力緊密相連。

而花花,她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尤其是燈塔國所代表的霸權主義。她是一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同時兼具國際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情懷。她對於權力與利益的交織持有批判態度,對於大英帝國日漸衰落的現實亦有著清醒的認識。

雖然英國的美食不值一提,連國菜烤牛肉與約克郡布丁也無非就那樣,因為花花堅持AA,麥哥也不敢帶她去吃貴的東西。但是當夜幕降臨時,他們吃飽喝足來到了劍橋河邊,花花還是超級開心。河面上的船隻緩緩駛過,發出輕柔的水聲,她想起那首《Row a boat》兒歌(只是莫名腦子裡還有DJ版的《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混聲);遠處的燈火閃爍著微光,彷彿在為這座學府守護著一片寧靜和美好。花花不能說自已更喜歡牛津,就因為麥考夫是劍橋大學畢業的。好在劍橋的大禮堂(Christ College Hall) 電影中霍格沃茨飄滿蠟燭的大廳的靈感來源之一,所以對於劍橋的興趣花花也是很大的——特別是還想到當年來這裡留學的徐志摩一行人。在劍橋的校園裡,他們如今遇到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比徐志摩他們當年更多。

兩人繼續沿著河道漫步,河水潺潺,彷彿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花花突然興起,她望著河面,深情地背誦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她的聲音婉轉悠揚,充滿了詩意和浪漫。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麥哥靜靜地聆聽著花花的朗誦,他被那詩中的情感所感染,彷彿也被帶入了那個充滿詩意和浪漫的世界。他閉上眼睛,用心感受著那份深深的離愁別緒。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隨著花花的朗誦,麥哥彷彿看到了那河畔的金柳在夕陽下搖曳生姿,彷彿感受到了那波光裡的豔影在心頭盪漾的感覺。

麥哥對花花說:“你真的很會朗誦,這首詩被你演繹得如此動人。”他自然是會中文的。

花花謙虛地擺擺手說:“哪裡哪裡,我只是喜歡這首詩的意境和感覺。你呢?有沒有什麼喜歡的詩歌或者作家?”

麥哥想了想,說:“我其實更喜歡一些古典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亞。作家的話我最喜歡的是柏拉圖,《理想國》。”

“我其實也不喜歡徐志摩,但是他這首詩正好是關於劍橋的。作家我最喜歡簡奧斯汀,就喜歡小甜餅呢。”花花聽後笑嘻嘻地說:“雖然我也很喜歡本土作家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或者馬克吐溫地歷險故事。但是放在我床頭煩的破破爛爛地只有《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