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章 議政

第二天的早朝並不平靜,圍繞著朝廷今後的大政方針,朝臣分成了兩大派,一派以剛被皇帝任命為左都御史的劉宗周為首,他們主張立即北伐,並且最好是皇帝御駕親征。

陳子龍奏道:“如今大多數臣子仍沉迷於享樂之中,絲毫不知亡國之禍已近,臣經常向北參拜諸位先皇的陵寢,不知諸陵寢是否安然無恙,每想及此,臣都是淚流滿面。還在天下士子心中還有大明,尤其是北方,近日山東、河南、北直隸接連爆發義軍起事,百姓對朝廷北伐大軍皆翹首以待,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若不能趁此良機北伐,只怕會使百姓對朝廷失望,而那些起事的豪強也會生出貳心,而有自王之心。”

劉宗周說道:“陳大人所言甚是,臣以為現在百姓的心緒正處於混亂之中,可能倒向滿清一邊,也可能倒向朝廷一邊,值此人心惶惶之時,若皇上能向漢光武帝和唐肅宗那樣御駕親征的話,天下百姓自會影從相隨,河南、直隸、山東的豪強也會歸附,則天下可定矣!”

而以史可法為首的穩健派則認為,當前最重要的不是北伐,而是如何守住江南,待江南穩定後,再收復失地。

史可法說道:“臣以為現在朝廷所面臨的形勢與南宋初年有幾分相似,而南宋之所以與金和蒙古相持了一百多年,全在於他們難夠守住江淮防線,自古守江南者必戰於江北,所以朝廷才於江北建‘四鎮’,以其為朝廷屏藩。臣昨天方從揚州回來,深知江北四鎮之間矛盾重重,為爭地盤互相火併,現在他們之所以聽命於朝廷,是因為離京城近,且又互相牽制,因而不敢過分囂張,一旦將其放出,由其舉兵北伐,則臣恐其不再受制於朝廷,只怕外辱未消又生內患,再次上演西晉‘八王之亂’的慘狀,所以臣以為還是先守住江南再圖北伐。守住江南後,朝廷再逐漸擴充新軍,以其取代江北四鎮,待消弭一切隱患之後,再北伐中原,一舉定乾坤!”

劉宗周反問道:“既然史大人自已都說‘四鎮’不可靠,怎麼能憑藉其守江南呢?現在‘四鎮’將領也像百姓一樣左右搖擺不定,若是朝廷不能高舉義旗安定人心的話,只怕他們會被滿清收買,像那洪承疇一樣做漢奸。”

史可法道:“當然不能全靠‘四鎮’,我有一策可定江南。江北荒地甚多,而江南一向人多地少,朝廷不如就以軍屯的方式守衛江南,可在淮河以南長江以北設立屯田,或百戶一屯,或千戶一屯,從屯民中選出武藝高強者以為百夫長、千夫長,農忙時種田,農閒時練兵,且耕且戰,種出的糧食除了自用之外,還可以囤積在糧倉之中,待到北伐大軍克復中原之日,這裡就是就成為大軍糧草供應之地,也可免去江南千里轉運之苦。而對於劉大人所說的借河南、直隸、山東豪強來北伐的說法,在下不敢苟同,這些豪強大多都是當地的賊寇、惡霸,平日欺男霸女、無惡不做,遇上亂世,大旗一扯便是什麼‘大王’、‘將軍’,用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土皇帝,都是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亡命之徒,實在是不堪重用,今天投誠了,明天見風頭不對便會反水,只會拖累三軍。”

劉宗周道:“史大人此言謬矣!聖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對這些人只要以聖人之道感化他們,並以高官厚祿引誘他們,相信還是可以用的,至於那些壞人麼,甚至可以透過戰場上的撕殺減少他們的數量,何樂而不為呢?”

這一段話聽得吳林華從心眼兒裡佩服這個老夫子,這種一箭雙鵰、一石二鳥的計策虧他想得出來,既能為我所用,又能借刀殺人,減少以後可能的麻煩,當真是高明之極,只是不知道那些‘豪強’會不會上當?反正自已對這些政治手腕不懂,索性啥也不說,就聽著好了。

雙方就這麼爭論著,雖沒有火藥味,但也頗為激烈,但爭來爭去,誰也沒能說服誰,好在雙方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近期必須與清軍打一仗,一來爭取一下民心,尤其是江南士紳的民心,二來是檢驗一下新軍的戰鬥力,順便藉此震懾一下‘四鎮’,免得其生不臣之心。

後來雙方便不再爭論,而改為議政了,討論從何處出兵以及攻擊何處,議來議去,最後皇帝拍板決定,進攻山東。因為河南連年遭災,且為四戰之地,餓殍遍地,大軍糧草難以為繼,而山東的災情較輕,且有運河經過,籌措糧草較為方便。

於是便決定,以吳林華的鎮虜軍和陳子龍的平虜軍為先鋒,輔以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各兩萬人,共十四萬人,於十二月底之前,齊集揚州,待大軍會合之後,以史可法為督師,誓師北伐,屆時朝廷將令寧南侯左良玉出兵八萬佯攻河南,以配合大軍行動。

散朝之後,吳林華立即著手準備北伐之事,要陳唯一加緊練兵,並將軍中的火繩槍全部換成燧發槍,還要準備乾糧、帳篷、馬車等等,忙得不亦樂乎。

但讓吳林華十分頭疼的是軍中缺少大炮,兵部的大炮還未製出一門,看來只好打打庫存大炮的主意了。

吳林華帶著士兵到兵部府庫的廢墟上轉了轉,從中刨出還能使用的大炮七十門,計有萬斤紅衣大炮十門,五千斤紅衣大炮二十門,剩下的就都是拂郎機小炮了。

將大炮運回軍營,吳林華命人將其仔細擦拭、上漆,並找來木匠為每一門大炮都做了兩輪炮車,經過這一通忙活,三天之後,原先鏽跡斑斑的大炮終於恢復了他們的王者之尊,尤其是那十門萬斤紅衣大炮,更是顯得氣度非凡,黑黝黝的炮身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碗口粗的炮口微微指向天空,彷彿正向人們訴說著自已輝煌的戰績和不屈的靈魂。

正值秋高氣爽,靶場上萬裡無雲,微微的秋風吹過,輕柔的把那些矗立在大炮旁邊炮兵戰士的衣角掀動著,十門萬斤紅衣大炮一字排開,炮與炮之間相隔著五丈的距離,大炮射擊走廊的兩邊,分別每隔一百丈就插著一根竹竿,連綿數里,竹竿上的小紅旗迎風招展。

吳林華有些焦急的看著數里外的那個巨大的旗杆,旗杆上正飄著一面很大的綠旗,旗杆下方則是一個由巨大的岩石壘成的碉堡。這個靶場是吳林華好不容易找來的,是一片沒長任何莊稼的荒地,難得的是這裡一馬平川,是理想的試炮場所。忽然,吳林華看見那面綠旗降了下來,旗杆下幾個人慌慌張張跑進碉堡。

看來測量人員準備好了,吳林華想道,於是他親口下達了一連串的命令:“全體都有!準備火炮齊射!裝火藥!最大裝藥量!”

隨著口令,炮兵將一個個用絲綢包裹的火藥包塞進炮管,每門大炮塞進五個火藥包,然後用一人多長的木棍捅實。

“上炮彈!全部實心彈!”吳林華接著下令。

炮兵們將一個個黑不溜秋的大鐵球從炮口塞入,又用木棍搗了幾下。

“倒引火藥!”吳林華喊道。

只見炮兵用一個小漏斗插進炮身後面的火門,然後從腰間解下一個小火藥壺,將裡面的火藥小心的倒進漏斗中,待火藥從漏斗中漫出來後,就拔掉漏斗,又掛好腰間的火藥壺。

“各就各位!預備!放!”吳林華用最大的聲音喊道。

炮兵們將栓在一個細鐵棍上的火繩湊到火門上,點燃了火門中的引火藥。火藥升成的煙霧猛的從火門中噴出,然後是片刻的寂靜,接著十門大炮幾乎同時發出一聲巨響,一陣“轟隆”聲震耳欲聾,遠遠傳出十幾裡地,隨著炮口噴出的一陣濃煙,所有大炮均向後猛衝出兩、三丈遠,炮彈帶著呼嘯聲從空中掠過,落在幾里以外的地上,濺起十個不大的泥柱。

“大炮復位!清潔炮膛!”吳林華顧不得欣賞戰果。

於是炮兵們將木棍上的巨大豬毛刷浸入一個木桶,木桶中裝了大半桶桐油,將油瀝乾後接著把木棍塞入炮管,來回捅著,完成任務後便又列好了隊,等候著下一個命令。

此時,測量人員已報來資料,經測量,十門大炮發射的炮彈中最遠的炮彈落在了七里外的河裡,最近的落在六里處,平均射程六里半。

聽到這個結果,吳林華很滿意,在這個時代,大炮能打到這麼遠的地方已經很不錯了,就是放炮比較麻煩,看來得抓緊時間發明新的大炮了,可轉念一想,現在的政策根本無法激勵工匠們進行發明創造,只能無奈的嘆氣。突然一個念頭在吳林華的心中萌生,他一個激靈,趕緊搖搖頭將這個想法從腦子裡搖走。

於是吳林華命令炮兵隊長繼續按照這樣訓練,自已則去軍營中視察部隊,看看陳唯一的步兵陣型練的怎麼樣了,順便還要視察一下四大金剛的騎兵隊的訓練情況。

視察的結果還不錯,唯一的一點缺憾是騎兵太少,雖經多方努力,但騎兵人數只能達到三千人,馬匹也不能讓人滿意,都是滇馬,耐力不錯,但速度不行,難以跟滿清精銳騎兵對抗,看來只有多加訓練了。不過,吳林華並不打算用騎兵與清軍正面對抗,他對騎兵另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