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聞朱由檢此言,紛紛點頭不已。
“可悲,可嘆!戚家軍剛立殊勳未久便在薊鎮受冤,而後在石門寨駐地被誘剿屈殺,最終又在渾河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從此世上便再無戚家軍。”
朱慈炅此刻臉色有些鬱郁,他咬字不甚清楚的那種脆生而又沉重的聲音,讓從他嘴裡說出的此事更顯荒誕。
天啟皇帝騰得一下站起身來,順勢把朱慈炅的身體轉過面向他,而後抬手將其抱在懷裡,投去了詢問的眼神。
混跡於那個年代的徐光啟連忙拱手為禮,朗聲說道:“殿下此言差矣,薊鎮鬧餉而致兵變,才是其取禍之道。”
而旁邊瞭解或聽聞過此事之人也都躍躍欲試欲出言分辯一二。
“慈炅以為,玄扈先生此言大謬。敢問先生,戚家軍為何鬧餉?究其根源還不是朝廷和上官的失職?”
此言一出,讓徐光啟以及那些原本躍躍欲試之人瞬間啞口無言。
你小子真夠狠,都把你太爺爺(曾祖父)和他手下的重臣們光明正大地拉出來鞭了,我們這些人還能說啥?
天啟皇帝和朱由檢也都面露尷尬之色,沉默不語。
“若是足額足餉亦或是上官及時協調,此事難道不可避免嗎?完全可以!那可都是經年為國血戰沙場的忠勇之士啊!”
朱慈炅輕輕嘆了一口氣,有些恨恨地繼續說道:“孔子曰,大將無能,累死三軍[1]。那王保非但無過,並因平此變有功而得以升遷,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慈炅的一句“孔子曰”再次語驚四座,一個雖已三歲,實則滿打滿算二十個月大的稚童,一副小大人般心憂天下的模樣,這才是滑天下之大稽,好嗎?
天啟皇帝還好,可朱由檢此刻嘴巴都合不上了,他偷瞄了天啟皇帝一眼發現其並無異色,便心裡暗暗唸叨,是皇兄教的?
那些曾經發生過得事情呢?比如薊鎮兵變、渾河血戰也是皇兄教的?這個侄兒也太過妖孽了些吧?
天啟皇帝冷眼旁觀在場眾人眼中的疑惑和不解,他滿含笑意地輕輕撫摸著朱慈炅的頭頂,眼神中盡顯慈愛之色。
其實他心裡此刻都快樂開了花兒。你們都被朕的皇兒驚到了吧?不瞞你們說,朕曾經也是被他雷的裡焦外嫩。
“還南兵大逆有十[2]?這些南兵殘部在渾河為我大明戰死沙場之時,馬文卿、石星之流可曾為其之文過飾非心有慼慼焉?”
朱慈炅的這番振聾發聵之論,更是讓在場諸人盡皆陷入長久的沉默。
恰在此刻,點將臺下的方正化一聲大喝:“立定!”
臺上眾人再次把注意力集中在臺下的淨軍方隊。
“全體都有!齊步走!一二一……”
當五十一人邁著整齊的步伐行進在地面上發出節奏齊整的踏踏聲,當五十一人的左右手擺動間整齊劃一、幅度一致時,帶給旁觀者的感受唯有直擊靈魂。
“皇兒,不過半月有餘便能達到此等程度,應該還算不錯了吧?”
天啟皇帝對著正在他懷裡還有些許氣鼓鼓的朱慈炅輕聲問道。
朱由檢沒等朱慈炅回答,不禁驚聲問道:“皇兄,只有半月有餘嗎?”
“正是如此。你家侄兒從對朕提出想法,到挑選淨軍兵士,而後開始操訓,至今確不過半月有餘。”
天啟皇帝面露微笑,眼神中偶有驕傲之色閃過,對朱由檢柔聲應道。
朱由檢聞言,臉色瞬間便精彩起來,讚歎、興奮、羨慕,還有一絲絲的不明意味。
朱慈炅淡淡一笑,輕聲道:“父皇、皇叔,以目前這些人的水準,還遠遠不夠,腳步和擺臂均還有些參差不齊。”
天啟皇帝佯裝有些惱怒地說道:“皇兒,你這是否有些吹毛求疵之嫌?”
朱慈炅沒有搭理他的便宜老爹,而是老神在在說道:“若是能夠做到完美,橫豎僅見一人矣。”
“唯有在操典規矩之內,將士兵的操訓做到極致,才能提高其服從性與紀律性。”
朱慈炅沉吟片刻,繼續娓娓道來,而左右兩旁正在傾聽的眾人則是頻頻點頭。
“而後再歷幾戰,上陣見過了血,每一名士兵將會徹底蛻變為真正的戰士,如此便可成就令行止禁的王者之師。”
朱慈炅頓了頓,繼續道:“若是武器裝備研究上能夠有所建樹並大幅改良列裝,那時的他們便不僅是王者之師,也將會是虎狼之師。”
說到最後,他的語氣逐漸有些高亢,而其間夾雜的那許脆生與咬字不清,反而讓人生出一種別樣的氣勢。
“而我大明的一切之敵都將灰飛煙滅。”
說到此處,朱慈炅看了一眼徐、畢等老三位,然後便陷入了沉思。
他想到了很多,想得更多的則是後世的那支人民子弟兵。
他們紀律嚴明、作風優良、英勇善戰,上戰場能殺敵,下戰場能安民,那才是一支真正的王者雄師。
每當災難降臨時,最先出現在百姓身邊的必然是他們的身影,而災難結束時,人們只能心疼地看著他們離去時疲憊的背影。
而在那個偉大的國度裡,無論何時何地,當人們看到他們的身影出現時,總會覺得無比安心。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還能找出一支比他們更優秀、更受百姓擁護和愛戴的軍隊嗎?答案是沒有,半支都沒有。
縱觀世界歷史幾千、上萬年,所有在這個世界曾經出現過的軍隊,在他們的面前都將黯然失色。
曾經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朱慈炅,就是這麼想的,他經常會對人自豪地說,那是我們的軍隊,那是我們的人民子弟兵。
看著朱慈炅一言不發陷入沉思,眼神中還有些感概的模樣,天啟皇帝還以為他在介懷戚家軍之事。
“皇兒,雖已事過三十餘載,但戚家軍之事朕定會著人徹查到底,給其一個交代,若確有情弊,朕必會為他們正名。”
天啟皇帝附在朱慈炅耳邊,用僅他們二人可以聽到的聲音輕聲說道。
“兒臣替他們謝過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