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大乾皇宮內,
金黃色的秋葉落在翠綠的青石上,彷彿為這金碧輝煌的宮殿鋪上了一層金毯。這時候的皇宮最為熱鬧,各地的朝臣、使者絡繹不絕。
在宮殿的一間雅緻書房中,寧霄、王秀寧、趙安北、劉成澤及幾位重臣正嚴肅地討論著國家大事。
“所以說,大乾國的根基,在於廣大的農民。”趙安北用一種充滿智慧和深沉的語調說道,他的這種語調讓人不得不信服,“目前我們的農田生產效率低下,農民的生活水平也不高。土地方田制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使農民能夠真正地擁有自己的土地,增強他們種田的積極性。”
寧霄皺著眉,表示贊同:“你說得對,大乾國的發展,要從農民做起。這些年來,我們對商人的打壓,也讓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商業的繁榮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必須要給予他們一個穩定的環境,首先,農民的穩定和富裕是必不可少的。”
王秀寧也插言:“農民是大乾的根基。沒有穩定的農業,商業怎能繁榮?如果農民過得好,他們也會更有餘裕去購買商家的商品,這也是對商業的一種支援。”
劉成澤若有所思地點頭:“確實如此。土地方田制聽起來是個好辦法,但是如何具體實施,還需要詳細地計劃和推廣。”
寧霄深吸一口氣,眼中閃過堅決的光芒:“那就從江南開始試行。江南物資豐富,商賈雲集,如果我們能在那裡取得成功,其他地方也會跟進的。”
王秀寧輕輕地撫摸著桌上的玉瓶,深沉地說:“只是,這樣的改革勢必會觸及一些人的利益,我們要做好準備,應對各種反抗。”
趙安北微微一笑:“王妃說得對,但只要我們堅持到底,總會有辦法化解這些困難。”
寧霄點點頭:“現在大乾內憂外患,我們需要先穩定國內的局勢。商業雖然重要,但我們目前不能心急。農業穩定,國家才能有基礎去發展其他行業。”
眾人紛紛表示贊同,這次的會議也因此而結束。
走出書房,王秀寧輕輕地搭上寧霄的手臂,微微一笑:“你做得很好,我相信大乾的未來,一定會因為你而變得更加輝煌。”
寧霄緊緊地握住她的手:“有你在我身邊,我會更有信心。”兩人的身影在深秋的陽光中,漸漸消失。
日頭初升,街道上的百姓已經早早地齊聚於道旁,等待著鄭王的車隊經過。鄭王,以其在邊境的軍功與非凡的戰略頭腦,被譽為大乾的戰神,是許多普通百姓心中的英雄。
長長的隊伍緩緩前進,鄭王騎在馬上,身著金銀錦繡的盔甲,顯得英姿颯爽。身旁的幕僚和將軍們,都與他形成鮮明的對比,鄭王顯得更加威武。但儘管他威風凜凜,鄭王的眼神裡卻沒有半點高傲和冷漠,他頻頻向圍觀的百姓微笑,還不時地下馬與他們親切交談。
“你們的生活,過得還好嗎?”他對一位老者問道。
老者激動地拜下,“多虧了王爺,我們這裡都過得很好。”
鄭王輕輕地攙起他,微笑道:“是你們辛勤的勞作,才有今天的大乾。我只是盡了自己的職責。”
此情此景,百姓們紛紛議論起來,都說鄭王真的是個為民請命的好君子。不少人眼中,都閃爍著淚光。
這一幕,自然也進入了宮中,寧霄與王秀寧正在朝堂上聽取大臣的彙報,當得知鄭王如此親民,王秀寧眼神中有些許擔憂:“鄭王此舉,無疑是在為自己積攢民心。”
寧霄深吸一口氣:“我知道他的目的,他是想在百姓面前樹立威信。如此一來,我若是對他有所行動,必然會引起民憤。”
王秀寧輕輕靠在他的肩上:“如今,我們更應該小心行事,但不能因為他的計策而影響我們正常的政務。”
趙安北這時也走上前:“皇上,王妃,現在的情況確實很複雜。我們應該抓緊時間推行土地方田制,以此穩固民心。”
京城中的氛圍越發緊張,儘管表面上看似和平,但實則各方勢力都在秘密地籌謀。鄭王的到來無疑是一場風暴的開始,他那受人歡迎的形象,明眼人都知道那是他深思熟慮的策略。
寧霄站在宮殿的高處,眺望著遠方,他眼中閃過一絲決然。轉身向王秀寧說:“鄭王的野心不小,他一直都想篡奪我的王位。但我不會讓他得逞的。”
王秀寧輕輕地握住他的手,“我知道你有安排,但是一定要小心。”
寧霄微微一笑,點了點頭。他派出的將領們已經秘密抵達北涼邊境,他們是寧霄最為信賴的部下,任務就是在鄭王遠離自己的軍隊時,秘密地控制住那片地域,從而切斷鄭王的退路。
當晚,趙安北急匆匆地來到寧霄的書房,“皇上,鄭王已被安置在城南的一座府邸。據我所知,他身邊的護衛不多,大多數都留在了北涼。”
寧霄冷冷地一笑,“這正是我所希望的。既然如此,我就要藉此機會,徹底地解決鄭王。”
趙安北沉默片刻,道:“鄭王的野心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是我們行事必須小心,不能讓他有機會逆襲。”
寧霄眼中閃過一抹銳利,“放心,我不會讓他有這個機會的。不過,我不會輕易動手,我要他親自上門來求死的。”
王秀寧聞言,心中不禁為寧霄的計策所震撼。她知道,寧霄是想讓鄭王在失去了軍隊的支援後,自己陷入絕境,從而被迫採取非常手段。而這正是寧霄所希望看到的。
隨後的日子裡,京城中的的氣氛越發壓抑。鄭王雖然居住在城南,但他的影響力並未減弱。寧霄每天都派人去監視他的動向,確保他不會有任何出奇不意的舉動。
然而,鄭王似乎並未有任何異動,每天都按時起床、讀書、與幕僚討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