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張二哥雜貨鋪,沈婧與阿仲心事重重,愁雲密佈。張二嫂見狀,眉宇間盡是關懷:“大丫,阿仲,咋了這是,遇到啥難題了嗎?”
沈婧心思細膩,不願多提阿仲家的難處,只是一笑帶過,輕輕搖頭。
入夜,狹小的房間內,阿仲身形蜷曲於床的一角,雙臂環膝,彷彿要將自已緊緊包裹,沉默無言,唯有思緒萬千。
沈婧坐在床邊,靜默陪伴,心緒難平。她望著阿仲的側影,滿是心疼,卻尋不到合適的言語慰藉。
許久,阿仲的聲音細微如蚊蚋,飄散在空氣中:“我知道,娘雖然沒和我說過,其實我都知道的。”
“啊?”沈婧一下子沒反應過來。
沈婧望向阿仲,目光交匯中,只見阿仲眸光閃動,如秋水般深邃。
沈婧一直覺得阿仲和村裡的孩子不一樣,還以為是加了“神童”濾鏡的原因,今天才是第一次認認真真觀察他,好看,長得真是好看。
阿仲的臉龐稚嫩未脫,臉頰上還留有嬰兒肥的柔和曲線,面板白皙如瓷,細膩無瑕。眉如遠山,鼻樑挺秀,雙眸清亮,波光粼粼,引人憐愛。沈婧不由地想起她和阿花在凌峰山上躺著看到的那抹天空,明朗卻不刺眼,清澈卻悠遠。
一筆畫少年,驚鴻入了眼。
沈婧不由自主地伸手,輕觸阿仲的臉龐,指尖傳遞的溫柔讓阿仲霎時羞紅了臉,輕喚一聲:“阿姊。”
對美好的事物總是情不自禁地喜歡。沈婧略顯尷尬,急忙收回手,笑中帶歉:“我失禮了,阿仲勿怪。”
“阿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沈婧眼神裡滿是不解,輕聲詢問。想到劉老爺那毫不留情的一幕,她心裡多少有些不是滋味。沈婧骨子裡並不願去迎合那些高高在上的富貴人家。但是既然答應了楊嬸,這事兒就不能輕易放棄。
阿仲抿抿唇,緩緩道來:“那位劉老爺,應該是我大舅,劉家的當家人。雖然從未謀面,但我猜就是他。”
靠著阿仲的描述,沈婧也連蒙帶猜,楊嬸與劉家的糾葛在她心中漸漸清晰起來。
其實外人不知道劉家真正發家的原因,劉家人是長得都很不錯。從老祖宗劉阿四,能從一無所有的流浪兒到娶了絲織坊的獨女,除了能力還不錯以外,最主要靠一副好皮囊贏得織坊千金的心。到如今劉家納妾更是把美貌放在了第一位,成了劉家不成文的規矩。
所以經過幾代的基因改良,這美貌已經有點逆天了。至於今天看到的劉老爺,咳咳,因為嫡支不遵從這個定律,嫡支聯姻偏重權勢結合,往往要往上墊一墊腳去巴結當地的權勢,所以在顏值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正是因為劉家老祖宗的這一手好算盤,透過嫡支培養手腕及能力,透過庶支子女的婚姻不斷擴大自已的人脈,劉家的生意才越來越興旺。
阿仲的孃親,曾是劉家的四小姐,是二房劉景全所納三姨娘所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家族培養的重點。本打算在滿十六歲後,要準備把她送給高官做妾室。然而,命運弄人,她遇見了愛情,選擇了與阿仲的父親私奔。
這個事情當時鬧得挺大,最終結果是阿仲父母被雙雙驅逐出族。後來阿仲父親卻不幸染病去世,更添悲涼,楊嬸帶著阿仲兩邊投親未成,幸好餘婆婆收留,這才有了容身之地。
沈婧不由地唏噓,這種大家庭看似光鮮亮麗,實際上卻是各種齷齪。
她想起張愛玲那句經典名言:“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如果可以選擇,她寧可穿舒適的棉衣,也不要穿精緻華麗錦緞。
她溫柔地對阿仲說:“阿仲,上一代的事咱們管不了,也改不了。但咱們能做的,就是陪你父母的路繼續走下去,無論多難。”
阿仲堅定地點點頭:“我知道的,阿姊。我娘說過,她從來沒有後悔過。”
沈婧輕輕揉揉他的頭,語重心長:“這就對了。你要努力讀書,將來考取功名。這樣不論是楊家也好,還是劉家也好,你都不必仰人鼻息。你阿爹和你阿孃,才能堂堂正正的。你若成功,世人才會讚歎你爹孃情深意重。你要沒出息,世人皆唾棄他們自私自利。”
阿仲似乎是被一語灌醒:“阿爹和阿孃此生最大的心結是為家族所不容。如果有一天,我能夠站的足夠高,那麼不管是楊家還是劉家,都不會是今天這副態度了。”
阿仲又突然想起來:“阿姊,這次我們還要去百川書院一趟。”
沈婧問道:“百川書院?”
阿仲點點頭,說道:“這是吳州最好的書院。但是不好進。每年夏季開始是選拔,進書院需要透過書院的入學考試,根據入學考試成就分上中下三等,如果是上等的免束脩,只要自已出食宿和筆墨紙硯就可以了,一年也不過十幾兩銀子,不過每年也就幾個人能拿到。中等的是要交束脩,一年要一兩百兩銀子。如果是下等,則要給書院捐贈費,一般三千兩到五千兩,這也是家裡有權有勢的才能進。”
沈婧咂舌,這念個書可真貴。這操作,有點熟悉啊。成績優秀的可以拿獎學金,成績不好的要出贊助費,砸錢擠進這個圈子去。看來每個時代,家長的心態都是如此一致。
也難怪,據說這百川書院是大宣首屈一指的大書院。
傳說第一代創辦人是前朝宰相杜衡被貶後,登上霞暮山,見到霞暮山上有兩大石,狀如毛筆、書本,文氣彙集,因此開始創辦吳州書院講學,已經有上百年曆史了。
書院以躬行實踐,經世致用為立院宗旨。在本朝仁宗年間,大儒魏景陽先生在書院講學,並對書院于山腳下對書院進行下拓建,方成今日百川書院之規模。並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意,改名百川書院。
吳州史上七位狀元郎,其中四位竟然都出自於百川學院,現任宰相章桐亦曾在此勤奮攻讀。不僅如此,幾乎每年參加科舉的學子,幾乎過半數都能金榜題名。真可謂踏入百川,半隻腳就踏入了官場。
所以放在整個大宣,百川學院都是炙手可熱的。除了它那深厚的文化積澱,更為重要的是,在此求學期間學子們有機會構建未來仕途的人脈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