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8章 議親征:用江東的糧打北伐的仗(求

第198章 議親征:用江東的糧打北伐的仗(求追)

原本的計劃,是諸葛亮會在開春後出兵五丈原,替諸葛喬在涼州爭取時間。

卻不曾想。

諸葛喬以馬鈞、李撰和浦元為核心,聚涼州匠人於冀縣,相繼改良了織綾機、龍骨水車、鏹犁、耨、耰等生產資料。

一面招募青壯屯田,一面招募巧女織綾。

將單個家庭的男耕女織,直接變成了集體大生產的男耕女織。

科技的碾壓,提高了生產力。

羌胡歸義、張既覆滅,減少了叛亂。

西域來使,初步再開絲綢之路。

金城、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五郡傳檄而定,讓涼州維持了和睦。

諸葛亮還未出兵,諸葛喬就完成了蠶食涼州的戰略目的!

法正也勸道:“陛下,你乃金貴之軀,豈能再涉關中險峻苦寒之地?”

這樣的意外,讓法正也始料不及。

當即。

諸葛亮亦是憂心忡忡:“我也沒想到,伯松會在涼州搞出這麼大的陣仗。”

“倘若伯松也同意陛下親征,我和丞相都不會再反對。”

倘若涼州未平,劉備還會讓諸葛亮西進五丈原,替諸葛喬爭取平定涼州的時間。

法正也沒想到,馬鈞、李撰和浦元這三人組合,會給諸葛喬在涼州提供如此大的優勢!

諸葛喬在涼州跟開掛似的,平定得太順利了。

法正提議:“陛下,不如召伯松返回南鄭商議?這涼州諸事,我等還需要了解更仔細一些。”

“曹操昔日曾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良久。

“倘若陛下親征,曹丕必會驚懼而來,以陛下在漢中的兵力,尚不足以跟曹丕決戰。”

詳細瞭解涼州諸事後,諸葛亮和法正不約而同的生出驚歎:

你管這叫蠶食涼州?

“望陛下謹慎,當以國家大事為重!”

“取關中不可急於一時,伯松雖然鯨吞了涼州,但偽魏的兵馬幾乎都部署在關中、洛陽、南陽一帶。”

“成都文武各司其職,他們的職責就是留在成都輔佐阿斗治國。”

劉備冷哼一聲:“朕要親征,何須問成都文武的意見?”

劉備老了!

法正是最懂劉備的,當聽到劉備用曹操那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時,法正就知道勸不動劉備了。

法正直接將皮球踢給了遠在冀縣的諸葛喬,誰點燃了陛下的戰意,誰就來勸諫陛下。

見劉備開始煽情,諸葛亮感覺頭皮都要炸了,硬著頭皮再勸:“陛下若是親征,這成都文武必也會來南鄭勸諫。”

劉備這忽然要親征,那麼一應的準備就得以東進武功山為主了。

“這是否親征,朕以為,丞相和孝直足以替朕決斷。”

諸葛喬鯨吞了涼州,可諸葛亮在漢中還在籌謀準備。

我們決斷,陛下你肯聽嗎?

看著一臉固執的劉備,諸葛亮只能將目光投向法正,示意法正再勸。

這tm是鯨吞好吧!

計劃趕不上變化。

出了行宮。

可如今。

也難怪劉備興奮得想要親征了!

諸葛亮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勸諫道:“陛下,涼州雖然平定,可我等尚未準備好北伐。”

“你不是說那論持久戰是伯松提出來的嗎?怎麼一點都不持久!”

“我本以為,只是讓隴右的漢羌民心依附,至少都得一年的時間。”

“朕如今亦是深有感觸。”

“朕老了,雲長和益德也老了。”

劉備低頭沉吟片刻:“孝直言之有理,朕也想聽聽伯松的想法。”

劉備見諸葛亮和法正都不同意,不由長嘆:“朕今年過六旬了,也不知道還能再活幾年。”

諸葛喬用幾個月的時間,就辦了預計一年甚至兩年才能辦完的事。

即便是法正這樣的智者,也只是將匠人的手藝視為奇技淫巧。

“趁著朕還在,先將關中打下來,即便今後朕不在了,阿斗也能替朕北定中原、東滅孫吳。”

由於一開始定的計劃是西進五丈原而不是東進武功山,這準備工作自然也是以西進五丈原為主。

劉備令使者快馬返回冀縣,召諸葛喬來南鄭。

法正嘆氣:“丞相,伯松平定涼州太快,讓我等始料不及。”

“再驅逐張既,平定金城、武威等郡,怎麼也得花個半年時間。”

“結果不到半年的時間,伯松就讓隴右的漢羌民心依附,還順手將榆中的張既給滅了。”

“剛滅了張既,又恰好在榆中城中遇到了西域小國的使者,預售了大量的提花綾錦。”

“隴右的豪族巨室,更是主動提供錢糧,希望能分一杯羹;金城、武威等郡亦是傳檄而定。”

“這天時人和,全都讓伯松給佔了。”

“計劃趕不上變化啊!”

“即便伯松來南鄭,恐怕也勸不住陛下了!”

法正亦是面有憂慮:“勸不住陛下還是其次,我更擔心的是成都文武的反應。”

“陛下原本只是來南鄭坐鎮,結果現在又要親征,不知多少文武會來信反對。”

“這益州的錢糧在短時間內徵募太多,也會令豪族世家離心的。”

諸葛亮輕嘆:“等伯松來了南鄭,再從長計議吧。”

諸葛喬來得很快。

似乎是早有所料,諸葛喬將涼州的軍政委託給姜維和王連後,就帶上霍弋和五十近衛騎兵前往南鄭。

剛抵達南鄭,劉備就匆匆召見了諸葛喬,諸葛亮和法正也聯袂而來。

“伯松,你在涼州幹得好事,可知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諸葛喬剛到,諸葛亮就引用【論語.子路】中的話輕責諸葛喬,又連連給諸葛喬眼神示意。

用意很明顯,諸葛亮希望諸葛喬能在劉備面前訴訴苦、哭哭窮,這樣劉備就會打消親征的念頭。

劉備輕咳兩聲:“丞相啊,伯松已經加冠,又是大漢的涼州刺史,應當有自己的主見。”

“你看朕,讓阿斗監國後,朕未曾干涉過阿斗的政令。”

“這年輕人,要有朝氣,偶爾有些急躁也是正常的。”

“遙想當年,朕亦曾親手鞭督郵,念頭通達,何等的意氣。”

諸葛亮頓時無語。

劉備這是看穿了自己的意圖,在提點諸葛喬要坦誠,要念頭通達。

“伯松啊,朕聽說隴右羌人對你敬畏如神,你一聲令下,萬千羌人都得簞食壺漿相迎。”劉備右手捋髯,滿臉的欣賞。

諸葛喬拱手肅容:“陛下錯了。”

“不是隴右羌人對我敬畏如神,而是隴右羌人對大漢的涼州刺史敬畏如神。”

“萬千羌人會簞食壺漿迎,不是因為我的命令而是煌煌大漢的天威、陛下的仁德,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崇拜和仰慕。”

劉備大笑:“伯松,伱這是與朕生疏了啊!”

“朕又不是曹操,豈會因為你的名聲太大而心存忌憚。”

諸葛喬笑道:“陛下器量弘雅,我心甚敬。唯怕刀筆吏,斥責我無禮失儀。”

“行了,別文縐縐的了。”劉備問及正事:“這次讓伯松來南鄭,是想聽聽伯松的想法。”

劉備頓了頓,虎目微凜,直視諸葛喬:“朕想親征關中,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然,丞相和孝直皆勸朕不可親征。”

“伯松以為,朕是應該親征還是不應該親征?”

諸葛喬不假思索,拱手慨然:“陛下要親征,何須旁人同意?”

“只要陛下一聲令下,我願引無當飛軍為先鋒,替陛下陷陣先登,斬將奪旗。”

“縱萬死也在所不惜!”

諸葛喬聲音洪亮,語氣果敢而堅毅。

這一通宣誓般的支援,不僅諸葛亮和法正愣住,連劉備都有些驚詫。

“伯松,你不勸朕?”劉備倒吸了一口氣。

在問諸葛喬的時候,劉備就已經考慮過諸葛喬可能會有的勸諫方式,已經做好了十足準備要說服諸葛喬支援親征。

結果,萬千理由尚未出口,諸葛喬直接大力支援,連想都不帶想的!

諸葛喬眼有黠色,故作驚詫:“陛下親征,乃是為了興復漢室,又不是去關中巡遊。”

“我為何要勸?”

劉備緊緊的盯著諸葛喬:“朕若親征,恐會引起朝中不穩,錢糧徵募太多也可能令世家豪族寒心,亦可能令曹丕驚懼而調大軍入關中。”

諸葛喬笑道:“陛下多慮了。”

“陛下乃是大漢的皇帝,是大漢的最高決策者。決策者考慮的,不是能不能,而是該不該。”

“我等是大漢的臣子,是大漢具體的施政者。施政者考慮的,不是該不該,而是能不能。”

“作為臣子,我的職責是發現、分析、解決、實施、總結。”

“以實踐出真知,而非遇到困難就反駁陛下的決策。”

劉備的眼神多了興奮,附掌而笑:“伯松言之有理!”

“丞相,孝直,朕就一個決策:親征。”

“親征會遇到的阻礙或風險,就由丞相和孝直,替朕發現、分析、解決、實施、總結。”

劉備現學現用。

反正朕必須親征,有問題你們來發現和解決!

諸葛亮和法正看向諸葛喬的目光,紛紛多了幾分幽怨。

諸葛喬說了一大堆的空話套話,迎合了劉備的心意;這解決難題的重任卻落到了諸葛亮和法正身上。

“丞相,以前我挺羨慕你有個智勇兼備的兒子,現在我不羨慕了。”法正調侃道。

諸葛亮板著臉:“伯松,你不能光說不做。說說你具體的想法吧。”

見諸葛亮眼神變得嚴肅,諸葛喬訕訕一笑。

不拿出具體的措施,今日這門就出不去了。

“丞相,江東可有訊息傳回?”諸葛喬不答反問。

諸葛亮略微思了片刻,道:“去年孫權本想趁著我北伐隴右的時候去打合肥,卻因曹丕派曹仁坐鎮,又打消了這個想法。”

諸葛喬不由笑道:“孫權還真是膽怯,曹丕派個曹仁就不敢打了。”

“我以為,孫權如今是大漢的吳王,陛下要親征關中,孫權又豈能不引兵相助?”

“如今曹丕的重兵幾乎都在關中、洛陽和南陽一帶,淮南部署的兵力很少。”

“若陛下親征關中,曹丕必會驚懼而無心淮南,這是孫權取淮南的最後機會。”

“他若不取,今後再無機會了。”

“可讓陛下帶孫貴人去長沙,請孫權赴家宴,趁機遊說孫權進兵淮南。”

“我亦有把握,讓孫權拿出二十萬石糧米來資助陛下北伐關中。”

諸葛亮嚇了一跳:“二十萬石糧米?這怎麼可能!伯松,不可妄言!”

劉備和法正也是嚇了一跳。

二十萬石糧米,足以讓十萬人吃上三個月了!

孫權雖然是盟友,但也不傻。

拿出二十萬石資助劉備,那不就等於真心在當“大漢吳王”了嗎?

劉備亦是肅容:“伯松,若益州錢糧不夠,可走荊州再運錢糧來南鄭。”

法正雖然沒有開口,但看向諸葛喬的眼神也多了好奇。

有什麼方式,能讓孫權甘心拿出二十萬石糧食?

難道就憑諸葛瑾在東吳?

諸葛喬篤信而笑,自懷中取出圖紙遞給諸葛亮:“馬鈞最近研究了新式的犁具,尤為適合江東的地形。”

“這種犁具跟常見的直轅犁不同,我稱其為曲轅犁。”

“曲轅犁比之直轅犁,便於深耕,且輕巧柔便,利於迴旋,適宜江南地區水田面積小的特點。”

“江東又多有蠻荒之地,墾荒困難。”

“可有了這曲轅犁,孫權不僅可以再開墾十萬畝良田,也能以此為交易,獲得江東豪族的支援。”

“如此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只是二十萬石糧米,我其實都覺得虧了。”

“考慮到孫權是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兒,若不給足了好處,孫權極容易受到曹丕的蠱惑再取荊州。”

“孫權屢屢拿不下合肥,除了他那不堪的統率外,也是因為江東的豪族認為打了淮南得不到好處。”

“可若江東能大批次的生產曲轅犁,江東豪族的人力和畜力就必然會有冗餘。”

“這個時候,淮南那肥沃的田地,就是令江東豪族們眼紅的肥肉。”

“不用孫權去費口舌,江東的豪族就會支援孫權去取淮南。”

“取了淮南,孫權和江東豪族們必定膨脹。”

“曹操尚且得隴望蜀,孫權得了淮南,又豈會不念著徐州富饒之地?”

“孫權北伐心越盛,曹丕在東線部署的兵力就會越多,被平分了兵力的曹丕,又如何能在西線抵擋陛下的親征大軍?”

“綜合來看,二十萬石糧米雖然吃了點虧,但陛下卻是賺足了好處。”

劉備、諸葛亮和法正皆是神情一肅,湊近一觀圖紙。

只是這圖紙看起來頗為複雜,一時間也難明其理。

諸葛喬見狀,又自懷中取出曲轅犁的模型,呈現給劉備三人。

模型加圖紙一對比,劉備三人就明白了這其中的奧妙。

不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法正,都是親自耕種過的,自然能看得出曲轅犁的先進。

“二十萬石糧米雖然有些虧,可為了興復漢室,這點虧朕也能接受。”劉備的眼神再次變得興奮。

法正則是提出了心中的擔憂:“伯松,曲轅犁若是給了孫權,江東必會變得越來越富庶。”

“昔日管仲以齊紈魯縞讓魯國臣服,又以衡山之謀讓衡山國臣服,皆是在疲弱敵國的國力。”

“伯松不用疲國之計,卻反其道而行之,這豈不是在給陛下樹立一個更強大的敵人。”

“我以為,這不符合軍爭兵法!”

作為定計者,諸葛喬自然知道將曲轅犁賣給孫權,會讓江東變得富庶。

然而。

諸葛喬卻有不同的看法:“法侍中,這江東士民,是否是大漢的臣民?”

法正不假思索:“自然是大漢的臣民。”

諸葛喬面色微凜:“既然都是大漢的臣民,那他們就不是敵國之民。”

“不是敵國,又為何要用疲國之計?”

“齊紈魯縞和衡山之謀,雖然削弱了他國的國力,可受害的卻是百姓!”

“陛下立志於興復漢室,就不能只專注於解決曹丕和孫權,更要致力於解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大漢百姓。”

“江東雖然是孫權在執掌,可孫權在名義上也是大漢的吳王。”

“若江東因為曲轅犁而變得富庶,那也是大漢百姓之福。”

“我等軍爭,又豈能只圖一己之私利,而不顧萬千百姓的死活?”

“若如此,陛下跟曹操,又有什麼區別?”

“再者!”

“織綾機今後必然也要在益州推行,蜀錦的產量也會大量增加。”

“若江東糧食產量太少,這西川的蜀錦豈不是得降價售賣。”

“蜀錦若不能保值,陛下發行的直百錢就會貶值,一旦直百錢貨幣體系崩潰,對益州和荊州而言,將是一場災難!”

“可限制蜀錦的產量,不僅陛下得不到大量的糧食,也會嚴重的損害益州豪族的利益。”

“盟友,必然是要以利益為保障的。”

“若不讓盟友嚐到甜頭、不讓盟友獲得暴利,這盟友關係脆如薄紙。”

“法侍中看到了孫權在表面上的變強,可曾看到陛下會變得更強?”

“管仲的疲國之計,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它並非強調要讓敵國變得比以前更弱。”

“不論江東變得有多富庶,荊州和益州都會以數倍的增長速度,變得比江東更富庶。”

“這便是商業的規律: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強國和弱國的區別就是強國掌握了科技,而弱國只掌握了最低端的生產資料。

經濟效益的不對等,讓農業國家很難超越科技國家。

對諸葛喬而言,江東開墾再多的良田,種出再多的糧食,也不過是大漢的江東糧倉罷了。

只要大漢的科技走在最前列,發展速度比江東快,孫權就永遠趕不上劉備!

諸葛喬亦不擔心孫權效仿管仲對付魯國和衡山國的計策來反制劉備。

劉備的大漢,不是魯國和衡山國這種小國能比的。

劉備換糧親征的目的,本質也是不想用益州和荊州的儲備糧。

只要儲備糧不動,孫權就奈何不得劉備。

孫權若真的效仿,那跟東施效顰沒什麼區別。

諸葛喬的“強弱富貧”觀念,讓諸葛亮和法正陷入了沉思。

兩人都是當世的智者,往往只需要聽到核心就能舉一反三的推演。

劉備則是提出了新的問題:“若孫權同意給付二十萬石糧米,又如何在短時間內運到南鄭?”

走漢水是運不到南鄭的。

要將江東的糧食大量運到南鄭,得先走水陸入西川。

諸葛喬笑道:“此事容易。如今的長沙,有不少益州的豪族商人。”

“可將孫權給的二十萬石糧食交付給益州的豪族商人。”

“陛下則直接讓益州豪族商人將他們囤積在益州的陳糧交付給陛下。”

“如此,陛下省了運輸糧米的時間和耗費,益州的豪族商人也清了在益州的糧食庫存、且也為陛下北伐立了功績。”

“陛下亦可下詔,彰其義舉。”

“這是雙贏之策!”

劉備恍然,驚訝問道:“伯松昔日讓益州和江東的豪族商人,在長沙自由貿易,莫非也是預料到了今日?”

諸葛喬搖頭:“當時並未想這麼深遠。只是想盡可能的讓益州的豪族商人去江東購買糧米,增加益州的儲備糧。”

“當時我也沒想到,會在涼州遇到馬鈞這樣的奇才!”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或許就是天命在漢。”

劉備哈哈大笑:“有備無患。若非伯松昔日在荊州的努力,也不會有今日的機遇!”

“丞相,孝直,你們可還有異議?”

諸葛亮和法正對視一眼。

諸葛喬將糧食都解決了,還如何能有異議?

諸葛亮道:“陛下要去長沙,可讓伯松同往。”

主意是諸葛喬提出來的,諸葛亮自然不能讓諸葛喬閒著。

諸葛喬笑道:“丞相不說,我也會去長沙的。正好,我也好久沒見岳丈了。”

“就趁著這個機會,去襄陽城探探親吧。”

劉備道:“伯松的長子已經出生,等返回的時候,也順道去成都看看吧。”

“讓你去年年底都不能回成都省親,朕也頗有愧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