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23年
(1)、納爾遜、拿破崙、庫圖佐夫、哥倫布、華盛頓等人的暗物質人生經歷資訊收集匯總完畢,透過大資料三維立體模擬出了他們的人生記憶,並將這些記憶分別集合成為一個“虛擬人”。聯合國“復生委員會”分別對納爾遜、拿破崙、庫圖佐夫、哥倫布、華盛頓等人做了徵詢工作,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復活到未來世界;如果他們不願意復生,根據地球人類制定的《宇宙法典》規定,聯合國“復生委員會”不得違背當事人的意志,不得復生當事人。
納爾遜是“日不落帝國”統治世界海洋時代的一個英雄人物。當然,這裡的“英雄”,指的是對於“日不落帝國”的統治階級來說;對於世界廣大被“日不落帝國”奴役地區的人來說,可能納爾遜就是英雄的反面了。納爾遜來到了未來世界,看到了他的祖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成為了人類文明中不入流的角色;尤其當他了解到,“日不落帝國”曾經臣服於美國,做人類文明絆腳石的時候,納爾遜真得感到十分傷心。
拿破崙被法國人奉為他們的戰神,被西方史學家奉為人類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當庫圖佐夫成功阻止了拿破崙軍隊前進的腳步,將拿破崙的軍隊趕回了老家之後,他便也成為了俄國人的戰神。這個世界上的普通老百姓,很喜歡給自已創造一些神;其實,這世界上哪有神,都不過是一些時勢造就的英雄罷了。托爾斯泰在他的《戰爭與和平》這本書裡描繪的還是比較真實的,那些被奉為神人的英雄,戰勝敵人的辦法,往往只是實事求是的順勢而為罷了。拿破崙和庫圖佐夫願意復生到未來世界。
哥倫布對於西方的殖民者來說,被視為先驅、英雄;但對於被西方殖民的土地上的原住民來說,哥倫布是忘恩負義的典型,是殖民屠戮的開啟者。哥倫布願意復活到未來世界。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他們那個時代的認知侷限性,即使是那些被人們奉為偉人的人,也不例外。華盛頓被奉為美國的國父,可就是這樣一個歷史功勳卓著,受到美國人敬仰的人物,卻家養奴隸,並且無視當年美國奴隸交易人權的問題。華盛頓來到未來世界,看到他曾經的理想之國,後來成為了人類文明的霸權者,再到後來的沒落,他的心裡感到很難過。
(2)、在未來世界,每個人都擁有一顆屬於自已的星球;雖然所有的人都擁有自已的星球,但大多數人都願意和親人以及曾經的鄰居們生活在同一顆星球,同一座村莊。
宇宙邊緣地帶的一顆星球上,水墨色的村莊,如畫般江山的視界盡頭,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禿石巨山;當太陽躲在了大山的身後時,夜晚便如約而至。在巨石山下,是一片廣袤而高大的白楊樹林;這裡是村人夏天乘涼的地方,也是小孩子的遊樂場。一陣大風吹過,整片森林都跟著起舞;時而有幾隻北遷的大雁,從白楊樹林的上空匆匆飛過。
白楊樹林的邊緣,是幾棟高低錯落的鄉間小屋;在幾戶人家間隔的小路上,一位少婦正懷抱著小兒在散步;這邊兒有幾個少年,正盤坐在老槐樹下聊天兒。村裡的青壯男人們,裸露著上身、捲起了褲腿兒,正在自家的田地裡辛勤勞作。
遠方是一大片農田;田裡的水稻已是蔥綠,每到傍晚時分,稻田裡的青蛙你爭我吵、呱呱直叫,好不熱鬧。
生活如此安逸美好,世界就是眼前的這片土地,目所不能及的地方,便是世界盡頭;人人安心,人人幸福。
(3)、未來世界,人類透過腦資訊收集和肉體克隆生物技術,經常性的更新自已的肉體,已經實現永生。
為了控制宇宙的平衡,防止在遙遠的未來,宇宙人滿為患,未來的每個人,需要在做“永生人”和“子孫延續人”之間做出選擇:永生就不能再繁衍後代;繁衍後代,便視為自動放棄永生權。
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永生,不再繁衍後代;也有少數人選擇了後者,再一次娶妻生子,再次過一個完整的人生。這些人都不是個貪生的人,不懼怕死亡。
也許人類曾經對於生命的長短,由天註定,而抱有過無奈和難過;到了未來世界,人類終於在永生與死亡之間是有了自由選擇權,這一點權利,讓那人類史上的那些鬥士們,感到很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