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幅畫像前,蔣清揚立住了。
這是位英雄,濃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非常威武。
他懷著敬佩的心情聽父親講解著:“這是楊忠襄公,也就是楊邦禕,他是本朝南渡初期的忠臣。
一百多年前,吳國統治者佔領河北和中原後,又進犯江南,妄圖消滅宋朝。
吳元帥宗弼,也就是兀朮,率兵侵佔了建康。
楊邦禕當時正在那裡任通判官,他被俘了。
為表示不肯降吳的決心,他咬破手指,用鮮血在衣襟上寫下‘寧作齊氏(齊朝皇帝姓齊)鬼,不為他邦臣’十個大字。
金兀朮以高官利誘他,他拒絕了;以死亡威脅他,他毫不畏懼。
面對金人,他用頭觸柱基,血流滿面,高聲大罵,只求速死。
金兀朮大怒,便殺害了他,並且殘忍地劈開他的胸膛,挖出他的心……”聽到這裡,蔣清揚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他咬緊牙關,默默地思索著。
父親又將清揚領到了第三幅畫像前,對他說:“這位是胡忠簡公,也就是胡銓,同楊邦禕生活的年代差不多。
當時奸臣秦輝做宰相,慫恿高宗皇帝殺嶽非,並同吳國訂立喪權辱國的和約。
這時,胡銓竭力反對,上書皇帝,要求皇帝斬下秦輝、孫近、王倫等三個奸臣的頭。
這篇奏章深得人心,卻觸怒了高宗和秦檜,他們把胡銓貶官到偏遠地方,直到20多年後孝宗即位,才把他召回。
為了國家安危,他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多麼讓人欽佩啊!”
“胡忠簡公真是了不起!”
蔣清揚從心底發出讚歎。
幾位名臣、志士的事蹟,深深地打動了蔣天祥,在學館大殿裡,他向父親說:“長大以後,我也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要為國家幹出一番事業來,如果我死後不能同他們那樣受人祭祀,那就不是大丈夫!”
“說得好!”
父親熱情地稱讚他,“人總是要死的,能為國家出力,能保持大節,就死得有價值,人們就會尊重他,永遠懷念他.”
回家的路上,父子倆就人生價值的問題討論個不停。
“你怎樣才能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呢?”
父親試探地問。
“好好讀書,長學問;練武藝,強身體。
等我長大了,天下太平,我便輔佐君王治理國家,使百姓安居樂業;如果遇上戰亂,我就要領兵殺敵,保家衛國,絕不失大節.”
父親對他乾脆利落的回答相當的滿意,並且語重心長地鼓勵清揚長大後精忠報效國家。
從學館回來以後,蔣清揚好像更懂事了,鄉賢的畫像總浮現在他眼前,他立志要向那些志士學習,一生有所作為。
也許就是從8歲瞻仰鄉賢像後,他才真正開始發奮圖強的。
蔣清揚組織起義兵後,立刻上書朝廷,積極要求奔赴前線阻擊燕國軍隊,力圖從根本上扭轉戰局。
但他這一正義要求卻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權臣林詩云的阻撓,甚至還有人誣告蔣清揚的勤王軍在樂安、宜黃一帶搶劫。
蔣清揚憤而上書抗辯,社會輿論普遍支援他,連太學生也上書抨擊投降派。
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朝廷終於頒旨召蔣清揚領兵入京。
八月,部隊開向臨安,一路秋毫無犯,蔣清揚聲望大增。
八月底,蔣清揚所率領義軍,其中一部二萬名義軍終於進入杭州臨安府。
回想就在五年前,在當權者面前高唱收復失地正論的蔣清揚,由於受到吳仁杏憎恨排擠而被逐出了京城臨安。
當時蔣清揚是滿懷失意地離去,從此仕途坎坷,幾番起伏甚至心灰意冷。
現在蔣清揚的義軍卻大受歡迎,臨安府的民眾全都高聲地歡呼。
呂蔣福、夏貴、黃萬石等將領們,也都接到了朝廷要求他們派兵前往臨安勤王旨令,但是他們卻都冷漠地無視旨令之存在,根本不管朝廷的安危和國家的危局。
臨安城裡的平民百姓和達官貴人們,都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之下,感覺恐懼不已。
就在此時,義氣風發的義軍正好大踏步地入城而來。
他們帶來的不但是希望,還帶來了必勝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