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六十七章兵敗受降,囚禁中離世!

漢王楊諒不聽王頍忠言苦勸,致使絕望中的王頍,悲憤自殺。此時的並肩王楊林,則三路人馬揮師疾進,冒雨殺了過來。

漢王的大隊人馬剛剛到達清源,就被伍建章率隊趕上。

伍建章何許人也?年少從軍之時,就是一員悍將,而且善於用兵,頗得先帝和並肩王的賞識。他帶著人馬,冒雨急行軍,很快就到達了清源城下。

清源城守將薛粹,駐紮在清源小城,正在陰雨連綿的日子裡,過著陰天,喝著小酒,忽然聞報伍建章大隊人馬殺至城下,頓時嚇得跌下座位,立刻招集人手,竟然棄城而逃,伍建章輕輕鬆鬆的就進入了清源城。

伍建章進入清源城以後,隊伍進行了休整,然後派出探馬藍旗,打探楊諒的行軍情況。很快得到訊息,漢王楊諒的人馬,已經來到清源城不足五十里處。伍建章立刻命令手下,將清源城恢復到薛粹駐防時的模樣,然後退出了清源城,在清源城城外設伏,並派人立刻通知並肩王楊林。

此時楊林的人馬,已經堪堪追上了漢王大隊人馬,得知訊息之後,號令手下,等到漢王楊諒大隊人馬接近清源城時,和長孫晟、楊義臣的隊伍,一起向漢王楊諒發起突然的猛攻。

漢王楊諒率領人馬來到清源城下,但見城頭上旌旗招展,城門大開,卻唯獨不見主將薛粹出城迎接,漢王不由大怒,大罵,“好你個薛粹,本王來到你這小小的清源城,你竟然不出城迎接?敢輕視慢待本王,待本王進城之後,要你的好看。”然後大手一揮,吩咐“進城”。

誰知話音未落,忽然背後喊殺之聲四起,鼓角震天,楊諒大驚,這時手下人稟報,“王爺大事不好,並肩王楊林率隊殺了上來,已經與我們的人展開交戰啦。”

楊諒急命後隊變先鋒,派出大將梁修羅、梁菩薩、韋道正、張伯英四將出戰,抵擋並肩王楊林。剛剛派出四將迎敵,此時長孫晟、楊義臣也率領人馬,從左翼包抄,殺了上來,雙方人馬就在清源城下展開了一場廝殺惡戰。

並肩王楊林和長孫晟、楊義臣兩路人馬,做足準備,突然猛攻。漢王楊諒的人馬,則是猝不及防,倉促應戰,頓時被殺的陣形大亂,潰不成軍。尤其先鋒官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的隊伍,所向披靡,無人抵擋。宇文成都連斬梁氏兄弟,殺得韋道正、張伯英抱頭鼠竄。

並肩王楊林的大隊人馬,在宇文成都、花刀將魏成。金槍小霸王令狐傑率隊衝殺下,直向漢王楊諒的中軍殺來。

漢王楊諒也殺紅了眼,準備殊死一搏,拼命一戰,手下將士見形勢危急,一番苦勸,漢王楊諒只得率人進入清源城躲避。

漢王手下的將士,一見漢王進入清源城,也紛紛往清源城敗逃,大隊人馬擁擠在城門口的吊橋邊,被楊林的人馬,殺得死傷無數。

並肩王楊林見到漢王逃進清源城,正中楊林下懷,便命令大隊人馬停止廝殺,率領人馬,將清源城團團圍困,城外漢王的殘兵敗將,一見大勢已去,紛紛棄械投降,漢王楊諒則被困清源小城,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楊林大軍圍困清源小城,一連十幾日,只是圍困,並不進攻。漢王楊諒,坐困愁城,無計可施,終日借酒澆愁,醉後大撒酒瘋,隨意鞭打侍從,鬧得手下將士人心惶惶,驚懼萬分。

並肩王楊林命人飛箭傳書,親筆信上只寫了“楊諒速出城叩見本王”九個大字。手下人看了之後,呈交給漢王,然後紛紛跪倒,跪請漢王出城受降,漢王楊諒大怒,撕毀了並肩王楊林的親筆信,拒不投降。

此時手下大將裴文安跪倒說道,“漢王,如今大勢已去,伍建章囤積重兵,阻斷我們的退路,小小的清源城,被四面圍困,我們又能堅守多久?並肩王親筆信相勸,不如藉此受降吧,這樣以來,您不是向那楊廣低頭,而是受降於並肩王,並肩王既是代表著大隋,又是您的王叔,顏面上也沒有損失啊,漢王,您就降了吧?”

誰知漢王聽後怒不可遏,竟拔出寶劍,走過來要斬裴文安,裴文安這時候也不甘心就此受死,反手一把奪過寶劍,壓在了漢王的脖子上怒道,“哼,王爺,當初你若聽從我與王頍之言,如何能夠導致今日的慘敗,是你優柔寡斷,難成大器,今日卻還想倒行逆施嗎?”

漢王怒喝,“反啦,反啦,你想造反不成?來人,還不給我將裴文安拿下治罪?”

裴文安哈哈大笑,對左右說道,“諸位,我們提著腦袋,跟著他漢王起兵舉事,實指望能夠成就一番大事,誰承想漢王他實在沒有成就霸業的才能,如今身陷絕境,城外也是我們自已的將士,並非死仇外敵,不如我們押著漢王出城歸降吧。”

手下眾將士這段時間,早就受夠了漢王楊諒的濫施刑罰,再加上身陷絕境,已無抵抗計程車氣,頓時一呼百應,跟著裴文安齊呼,“我們出城投降去啊!”

並肩王楊林,頭戴王冠,頂盔貫甲,身披錦袍,威風凜凜的立馬黃羅傘蓋之下,注視著清源城門。

只見清源城門大開,一隊人馬,打著白旗,緩緩走出城門,來到並肩王楊林陣前。漢王楊諒被左右將士按住雙臂,仍然咆哮不止。

並肩王楊林見了,大喝一聲,“楊諒,你看看你自已這瘋癲的樣子,哪有一點王者之相,簡直成何體統,還不趕緊過來,叩見本王。”

並肩王此言一出,漢王楊諒頓時安靜下來,掙脫了束縛,頹廢無力的走到並肩王楊林馬前,雙腿一軟,跪倒在地,將額頭貼近地面,哭著說道,“王叔,侄兒楊諒,叩見王叔。”

漢王楊諒從備受先帝楊堅寵愛,分封幷州五十二州之地,“自山以東,至於滄海,南拒黃河,五十二州盡隸焉。特許以便宜,不拘律令。”集草屯糧,私募士兵,本以為身居精兵之地,可以趁楊廣初登帝位,根基未穩之時,可以一爭天下,縱然不成,也可稱霸一方,結果卻功敗垂成,只能選擇投降。

楊諒本來兵多將廣,手下也不乏驍勇善戰,頗具軍事才能的戰將,自已卻志大才疏,沒有統率雄兵之才,更無掌控局勢之謀略。早在之前的兩次率兵出征的經歷,就證明了這一點。

開皇十八年,高句麗嬰陽王高元,率騎兵一萬多人進擾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二月,隋文帝楊堅有意鍛鍊漢王,命楊諒、上柱國將軍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領水陸大軍三十萬,進攻高句麗。 可惜這次楊諒出師不利,強渡遼水又時逢雨季,軍中疫病流行,無奈之下,楊諒無功而返。

開皇十九年,突厥侵犯隋朝邊境,隋文帝楊堅再次啟用漢王,任命楊諒為行軍元帥,想讓他率兵攻打突厥,但楊諒竟然飲酒誤事,又以身染疾病,最後竟然未去臨陣統兵,視戰事如兒戲,先帝楊堅寵溺之下,也竟然沒有責罰楊諒。

王頍的諫言,趁朝廷大軍反應不及時,集中所有兵力攻入關中,佔據京師,一次徹底摧毀朝廷軍隊的反擊,另外一種就是各地自立,堅守不戰,打消耗戰,不成功也可據守幷州之地,獨霸一方。還有裴文安的計策,都是採取騎兵突擊,速戰速決,楊諒卻自作聰明,採取了折中的辦法,結果貽誤戰機,並肩王楊林趁機組織人馬,粉碎了楊諒的五路人馬,導致後來陷於被動,最後慘敗投降。

楊諒被押解回京師,眾臣上書皇上楊廣,要求斬殺楊諒,消滅其黨羽。皇上楊廣卻說:“始終是兄弟,實在不忍心,就免其死罪吧。”於是削去王位為民,除其戶籍,楊諒和兒子楊灝遂都被囚禁,一年以後,楊諒在囚禁中死去。

正是:殷鑑不遠在夏後,自古立長不立幼。

擁兵自重起烽煙,最終應了皇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