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葉村長他們幾人扛著兩大袋報酬回了村後,慕玖他們他們一行人也就地分了糧。
分完糧後,慕老爺子和洪秀才當著大夥兒的面把買糧的價格和支付給葉家村的報酬這兩塊兒做了詳細說明。
畢竟買糧的價格這是必須對大家公開的。
而且葉家村的報酬兩大袋糧整兩百斤也值四兩銀,加上找人打聽訊息的三錢打賞銀子,對現在這群人來說這都不是小錢。
其實這群被流放的人,雖如今遭了大難,一路顛沛流離,但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像慕老爺子剛開始擔心的那樣為了活下去而選擇不擇手段的去傷害同伴兒。
反而還依舊保持著流放前熱情與正直。
也許境況還沒有到最糟糕的時候吧?
就如現在,當他們聽到慕老爺子和洪秀才的彙報後,都表示支援與理解。
特別是流放前做過赤腳醫生的何大夫帶著他那才八歲的孫子何忍冬還特地站了出來對顧老爺子和洪秀才表示了感謝。
“這次真的是麻煩慕老哥和洪夫子了,不然我和我孫子忍冬可就要餓肚子了!”
說著,何大夫還伸出手一臉慈祥的摸了摸跟在他身邊、長的虎頭虎腦的小男孩兒。
他唯一的兒子在西北從軍,兒媳生了孫子忍冬後身體就一直不好,在孫子三歲時就去世了。
老伴兒也早已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去世,所以,他要把唯一的孫子活著帶到西北邊疆。
但何大夫的話才剛落下,就有不和諧的尖叫聲從人群中傳了出來。
慕玖耳朵靈敏,辨認出這聲音就是隊伍裡的滾刀肉趙寡婦。
“趙山你這個老東西啊,你雙眼一閉倒是去了,如今卻留下我和大毛二毛受人欺負啊!”
這次買糧,趙寡婦硬是將自己的全部家底一兩銀全部掏了出來。
按照剛才一斤粗糧二十文一斤來算,她可以分到五十斤糧,可現在她手裡卻只分到了四十五斤糧。
可足足少分了五斤糧!這可是要了她的老命了!
眾人見趙寡婦撒潑一般,趴坐在人群中央的空地上,邊扯著嗓子哭嚎著,邊伸出肥胖的雙手把她的大腿拍的啪啪作響。
她的兒子趙二毛站在趙寡婦的身後,也是一臉不滿的看著慕老爺子和洪秀才。
趙大毛也不示弱,指著人群中拎著一小袋糧食的一身補丁的朱臘梅母女對慕老爺子和洪秀才憤憤不平。
“她們母女倆沒有拿錢出來卻分到了糧食,這糧食是你們從大家手裡扣出來的吧?”
他在路上自從看到對朱臘梅朱氏和他的女兒黃秀秀之後,就對黃秀秀有意思。
這一路他時不時的找機會去接近黃秀秀,但黃秀秀總是對她一副不理不睬的態度,朱氏也總是出來攔著他,但凡他走近一點,她就出來橫加阻攔。
卻沒想到剛在他看到胡大強那傻大個提著一小袋糧食送到朱氏那裡時,那朱氏不僅一臉笑容的接了,還特意讓她女兒跟那傻大個道謝。
這不是赤裸裸的看不起他嗎?
趙大毛因此懷恨在心,除了慕家和洪家,此時也把和胡家兄弟和朱氏母女都恨上了。
反正她娘已經和這些人撕破了臉,她也要趁機把這些人拉下水。
這黃秀秀不就是看不上他們兄弟之前偷慕家的糧食嘛,現在拆穿了他們,他要讓黃秀秀看看誰又比誰高貴?
趙二毛見哥哥拿捏到了慕家、洪家和胡家的短處,也跳出來指責他們。
“要當好人你們自己當就是了,憑什麼把我們的糧食當人情送人?”
他可還沒忘記當初他們兄弟被慕沖和胡家兩兄弟暴揍的慘樣子,不就是想偷拿一點慕家和胡家的一點肉嘛。
慕玖跟在孃親和奶奶的身邊,看著這一場鬧劇。
她掃了一遍黑壓壓的人群,果然,已經有好幾戶人家看向他們慕家的時候臉上已經帶了些不滿之色。
站在隊伍最前面的慕老爺子、洪秀才和胡家兄弟也自然是看到了這一點。
慕老爺子清了清嗓子,向前跨了一步,沉著一張臉開了口:“既如此,想必對於老朽和洪夫子這次找人買糧之舉,我們當中有些人還是有意見的。”
“這樣吧,不滿意的人,請你們都勇敢的站出來,把你們的不滿之處都說出來!”
慕老爺子的話說完,就見孫大林帶著他的四個兒子孫江、孫河、孫湖和孫水從人群中站到了趙寡婦這一邊。
不過他們一家是站在趙寡婦一家幾米遠的位置。
孫大林一家剛站好,就又有三家和孫家走的比較近的人家站了出來。
這三家倒是堅定的站在了孫大林和他四個已成年的兒子身後。
趙寡婦一家看到有人支援他們,當下一臉得意的不行。
這讓站在一邊的慕玖很是有些不爽,恨不得上前啪啪兩下揍這趙寡婦一頓。
洪秀才未被流放前,是和讀書人交往的比較多的,對於辨識人心這這塊,並不比曾走南闖北的慕老爺子差。
他站在原地只稍微一想,就明白孫大林這一群人的不滿之處在哪裡。
想到這裡,心裡反而平靜了起來。
洪秀才揹著手,提高了聲音,直接忽視了趙寡婦一家,對著孫大林問道:“想必你們對我和慕老爺子找人買糧不滿意,是因為我們支付給葉家村的報酬不滿吧?”
畢竟那可是四兩三錢銀子呢?
洪秀才話落,孫大林很自然的點了點頭,他四個年輕力壯的兒子以及跟在他身後的另外三戶人家則都沒有說話。
慕玖也把眼光看向孫大林的方向,這孫大林五短身材,可能矮個子比較顯年輕,他四個兒子卻長的人高馬大。
透過近幾天的觀察,慕玖發現這孫大林仗著自己有四個兒子,凡事不肯吃虧一點,但也不會主動去欺負別人。
慕玖還發現這父子五人的關係非常的好,
這四個兒子非常孝順,每頓吃飯,都是兒子們把飯盛好讓孫大林先吃,孫大林雖然是個男人,但早晚也會叮囑兒子們添衣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