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企業能長盛不衰、基業長青,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必須具備發現人才的眼光——人才是支撐企業不斷得以發展的關鍵力量。
雖然每個企業管理者都明白這一點,但是企業與企業之間在發展過程中卻存在很大的差異,隨著這種差異不斷拉大,企業之間的競爭優勢就會明顯地凸現出來——那些不知道何時選拔人才、怎麼樣錄用人才的企業,往往會成為經濟發展道路上的犧牲品;那些能掌握人才資源,讓人才發揮出更多潛能的企業,則成了市場競爭中的常勝將軍。
王健林說:“所有有理想、有抱負的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有相同的特性——企業有很多人才。
這些人才被合理分配到適合他們發展的崗位上,他們能與公司其他部門的成員相互支援、幫助,通力協作,配合默契。
公司各部門之間如果沒有團隊合作的精神,而是僅靠一個人單薄的力量,想達到預期的工作效果會比登天還難。
只有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的精神,透過集體的力量,才能使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才更有利於企業的發展.”
王健林憑藉自己的不懈努力,從一個退伍軍人成長為叱吒風雲的商界名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靠的就是良好的處事經商哲學,以及“伯樂般”的慧眼,他懂得知人善任,讓員工真正融入企業中,以團隊的力量為企業創造價值。
在創業初期,王健林選用了一些對企業發展有價值的人才,他們大多對企業忠心耿耿,能和企業一起成長、發展,並及時對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些人才組成的團隊是萬達發展的基礎。
而王健林對這些人才也非常用心栽培,寧可自己的利益受損也不會讓他們吃虧。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王健林一直把培養人才、打造企業團隊作為大事來抓——人才和團隊是企業發展的根本,每當有員工提出辭職時,王健林會耐心聽完他們的訴說,與他們溝通,若聽說員工是因為工資待遇而提出辭職時,他會用心和員工交流,適當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往往,這種做法會讓員工因受到感動而決定繼續留在公司,為公司發展做出貢獻。
在王健林看來,如果某些人才在企業內遇到困惑,企業管理層要從企業發展的大局出發和他們耐心地溝通,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遇到的困惑,努力解決他們在工作或生活中的苦惱,這樣會極大地提升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使他們對企業更加忠誠,從而使企業擁有更有能量的團隊,令企業看上去活力四射。
而當企業發展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壯大之後,新的問題會隨之出現——此前栽培的人才中,某些人已經發展到瓶頸,他們在工作中缺少創新精神,其業務水平不能及時得到更新。
此時,王健林會顧全公司發展大局,及時對這些人進行崗位調整,把他們分配到適合他們發展、同時也與企業發展大局相適應的崗位上。
王健林在公司中以公開競爭的方法,選用一些具有實幹精神併兼具創新才能的人才,將他們安置在重要的崗位上。
王健林覺得,這些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業務方面的專業性很強,能從企業發展大局出發,不斷開發一些符合市場的新產品,這會為企業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當然,被調整到其他位置的瓶頸人才,一樣不會被王健林忽視,因為他們工作經驗豐富、熟悉公司的業務流程,缺少的只是一種勇於開拓的精神。
而進行崗位調整,等於為他們提供了更可能激發潛能的環境。
王健林具有能準確把握人才、善用人才的能力,他認為企業管理者必須具備發現人才的眼光,畢竟企業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
談及企業發展,除了要有獨到的眼光,還要有堅強的意志,以帶領企業發展下去,這也是讓企業持續登高的助力。
意志堅強的企業管理者,在推行一項新業務時,會站在市場的角度仔細考量,如果發現該業務有巨大的發展前景,便會果斷地下定推行的決心,並以堅強的意志將新業務執行到底。
這種堅強的意志往往會感染企業的每一位員工,從而激發出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而他們在明確工作目標以後,在積極性的促使下會全力以赴地工作,以使新業務順利展開,致使企業發展的勢頭非常強勁。
在王健林看來,只要企業管理者在風險面前不退縮,不推卸責任,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出發,用堅強的意志作為支撐,果斷地採取應對措施,他就一定能帶領員工走出風險,走出被風險“詛咒”的怪圈。
由此,王健林有這樣一個結論:企業管理者缺少堅強的意志,也許是導致這些企業倒閉的原因之一。
根據多年對企業經營的研究,王健林知道,當那些出現危機的企業面臨倒閉危險時,該企業的管理者雖然不想看到如此境況,也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但由於他們缺少挽救企業的決心和意志,就會被困難嚇退,從而無法堅持到最後,甚至有人會自暴自棄,最終導致企業倒閉。
堅強的意志、強烈的使命感,是推動企業跨越障礙的關鍵。
企業管理者在打造一支卓越團隊的過程中,使命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
王健林覺得,樹立員工的使命感遠比培養幾個人才重要,使命感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成熟、強大,而在強大的使命感支配下,不僅可以充分調動起企業員工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還可以激勵他們站在企業的高度,重塑格局。
在王健林眼裡,有些優秀的企業管理者在創辦企業之初,或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會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負,可能只是受利益的驅動,一心只想解決生活上的困難,而無論是出於什麼動機,他們都走上了創業之路。
只是,僅僅有這種主觀上的動機還遠遠不夠,無法將企業做強、做大。
只有當管理者從無意識狀態轉變為有意識的使命感之後,才能將使命感灌輸給自己的團隊,帶領團隊向既定目標努力。
要知道,使命感是一個團隊取得成功的關鍵。
美國著名的哈佛商學院和沃頓商學院,為入學新生安排的第一堂教育課頗為相似——商業道德與商業使命,企業管理者的使命與道德。
儘管使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但這兩家教育機構還是在有意識地啟發和引導學生們不斷樹立自己人生的使命感。
由此觀之,企業的員工是否擁有使命感,直接關乎到企業賦予每一名員工的責任與義務——企業的終極目標管理。
企業員工的使命感,會直接影響企業是否能將所有員工的動力轉化為動能,從而成為推動企業向前發展的原動力。
對企業而言,使命就是企業發展的藍圖,是企業管理的最終目的;對員工而言,使命就是完成自己人生的理想與願望。
王健林認為,企業管理者只有讓團隊中的每一名成員具有使命感,並且透過引導的方式將其上升到企業的高度,才能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