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萬達集團山東青島東方影都專案啟動,王健林多年的夢想也徹底展露在眾人面前。
萬達在山東青島整個專案的投資超過了500億元,如此大手筆,自然引發了外界的高度關注,不僅國內幾乎所有的媒體都爭相報道了此事,就連國外的許多媒體也在湊熱鬧,其中,全球知名的財經報紙《華爾街日報》更是專門對王健林進行了採訪。
王健林表示,此次在東方影都專案的啟動中,萬達之所以會投入如此大額資金,就是要打造出一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好萊塢”。
關於他的這一大夢,不少人頗有微詞,萬達雖然資金雄厚,王健林做事又大膽,堪稱全球第一的東方影都,若真的與久負盛名的好萊塢比拼,到底是否有勝算卻不得而知。
王健林對此有自己的打算,誠然,好萊塢歷經數十年發展,的確成了全球音樂與電影產業的中心地帶,但是這並不代表它會一直稱雄於天下。
王健林知道,好萊塢的形成有它特殊的原因,而多年的經營也使得其音樂、電影產業輻射和擴散到了好萊塢的周邊地區,因此當下的好萊塢在他眼裡,只是人們思想意識裡固有的一種“象徵”。
這種“象徵”,早晚會被另一種“象徵”取代。
王健林很清楚,東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即便這種差異隨著經濟文化全球一體化程序有了一定的縮小,但依然存在,正是這種文化差異,造就了東方人的觀念或影視作品與西方不同。
比如,西方人對中國文學作品的接受程度。
中國雖有厚重的文化積累,也產生了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諾貝爾文學獎卻一直到2012年才降臨到中國作家的頭上。
西方人現今才剛剛開始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認識,或者說印象,而很多在中國國內無論藝術手法還是內容都平平的影視作品,卻得到了西方人的“認可”。
在王健林看來,這裡面固然有向西方推介中國文化的原因,但關鍵點還在於中國乃至整個東方國家是如何向西方國家展示本土文化的。
這樣的想法,也可以劃歸到王健林義無反顧地收購a的原因中。
藉助a這個最適合的平臺,王健林可以充分向西方人展示中國等東方國家優秀的文化作品,讓西方國家及時且相對全面地瞭解東方文化內在的底蘊。
王健林認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實現東方人與西方人之間的文化互通。
王健林利用a平臺在國外電影市場及時推出的國產影片《泰囧》等影片的成功,是他這種文化理念成功落地的驗證。
由此,“東方影都”的未來輪廓在王健林的腦海裡更清晰了。
而透過一次次試驗,王健林發現,儘管東西方人由於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甚至語言、表達方式也不同,但他認為藝術是無國界的,是相通的,因此他認為西方人和東方人在表達方式上沒有多深的鴻溝。
比如,喜歡直接表白的西方人並不是讀不懂中國人的含蓄,這一點從很多西方人創作的詩歌作品中就可以看出。
年輕時的王健林,曾讀過幾首英國桂冠詩人華茲華斯的詩歌,其在意象的表達等方面和中國的許多詩歌並沒有什麼差異。
因此,王健林覺得,要想讓西方人承認東方文化,不是去改變東方文化的濃厚底蘊,按照西方人的習慣改變自身的狀況,而是要做到讓西方人真正從思想意識裡接受東方文化,這樣才能讓西方人真正瞭解東方文化的精髓。
在王健林的這種文化理念影響下,才有了萬達電影院線,有了萬達文化產業集團。
事實上,當時萬達的很多股東都認為,以商業地產起家的萬達去做文化這一行會吃力不討好,因為把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在當時還僅是一種嘗試,而在人們的意識裡,文化歷來被視為精神層面的東西,似乎文化只要和賺錢沾上邊就不“純潔”了。
王健林不這樣認為,在萬達酒店向外擴張的過程中,他發現文化其實和體育一樣,同樣是一種產業,尤其在國外,很多文藝活動或體育競技專案,都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所以他認為此時進軍文化產業,可謂恰逢其時。
換言之,文化並不像當時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出現了疲軟,而是人們的審美得到了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文化產品本身也要相應地得到提高。
此時王健林還發現了另外一種現象,即網路對很多傳統專案造成了巨大沖擊。
比如對傳統的報刊業的衝擊,使得很多報刊出現了大幅虧損甚至停刊,其他相關文化產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電影業也不例外,大量盜版光碟的泛濫,以及網路影片的出現,導致全國很多影劇院都出現了門可羅雀的情景。
當時的很多國內電影院都處在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境地。
因此,萬達在此時進軍文化產業,很多股東看來都無異於螳臂當車。
王健林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他認為,當市場發生變化或出現某種危機時,都會出現不景氣現象,市場也會出現困頓現象,但在這種現象之下既存有風險,也存有難得的機遇。
他看準了文化這一行業在向市場轉向時一定會有一個過渡的過程,當時就是這種情形,他還因此列舉出了國外相關產業的一些發展現狀。
不過,不少股東仍難以轉頭支援他,在他們眼中,當時國內的房地產業剛剛抬頭,發展勢頭很好,尤其是萬達所從事的商業地產,未來發展的潛力很大,而萬達在發展商業地產的過程中順帶發展的萬達酒店更是蒸蒸日上。
因此,萬達的股東們認為,萬達在此時不應當有其他想法,應當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集中精力把商業地產做強做大。
而且做商業地產的利潤空間很大,萬達在這方面有很多經驗,如果再去發展文化產業,會分散萬達的精力——當時有99%的股東都認為,做文化產業,尤其是開設影院,幾乎是把白花花的銀子扔到水裡,根本賺不到錢。
然而,眼光長遠、行事果斷的王健林據理力爭,力排眾議,最終使得股東們答應了。
7年後的2012年,萬達在王健林的大力發展下,一躍而雄居於中國之首、亞洲之首,這是大多數股東們不曾想到的。
而王健林打造“中國好萊塢”的大夢,也在原本模糊的境況下開始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