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健林剛接手大連西崗區房產公司的時候,他就以近乎高利貸的利率,透過在金融系統工作的戰友融到巨資,賺到了第一桶金。
而在萬達改制過程中,萬達集團從國有企業變成私有企業,王健林也充分利用了當時的金融資源,才能順利實現股權轉換。
在20世紀90年代,金融體制還處在高度管制狀態,金融資源基本掌握在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手中,民營企業很難獲得信貸資源,而王健林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大連開發商中的巨頭,證明其已經把金融資源運用得得心應手。
萬達的全國擴張過程也是其頗具霸氣的融資能力的展示過程。
萬達作為全國房地產金融改革的試點企業,享受“綠色貸款”通道。
全國所有的房地產企業中只有萬科和萬達享有這種待遇,“綠色貸款”意味著單筆貸款在5億元之內無需審批,兩三天便可以批款。
萬達作為全國性的大型企業集團,在中國主要的銀行金融機構,包括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都獲得了鉅額授信。
萬達與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的總行均簽訂了銀企協議,這份協議能夠保證其在該商業銀行各地各分行的貸款,將無需再履行基本的信貸逐級審批程式。
事實上,萬達集團很早就有創新的融資方式。
萬達集團最早和渣打銀行合作,推出了租約抵押貸款,在2002年、2003年就與東亞銀行等合作過經營性抵押貸款。
站在萬達集團融資的角度來說,接下來最重要的戲碼應該是萬達金融集團。
王健林曾經在公開場合明確表示,萬達不參與創辦民營金融企業,箇中原因外界不得而知。
當然,以當時萬達的資金需求體量來看,必須和國內主要銀行合作來獲得融資,透過培養業務口徑極小的民營銀行來擴充套件融資通道,這大概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不過隨著金融體制的逐步放鬆,國內民營銀行熱潮湧動,而網際網路金融開始快速成長,騰訊、阿里巴巴等都開始涉足金融領域,金融版圖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在這個背景下,萬達集團不能無動於衷。
從2014年萬達集團上半年工作報告來看,王健林改變了思路,萬達集團將在2014年第三季度成立萬達金融集團,萬達金融全權負責今後萬達所有的股權操控及金融投資。
在王健林眼中,萬達金融集團的成立是萬達進行企業轉型的必要一步,也是萬達打造的新支柱產業和新利潤增長點。
這份報告中還顯示,繼成功成立一家註冊資金超100億元的投資公司之後,萬達還在申報一家投資300億元的財務公司,可見萬達投資金融行業的計劃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王健林說:“2013年開始,萬達就有計劃地進行了資金準備。
2014年下半年萬達將逐步展開金融業務,在多個金融行業進行投資。
萬達還正在與一些國外金融機構接觸,一到兩年內在海外金融產業方面就會有大動作.”
王健林不只一次提到人才對萬達的重要性,在他看來,萬達轉型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尋找人才,他稱:“這就是我老講的一句話,人就是一切,人就是事業。
能否搞好金融產業,關鍵不是審批,不是資金,而是人才.”
因此,王健林不惜重金將原中國建設銀行投資理財總監、投資銀行部總經理王貴亞招致麾下,任命他為萬達集團高階副總裁,還委託其籌備萬達的金融產業。
正在組建的萬達集團金融板塊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投資管理公司、財務公司、資本管理中心。
投資管理公司主要涉及兩部分業務。
一部分,投資與萬達主營方向不同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投資前和投資後管理;另一部分,投資與萬達主營方向相關的行業,僅限於投前管理,以及併購重組專案結束後提交給資本管理中心管理處置。
資本管理中心是萬達集團金融板塊的重要組成。
一切皆有可能,萬達集團在金融領域正蓄勢待發。
作為初步動作,不排斥萬達會入股或收購某些城商行或者中小型銀行。
萬達金融板塊未來的起伏,很可能決定著萬達的命運。
內地資本市場阻力重重,王健林的目光自然發生了轉變。
2013年,萬達集團在香港收購了原名為恆力地產的一家殼公司,把部分資產注入後,改名為萬達商業地產,這為萬達融資打通了另一個通道。
萬達作為全國最大的商業地產商和亞洲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憑藉其良好的口碑以及贏利能力,在債券市場的融資能力逐步加強。
2013年,萬達商業首次為萬達集團發行海外債券,勢頭強勁,受到了國外投資者的積極響應,此次共發行了6億美元的5年期美元計價債券,並得到了億美元的超額認購。
2014年,萬達再接再厲,繼續發行10年期的美元計價債券,共計發行6億美元,而認購額是預期的倍。
兩次成功發債,為萬達的現金流提供了重要保障。
王健林積極謀求國際發展,迄今為止,萬達集團已經計劃在倫敦、紐約、芝加哥、西班牙等地投資興建萬達廣場,王健林還收購了英國的聖汐遊艇公司,根據規劃,萬達集團每年將推進2~3個海外大額投資專案。
無論從產業佈局來看,還是從融資便利性來看,萬達的國際化程序都有利於分散風險,完善原來的商業模式。
不過,隨著王健林的海外資產越來越龐大,國際匯率風險也將如影隨形。
比如萬達集團幾十億美元的負債,在未來數年就隱含了巨大的匯率風險。
各國貨幣政策的變化,會引發國際資本流動變化,原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壓力已經減輕,從公眾預期來看,在未來數年內,人民幣的貶值將是大機率事件,而這將給擁有外匯資產負債的企業帶來顯著影響。
2014年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開始貶值,最高貶值幅度達到2%,國內一些擁有大量美元債務的航空公司,包括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等主要以外債為主的數個航空公司,都因為匯兌損失而導致利潤大幅度下降。
萬達集團的債務結構和這些航空公司不同,但隨著萬達國際化征程的持續邁進,萬達的外幣負債自然水漲船高,而隨著美聯儲退出定量寬鬆政策,美元加息腳步的臨近,以美元計價的外債將成為眾多中國企業的沉重負擔。
萬達集團要麼透過投入更多的資金,運用金融衍生工具來鎖定外匯變化風險,要麼就處在更高的風險中。
在國內商業叢林裡異軍突起的萬達集團,如何在國際化環境中規避商業風險,確保投資回報率,同時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從容遊弋,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