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集團官網於2014年7月發出公告,稱根據中國證監會7月1日公告,萬達商業地產a股上市因未更新申報材料已終止稽核。
萬達商業地產宣佈,在籌備a股上市的這幾年中,社會各界給予了萬達相當多的關注,對此萬達表示感謝,還表示以後將更努力地致力於其他產業的上市。
歷經4年多籌備上市,最後換來一紙終止稽核公告,萬達商業地產上市之旅未必是數量眾多的等候上市的公司中最悲慘的,但這對王健林而言顯然是個不小的挫折。
2010年以來,萬達一直在謀求上市機會。
最先啟動的擬上市平臺是萬達商業地產,為了籌劃上市,萬達商業地產做了一輪股權私募,引入建銀國際等戰略投資者。
不過從2011年以來,政府推出了針對房地產領域新的宏觀調控政策,壓縮針對房地產開發商的信貸,在資本上同樣對房地產行業採取圍堵,鮮有開發商能成功上市。
萬達院線是王健林第二個努力推進的上市平臺,不過由於和大股東之間存在複雜的關聯交易,同時其盈利可持續性也存在疑問,證監會在2014年7月宣佈中止審查。
萬達旗下兩個上市平臺都出師不利,最終折戟沉沙,王健林對此自然十分失望。
不過這也反過來說明,王健林並沒有特別強大的政治資源,那些傳聞中的“政商”資源似乎並沒能起到多少作用。
出於對電影的熱愛,王健林在進軍文化產業時,將目光瞄準了中國的電影事業,加之其多年的從商經歷,他在經營電影產業時擁有很多與其他“電影人”不一樣的經營策略,故此他能在電影行業裡取得不俗的成就,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在萬達電影院線於國內初具規模之際,王健林還在不斷加快他進軍電影產業的腳步——收購美國a影院公司,建設青島東方影都。
這一切,都讓人們看到了王健林進軍電影產業的氣魄,而就在萬達收購美國a公司的協議簽訂前後,有一個訊息一經從萬達傳出就震驚了世人——萬達電影院線正在籌劃和申請上市。
熟悉股市的人都曉得,在坊間有這樣一句話:“好的公司不上市.”
這種說法自然有些片面,也反映出了早些年人們在思想上的保守,而從根本上來講,一個企業尋求上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募集資金來謀求更大的發展,使企業能夠借眾多“股東”的蛋來孵化小雞。
因此,很多人都將公司的上市之旅戲稱為“圈錢之道”。
不過,王健林卻並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公司上市固然難逃“圈錢”的嫌疑,但是萬達電影院線的上市,確實是為了得到更大的發展。
從王健林進軍電影產業的短短8年來看,他之所以能夠“憑空”樹立起萬達電影院線這一全新的品牌大旗,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把其發展成為亞洲排名第一的電影院線,還收購了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國a影院公司,又向好萊塢發起了挑戰,關鍵就在於他懂得如何去運營。
儘管萬達電影院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萬達在商業地產開發上的成功,但那僅僅是在萬達電影院線有所行動的初期,萬達電影院線要想得到更大的發展,實現走出國門,讓世界認識它的“大夢”,就絕不能僅僅按照傳統的思維理念來經營——要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同時還要讓自己的腳步跟得上那些全球性企業。
王健林認為,無論是萬達電影院線,還是萬達酒店,甚至是整個萬達集團,如果想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全球性的一流企業,首先就要與世界500強企業接軌,讓企業國際化,所以這才有了萬達電影院線的上市之旅。
在很多人看來,股市的融資功能強,一旦公司上市,公司及股東都會從中獲得巨大的收益,以致公司的上市之旅被這些人看作是製造億萬富翁的財富之旅。
但王健林卻覺得,這僅僅是一種表象,因為並不是每一家公司上市之後都能使自身的財富得到快速增長。
一家公司上市後,之所以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因股票的大漲而帶來財富,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股民或投資機構對這家上市公司的信任。
這也就是說,上市公司有良好的信譽,有較高的持續盈利的能力,未來有較為寬廣的發展空間與潛力,這些才是投資者真正關心的,也是致使投資者競相購買其股票的最主要原因。
而投資股票與做生意,從某種角度看是有相通之處的,企業決定進入某一行業,或是生產某種產品,與投資者投資某一股票的目的是一致的,並不是看重這種產品或股票的短期“利潤”,針對的是未來的長期利益。
王健林進軍電影產業,實際上同樣是看中了中國電影業未來的發展,因此他才不惜花費眾多人力、物力,全力向電影市場進軍,併力爭打造出一個東方的“好萊塢”。
而他也深知,公司上市後會得到的好處——公司將成為社會關注的公司,這不僅會提升公司的知名度,還能為公司的品牌樹立打下基礎。
正是出於這樣一種目的,王健林才籌劃萬達電影院線上市的。
但是,很多人卻對王健林此舉心存不解——萬達旗下有眾多子公司,為什麼卻單單提出將萬達電影院線上市呢?當初,萬達向證監會提出的上市申請中,包括萬達電影院線和萬達商業地產,但是從萬達旗下的這兩家子公司申請的程序來看,萬達商業地產只是在其中做了一個“陪客”——申請呈送上去後,遲遲沒有進展,而萬達電影院線卻不斷傳出新的訊息。
由此,外界才恍然間明白,王健林的目的是先推萬達電影院線上市。
的確,力推萬達電影院線登陸深圳中小板市場,是王健林的最終目的。
可是萬達並不缺錢,這就意味著王健林力推萬達電影院線是為了擴大其影響,而對於王健林的好萊塢夢想而言,其能否實現,自然就與萬達電影院線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可以說,這也是他在進軍電影產業時首選電影院線的原因。
王健林藉助自身商業地產的優勢,很快在全國鋪起了數量龐大的萬達影院。
在談到未來發展時,他表示,萬達影院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會重點鎖定二三線城市。
不僅是萬達影院,萬達的商業地產也遵循著這樣一種發展戰略。
針對地產而言,二三線城市的確有其明顯的發展潛力,影院也是如此。
此外,從佔領市場的角度來看,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如此——飽和的城市很難有大的發展,二三線城市才是發展的重中之重。
如果只結合王健林的這一發展策略,很多人都會認為,他是在提早佈局搶佔終端市場。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其實不只是王健林,很多企業家都會想到這一點。
但關鍵還在於電影院線並非人們意識中的一個個連鎖影院,而是電影放映行業的一種壟斷性體制。
在這個體制中,當然是哪個電影院線擁有的影院數量多,哪個電影院線的影響才會大。
這裡面還存在著一個很多人都不太熟知的問題,即當一個電影院線擁有了足夠多的影院和一定市場份額之後,它便擁有了足夠的話語權。
這種話語權實際上就是一種壟斷力量——擁有了這些後,電影院線公司就可以獨自壟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甚至是某一電影製片公司的獨家電影播放權。
比如,好萊塢的某一家公司製作出一部新片之後,這家公司如果與東方影都簽訂了合作的合約,就意味著這部新片在中國的播放權會完全歸屬萬達電影院線,而如果想在中國看這一部好萊塢新片,就必須去萬達影城。
王健林深諳其道,所以萬達電影院線一經成立,他便開始了極速的擴張。
他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讓萬達電影院線強大起來,在國內實現“有人看電影的地方就有萬達影城”的宏大遠景。
如此,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或是電影製片公司的影片,想要進入中國,必定要與萬達電影院線合作,畢竟當時當景,只有萬達電影院線才能創造出更高的票房。
而一旦萬達電影院線與這些電影公司或是國家簽訂了協議,其產出的影片在中國的播放權就會具有排他性——只有萬達電影院線才擁有電影的播放權。
雖然在外人看來,王健林進軍電影產業的腳步有些匆忙,如收購a、興建東方影都、推動萬達電影院線上市,可在王健林看來,這腳步非但不快,還有些慢了。
當初,在收購a時,萬達與其交涉了整整兩年才達成協議;萬達電影院線準備上市時,自萬達向證監會提交申請那天算起,兩年時間轉瞬即逝,可還未能獲准。
自信的王健林相信,萬達電影院線的上市是遲早的事情,但他卻絲毫不敢停下自己前進的腳步,因為他知道,要想早日實現自己的好萊塢夢想,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必須時刻打起精神,毫不放鬆。
萬達商業地產和萬達院線的上市過程遭遇了一些挫折,不過無論是基於資金壓力還是業務發展需要,這些業務板塊分拆上市都將是王健林不可避免的選擇。
可以預見,王健林將會重新啟動上市過程。
而隨著資本市場管制鬆動,上市報批制有可能轉為備案制,這對萬達這些業務板塊而言,或許是一種“意外驚喜”。
正是應了“好事多磨”那話,2014年12月23日,萬達商業地產迎來期待已久的時刻,順利在港交所上市,成為香港三年以來最大的ipo(initialpublic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可謂風光無限。
在敲鐘前,王健林發表致辭,稱主業在港上市是萬達商業地產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他由衷地感謝中國內地政府及香港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援,和各界投資者對萬達商業價值的認可。
他同時透露了萬達商業地產上市後,將定位於中國生活消費綜合性平臺提供商。
2015年1月13日,萬達院線也不甘示弱,對外發布公告,稱擬發行6000萬股,發行價元股,募資金億,成功在內地a股上市,完成了王健林的夙願。
接下來,萬達將繼續分拆上市,將萬達旗下各子公司紛紛打造成上市公司,共同助力萬達集團今後的發展。
一場財富爭奪戰已然拉開序幕,與提前上市的阿里巴巴相比,萬達慢了一小步,但是激烈的競爭顯然才剛剛進入白熱化,讓人拭目以待。